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场地定夺:拉拉木与米凡的共识之基
拉拉木看着米凡,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办公桌上的地球模型——这个模型是米凡第一次来蓝顿时送给他的,表面还能模拟地球的昼夜交替,此刻美洲大陆正亮着微光,像一块镶嵌在蓝色绒布上的宝石。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开口时,声音里多了几分郑重:“博士,您还记得三年前吗?那时蓝顿星球的能源系统濒临崩溃,沙漠化以每天两百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我们17个国家(那时还没合并成大统国和小统国)只能各自为战,连最基本的饮用水都要定量分配,我手下的官员甚至要骑着沙地兽,冒着40度的高温去偏远村庄送水。”
是地球的科考队带着“星核能源转化技术”赶来,在三个月内建起了第一座跨区域能源站,又用半年时间改良了沙漠土壤,把从地球带来的“固氮草”种子撒进沙地,让绿芽重新从龟裂的土地里冒出来——这些不是抽象的“变革”,是水蓝统国的牧民能随时接到干净的自来水,是火岩统国的矿工不用再担心矿洞坍塌,是每个蓝顿人餐桌上多出来的新鲜蔬菜。
所以我想在米王1号上举行典礼,不是一句空泛的感谢,是想让所有蓝顿人亲眼看到这艘船,记住我们的新生活是从它穿越虫洞、降落在蓝顿轨道的那天开始的,也让地球朋友知道,他们的付出不是一阵风,而是刻在蓝顿文明基因里的印记。
米凡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目光落在窗外——远处的米王1号正悬浮在蓝顿星球的同步轨道上,银色的舰身反射着恒星的光芒,像一颗守护在星球旁的星辰。
他其实最初有过顾虑:米王1号毕竟是地球联合舰队的核心舰船,虽然现在交由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管,但在上面举行蓝顿星球的就职典礼,会不会让部分蓝顿民众觉得“不够自主”?
可拉拉木的话让他想起了更重要的东西:三年前米王1号第一次穿越多重宇宙时,遭遇了“空间乱流”,舰身的外层装甲被撕裂了近百米的口子,是蓝顿星球的工程师们连夜赶制出“星晶修补材料”,和地球船员一起在零重力环境下抢修了七个小时,才让船脱离了危险——从那时起,这艘船就不再只是“地球的船”,而是两个文明共同守护的成果。
“你说得对,”米凡抬起头,眼神里多了几分笃定,“而且米王1号的‘星际集结场’能容纳超过600万人,刚好能装下所有参会人员,还能通过全息投影覆盖全星球,比任何地面场地都更合适。”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会让特研科的团队提前三天进驻米王1号,检查所有设备,确保典礼当天不会出任何差错——包括能源供应、通讯信号,还有星际集结场的安全防护,绝对要做到万无一失。”
拉拉木听到这话,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他伸手握住米凡的手,掌心的温度带着蓝顿人特有的温热:“有博士在,我就放心了。我已经让秘书通知16个小统国的小总统,让他们提前一周抵达首都星,我们一起登船熟悉场地,顺便再演练一遍典礼流程。”
米凡笑着点头,视线又回到那艘银色的巨舰上——他仿佛能看到三天后,这里会挤满穿着各色服饰的人,会响起属于蓝顿星球的国歌,会见证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启。
2. 米王1号:承载历史的宇宙巨舰档案
米王1号航空母船的全长达到了2800米,宽800米,高500米,相当于三个蓝顿星球最大的“绿森体育场”拼接在一起,舰身主体由“星钛合金”打造——这种合金是地球联合舰队耗时十年研发的材料,能抵御星际尘埃的撞击,还能在-200℃到600℃的极端温度下保持稳定,即使遭遇小型陨石,也只会留下一道浅浅的划痕。
它的核心动力系统是“反物质引擎”,一次充能就能支撑跨三重宇宙的航行,当初从地球出发到蓝顿星球,只用了七天时间——要知道,在反物质引擎出现前,人类穿越一重宇宙至少需要三个月,还得冒着被空间乱流吞噬的风险。
舰身内部分为五个核心区域:驾驶舱、能源舱、星际集结场、居住舱和科研舱。驾驶舱位于舰首的最上层,里面有36个操控席位,每个席位前都有一块弧形的全息屏幕,能实时显示宇宙航线、周边星体分布和舰船各项数据,当初负责驾驶米王1号来蓝顿的船长,是地球联合舰队的老将周正,他现在已经退休,定居在蓝顿星球的“蓝海城”,这次典礼也被邀请作为嘉宾。
能源舱则在舰身的正中央,里面存放着反物质燃料罐和“星核能源转化器”——这个转化器是后来加装的,用的是蓝顿星球的“星晶”作为核心部件,能把宇宙中的暗能量转化为可用能源,让米王1号的续航能力提升了三倍,现在即使不补充反物质燃料,也能在蓝顿轨道上悬浮一年以上。
星际集结场是这次典礼的举办地,位于舰身的下层,面积达到了450万平方米,相当于63个标准足球场。它的顶部是透明的“星晶穹顶”,能透过穹顶看到外面的宇宙景象——典礼当天,蓝顿星球会刚好出现在穹顶的正中央,民众抬头就能看到自己的星球,感受到“宇宙与家园”的联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