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计方案的敲定:888层的平等隐喻
确定设计方案的前一夜,米凡和都凡在共同体总部的圆形会议室里,与建筑工程团队、军事战略顾问以及星际文化学者围坐在一起,进行了最后一轮细节确认。
此前一周,关于军营楼层高度的讨论始终没有达成一致,军事顾问团中有人提出,军营作为大宇宙军的核心驻地,理应比总部大楼高出至少100层,以此彰显军事力量在维护和平中的“核心主导地位”,甚至有人拿出了过往某些星际联盟“军事优先”的建筑案例作为支撑。
米凡却在会议桌前轻轻敲了敲全息投影板,上面立刻浮现出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徽章——由齿轮与橄榄枝交织而成的圆形图案,他看着在场所有人说:“共同体的根基,从来不是‘主导’与‘从属’,而是‘协作’与‘共生’,行政负责统筹规划,军事负责守护执行,就像徽章上的齿轮和橄榄枝,少了哪一个都无法运转,平等才是稳定的前提。”
都凡紧接着补充道,他刚从“星语数据库”中调取了大宇宙通用文化符号解析,发现“888”这个数字在超过90%的智慧文明中,都蕴含着“永恒守护、循环共生”的寓意,用这个高度,既能体现双楼的平等,又能向整个大宇宙传递共同体的和平理念,这个提议让原本持不同意见的人纷纷点头。
当最后一个细节——双楼的位置布局确定后,第二天清晨,军营的建造工程便正式拉开了帷幕。
负责施工的是“星际筑梦工程队”,这支团队曾参与过多个星球的巨型公共建筑建设,经验丰富,他们带来的“星核3D打印技术”,能将建筑原材料直接转化为成型结构,效率比传统建造方式提升了数十倍。
原材料的选择也经过了反复考量,最终确定采用蓝顿星球东部废弃矿脉中提取的“蓝晶强化合金”,这种合金不仅硬度是普通钢材的20倍,还能吸收宇宙辐射,保护内部人员安全,更重要的是,提取过程不会破坏蓝顿星球的生态环境,符合共同体的“绿色星际建设”原则。
工程队抵达施工现场的第一天,蓝顿星球的不少居民都围在隔离带外观望,有人带着好奇,也有人藏着担忧,毕竟在蓝顿星球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庞大的军事建筑,一些经历过“星际难民潮”的老人,甚至还对过往外星军事基地带来的压迫感心有余悸。
米凡特意让工作人员在隔离带外设置了“建造进展公示屏”,每天更新工程进度和设计理念,他知道,要让蓝顿居民真正接受这座军营,首先要让他们理解这座建筑背后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看到“军事设施”这四个字。
2. 金龙形态的巧思:环形结构与功能布局
随着主体结构的逐渐成型,大宇宙军军营的“金龙”轮廓开始清晰地出现在蓝顿星球的地平线上,与不远处早已建成的金龟形总部大楼遥相呼应。
如果说共同体总部大楼是“俯卧”的金龟——龟甲部分是层层叠叠的行政办公区,头部是核心决策中心,尾部连接着星际运输港,那么大宇宙军军营就是“盘伏”的金龙,每一处形态设计都与军事功能完美融合。
金龙的头部是军营的指挥中心,这里配备了“大宇宙全息监控系统”,能实时接收来自各个星球哨站的信息,指挥中心的墙壁是由透明的“星晶玻璃”制成,从内部向外看,能清晰看到蓝顿星球的地表风貌,而从外部看,又能反射出天空的颜色,仿佛金龙的头部镶嵌在蓝天中。
金龙的颈部蜿蜒向上,连接着指挥中心和身体部分,这里分布着军营的通讯基站,无数根细如发丝的“量子通讯天线”隐藏在鳞片造型的外壳下,能实现与大宇宙各个角落的即时通讯,哪怕是在遥远的“暗物质星云”区域,信号也不会中断。
金龙的身体是整个军营的核心区域,蜿蜒盘旋形成的巨大环形结构,恰好将内部空间分成了多个功能区,最外侧的环形层是演兵场,这个演兵场采用了“分层立体设计”,总共分为12层,每层都配备了“全场景全息模拟系统”。
第一层模拟的是“陨石带环境”,空中漂浮着由全息技术生成的陨石,士兵们需要驾驶小型战机在陨石之间穿梭,完成射击、救援等训练任务;第二层模拟的是“高压星球表面”,重力是蓝顿星球的3倍,士兵们在这里进行体能和格斗训练,增强在极端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第三层到第六层是“星际团战模拟区”,能同时容纳10万名士兵进行协同作战训练,系统会随机生成不同的“敌方”战术,考验士兵们的应变和配合能力;第七层到第十二层则是“防御训练区”,模拟各种外星文明的攻击方式,让士兵们练习使用“星盾防御系统”“能量屏障”等防御装备。
环形结构的中间区域是宿舍和生活配套设施,宿舍采用“模块化智能设计”,每个士兵都拥有一个独立的居住单元,单元内的“生命感知系统”能实时监测士兵的心率、血压等生理数据,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通知医疗中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