1. 制度落地:双体社会的框架搭建与记忆重塑
米凡与都凡凝视着星图投影中闪烁的艾买尔星球,指尖同时悬停在控制台的 “方案激活” 按钮上 —— 金属按钮表面的温度与星舰内部的恒温系统保持一致,却因两人指尖的力度微微凹陷,这是他们第 17 次校准方案细节。芭芭拉米的全息影像就在旁边,她刚传来 “悬浮穹顶搭建完成” 的报告,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穹顶的分子聚合密度已达 99.7%,能抵御艾买尔星球的强磁风暴。”
赤道上空 300 公里处,由 “分子聚合技术” 临时搭建的悬浮穹顶散发着淡紫色光晕,光晕随星球自转缓慢流动,像一层柔软的保护膜。一场覆盖全星球的 “星际联合议会” 在此召开:60 亿左单体人通过手腕上植入的 “量子投影芯片”,将意识接入议会主系统 —— 芯片植入时仅需 0.5 秒,通过皮肤渗透直接与神经末梢连接,不会留下任何创口。主系统的界面是米凡团队专为左单体人设计的 “图形化交互模式”,没有复杂文字,只有代表 “同意” 的绿色对勾与 “反对” 的红色叉号,最终 “种群分配” 方案以 98.3% 的支持率通过。
358 位管理者是从 2000 名候选人中筛选而出,筛选过程全程由 AI “星核” 把控,杜绝人为干预。筛选标准不仅看体能与领导力,更核心的是 “基因稳定性系数”—— 米凡团队通过基因测序发现,这类管理者的神经波频率在 8-12Hz 之间,与左单体人群体的契合度高达 89%,能最大程度减少治理中的抵触情绪。每位管理者承接约 1676 万左单体人的治理权,分配方案的底层代码里,藏着根据左单体人神经协作效率计算出的 “最优管理半径”:超过这个数值,信息通过 “神经网络传递” 时会出现 0.3 秒的延迟,而这 0.3 秒足以导致农耕机械操作失误,甚至引发协作事故。米凡曾在模拟实验中见过:延迟 0.3 秒的双体组合,在搬运物资时因动作不同步,导致物资坠落砸伤同伴,这也是他坚持 “精准分配” 的原因。
议会同步通过《星际联合宪章》,宪章的电子版本被植入每个左单体人的 “神经记忆库”—— 这个位于大脑颞叶的虚拟存储区域,由脑机弹 A 提前开辟,只需意念唤醒就能在脑海中呈现全息文本。其中明确各国可组建 “治安协调队”,配备的非致命脉冲武器采用 “神经干扰技术”,武器外形像一根银色短棍,按下扳机后会释放低频脉冲波。功率严格限定在 “仅干扰动作神经、不损伤机体” 的安全阈值内 —— 米凡曾亲自测试:他让模拟左单体人神经的机器人承受脉冲攻击,机器人当场失去肢体控制能力,但意识模块仍能正常运作,10 分钟后脉冲效果消退,机器人恢复正常活动,神经检测报告显示 “无任何损伤痕迹”。
更关键的变革藏在生存根基里:纺织工业计划采用 “恒温纤维仿生技术”,布料的原材料取自艾买尔星球特有的 “温感苔藓”—— 这种苔藓生长在星球的温带地区,叶片能随温度变化收缩或舒展。经过基因编辑后,苔藓纤维的导热率可在 0.02-0.1W/(m?K) 之间自动调节,白天散热、夜晚保温,完美适配艾买尔星球昼夜 30℃的温差。设计图上左单体人的服饰线条暗藏巧思:袖口的弧度为 15°,恰好贴合双体组合抬手时的关节弯曲角度;腰部的松紧带采用 “弹性记忆材料”,能根据双体协作时的呼吸节奏自动调整松紧,避免协作时衣物卡顿。负责设计服饰的特研员林溪,曾为了调整袖口弧度,反复测试了 200 种不同角度,直到双体组合在模拟操作中 “完全感觉不到衣物束缚” 才定稿。
而婚姻制度的设定,并非单纯的规则约束。米凡团队曾在星舰的模拟舱里,进行过 10 万次双体协作实验:身高 1 米以下的左单体人,其大脑运动皮层与脊髓神经的连接强度较弱,双体组合的神经同步率不足 30%,强行配对会导致协作效率骤降,甚至引发肢体碰撞受伤。实验数据显示:同步率 30% 的双体组合,完成一次农耕作业需要 2 小时,而同步率 80% 的组合仅需 40 分钟。因此 “一米红线” 本质是基于生理数据的保护机制,而婚前 “同性配对训练” 则是为了让左单体人提前适应 “双人神经耦合”—— 训练时,他们会佩戴 “神经同步手环”,手环内侧的电极片能检测脑波频率,通过微弱电流引导两人的脑波逐渐趋同,当同步率达到 70% 以上时,手环会亮起绿色指示灯。待婚后与伴侣形成更稳定的双体协作模式,同步率甚至能突破 90%。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