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穹坐标:蓝顿星的宇宙定位
在浩瀚宇宙的三维坐标网格中,每一颗恒星都是被星图导航系统标注的跳动光点——白矮星闪烁着冷冽的白光,红巨星膨胀成橘红色的火球,还有双星系统相互环绕时产生的引力透镜效应,让周围的光线扭曲成螺旋状。每一片星云都是被时光编织的绸缎,有的如天鹅座星云般呈现粉紫色的梦幻层次,有的则像猎户座星云般布满炽热的电离气体,在宇宙射线的激发下泛着幽蓝的荧光,星云内部的粒子流以每秒300公里的速度流动,形成肉眼可见的星尘波纹。
位于“星尘走廊”枢纽位置的蓝顿星球,如同一颗被淡紫色星云包裹的蓝宝石——这层星云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如同被宇宙风搅动的绒毯,不断有细碎的星尘颗粒从星云边缘脱落,在星球引力场的牵引下形成环状光晕。星球本身直径约1.3倍地球大小,表面泛着柔和的淡蓝色光晕,那是其大气层中特有的“星尘粒子”反射恒星光芒所致,光晕在赤道附近形成一道宽约500公里的光带,随着星球自转缓缓流动,静静地悬浮在未知星域的边缘,成为“星尘走廊”中最醒目的坐标。
这片星域因“星尘走廊”的能量乱流屏障,极少有星际文明涉足,只有偶尔掠过的宇宙尘埃在此留下痕迹——有的是泛着金属光泽的铁镍尘埃,在星球磁场的作用下划出螺旋状轨迹;有的是硅酸盐构成的岩石碎屑,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冰晶,反射着远处恒星的微光。更令人惊叹的是,偶尔能看到冰晶构成的彗星碎片从星云缝隙中穿过,这些碎片核心是冰与岩石的混合物,直径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尾部拖着长达数万公里的细长尾焰,尾焰中夹杂着闪烁的晶体颗粒,在淡紫色星云的映衬下,宛如一柄划破宇宙的水晶长矛,转瞬即逝却留下惊艳的光影。
2. 选址初心:共同体的灯塔愿景
蓝顿星球之所以被选为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总部的拟选址地,并非偶然。
米凡在跨越多重宇宙的开拓旅程中,曾见过太多因资源争夺、文明隔阂而走向毁灭的星域——比如“伽马-3象限”的双恒星系统,就因两个本土文明为争夺星球核心的“反物质矿脉”爆发核战争,最终让两颗宜居行星变成了只有辐射云盘旋的死寂区域,他至今记得探测器传回的画面里,那些凝固在废墟中的文明残骸。
这里稳定的恒星系统(一颗处于“主序星”中期的黄矮星,能提供持续50亿年的稳定光热)、适宜的生态环境(大气中氧气占比23%,氮气75%,其余为微量惰性气体,与地球近乎一致),以及处于“星尘走廊”枢纽的战略位置(连接三大星域的星际航道在此交汇,是未来跨星域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天然中转站),都让它成为了人类新“宇宙灯塔”的最佳候选。
3. 身份定位:外星客人的合作姿态
为了让这份宏伟蓝图落地,米凡没有选择以“星际开拓者”的身份强行介入,而是决定放下过往的光环,以一名普通外星客人的身份,前往蓝顿星球的皇宫拜见拉拉木皇帝。
他明白,任何文明的合作都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三年前,他在“阿尔法-7星球”试图以“援助者”身份介入当地红蓝两族的水源争端,带着地球先进的净水设备上门,却被红族长老指着鼻子怒斥“用科技践踏我们的生存尊严”,最终红蓝两族竟暂时联手将他们驱逐,那次飞船舷窗外闪烁的敌意激光,让他刻骨铭心。
所以,从计划之初,他就否决了星际舰队护航的提议,转而选择一支精干的核心团队同行,既要展现人类的专业能力,又不能让对方感受到丝毫压迫感,就像他常说的“宇宙文明的对话,音量越低,分量越重”。
4. 团队组建:727人的骨干阵容
米凡挑选的核心团队,每一位成员都是人类文明在星际领域的精英,是从全球23个星际科研机构、5大殖民地中层层筛选出的“文明名片”。
为首的是王平米,他是星际地缘战略专家,曾与米凡在“泰坦星基地”合作过——当时“泽塔文明”的探测器误闯地球轨道,对方因不熟悉人类通讯频段而拒绝回应,是王平米提出“用行星引力波传递数学公式”的方案,通过计算泰坦星与土星的引力共振频率,向探测器发送了勾股定理与圆周率信号,最终化解了双方的武装对峙危机,这次他将负责与蓝顿星球的政治层面沟通,把控合作的战略方向。
紧随其后的是达伦,他是特研科的行动指挥官,来自火星殖民地“奥林匹斯城”,曾在“小行星带安保任务”中带领12人小队击退过30艘装备重武器的星际海盗船——当时海盗试图劫持运载“氦-3能源”的运输舰,达伦利用小行星群的复杂地形设置引力陷阱,让海盗船陷入陨石漩涡,最终不费一弹制服敌人,这次他将负责727名成员的秩序与安全,确保每一步行动都精准可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