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脑机弹A的传输时刻与米凡的坚守
脑机弹A的传输过程持续了一个小时。这颗直径约半米、通体银白的球形装置表面,布满了蛛网状的纳米级传导纹路,每道纹路都在能量的驱动下闪烁着微弱的蓝光。它悬浮在实验宫中央高达五十米的能量穹顶下,由三束反重力射线精准托举,淡蓝色的光晕如同深海生物般规律明灭,偶尔有细碎的能量粒子从表面剥落,在空中化作转瞬即逝的荧光。
在这一个小时里,米凡一直守在控制台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操作面板上刻着的“密统联邦·科技署”标识。冰凉的合金触感透过薄薄的手套传来,让他纷乱的心绪稍稍平复。他的目光死死锁定着主屏幕上的十六组动态数据,其中十五组对应着战士的生理指标,最后一组则是脑机弹的核心能耗曲线。控制台发出的低频嗡鸣与能量流的嘶嘶声交织在一起,混合着实验宫通风系统的气流声,构成了独特而压抑的背景音。
他密切关注着15名战士的生命体征和智慧融合进度,每个人的心率、脑电波强度、神经突触连接效率都以三维全息图谱的形式在屏幕上实时跳动。心率曲线维持在每分钟65-75次的稳定区间,这是经过特殊训练才能达到的应激状态;神经突触连接效率则从初始的32%逐步攀升至89%。尤其是脑电波图谱中代表“地球智慧”的暖黄色曲线和“蓝顿智慧”的冰蓝色曲线,如同两条纠缠的丝带,时刻牵动着米凡的神经。
屏幕上,两条曲线从最初的剧烈震荡——峰值时甚至出现了频率为40Hz的γ波爆发——逐渐趋于平缓。在传输进行到第47分钟时,它们终于在85%的融合节点处交汇,随后如同被无形的力量拧合,最终形成一条光滑如镜的银灰色直线。控制台同时弹出三个绿色提示框:“神经排斥反应:无”“记忆模块完整性:99.7%”“意识主体稳定性:A级”——这意味着智慧融合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
2. 融合数据的惊喜与科研团队的分析
“很好,融合度达到98%,远超预期。”米凡松了口气,紧绷了一个小时的肩膀终于垮下,指节因之前用力攥着控制台边缘而泛出的白痕慢慢消退,留下几道浅浅的压印。他抬手抹了把额角渗出的薄汗,镜片上瞬间蒙上一层薄雾,他下意识地摘下眼镜,用白大褂的袖口擦拭着,视线落在实验室角落里堆放的备用脑机弹上——那是为应对突发状况准备的,此刻看来暂时用不上了。
之前他在火星殖民地和冥王星前哨站做过类似的实验,最高的融合度也只有90%,且有三名实验者出现了短期记忆紊乱的副作用——其中一人甚至混淆了自己的身份,把实验台当成了星际战舰的指挥椅。这次能达到98%的平均融合度,简直是突破性的成果,这让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提出“智慧融合计划”时,被联邦议会质疑“异想天开”的场景。
他心里清楚,这多亏了15名特研科员近三个月的知识整理足够细致。他们将蓝顿星球三千年的文明智慧拆解成72个知识模块,其中包括军事战略、生态治理、资源开发等12个大类,剔除了与地球伦理冲突的23项内容——比如蓝顿星球曾经实行的“基因等级制度”。随后,他们又用自主研发的“文明榫卯算法”,将筛选后的知识与地球联邦的核心知识体系进行无缝对接,确保融合过程中不会出现逻辑悖论。
更要归功于战士们的接受能力极强,这些从各大军区选拔出的精英,经过了为期半年的生理和心理双重特训。他们不仅体能超群,肌肉密度是普通成年人的1.5倍,神经耐受阈值更是普通士兵的1.8倍。实验前的一周,他们还接受了“神经缓冲注射”,这种特制药剂能在融合过程中保护神经细胞免受能量冲击,为智慧融合提供了绝佳的生理基础。
3. 康德教授的发现与多多尔康的潜力
柬埔寨籍教授康德走上前,推了推鼻梁上那副搭载了全息数据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镜面上闪过一串复杂的数据流——那是多多尔康的实时神经活动报告。他花白的胡须随着说话的节奏微微颤动,眼角的皱纹因兴奋而显得更加深刻,眼神里满是抑制不住的光芒,就像发现了新星系的天文学家。
“博士,我刚才检测到一个特殊数据点——多多尔康的军事智慧融合度最高,达到了99.2%。”康德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用手指在空气中虚点,调出多多尔康的详细数据面板。面板上,红色的“战略思维”模块正以每秒3次的频率闪烁,“你看,他的战略思维模块激活率是100%,战术推演速度比融合前提升了300%,刚才模拟应对星际海盗的战术方案,只用了0.8秒就生成了三种最优解。”
米凡顺着康德的手势看去,面板上多多尔康的三维头像旁,“军事指挥”“战场预判”“后勤调度”等几项能力指标都亮着代表最优状态的翡翠绿光芒,数值均在98%以上。他点点头,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早在选拔阶段,多多尔康在模拟军事推演中就以满分的成绩脱颖而出,是他心中军事类小总统的不二人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