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光微熹,青玄湖上的薄雾尚未散尽,坊市已有了些许喧闹的苗头。王道长推开房门,深吸了一口带着湖水清冽与灵气杂质的空气,只觉神清气爽,昨日损耗的灵力已然恢复。
他目光一扫,便见叶秋早已起身,正安静地坐在院中一尊表面布满天然苔痕和风化纹路的石凳上。孩童小小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有些单薄,但他并非在发呆,而是微微歪着头,伸出纤细的手指,正轻轻触摸着石凳表面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眼神专注,仿佛在阅读一部无字天书。
王道长轻咳一声,打破了院中的宁静。叶秋闻声抬起头,目光清澈,不见丝毫倦怠。
王道长走到近前,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郑重与难以完全掩饰的遗憾的复杂神情。郑重,是因为传道授业本身的神圣;遗憾,则是面对一块心性绝佳却资质奇差的璞玉时,难免产生的唏嘘。
“叶秋,”他声音放缓,带着一丝长者的温和,“你既已随我离开凡尘,踏入这修仙之途,前路或许较旁人更为崎岖,但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基尤为重要。”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枚颜色灰暗、灵光内蕴的玉简,神色颇为珍重地摩挲了一下,“此乃《引气诀》,是流传最广、也最为稳妥的筑基炼气法门,亦是青云宗万千外门弟子踏入道途的基石。今日,我便为你讲解其中关窍,你需仔细聆听,用心体会。”
叶秋站起身,走到王道长面前,小脸上并无寻常孩童得知可修仙法时的激动雀跃,只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平静与专注。他点了点头,声音清晰:“有劳王伯伯传授。”
王道长对叶秋这份超乎年龄的沉静已是习以为常,只当是天生性情使然。他示意叶秋在对面石凳坐下,自己则拂了拂道袍下摆,端坐于另一张石凳上,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解:
“《引气诀》,顾名思义,其核心在于‘引导’二字。引导天地间无处不在的灵气入体,淬炼肉身凡胎,化后天浊气为先天灵力,积蓄于丹田气海,是为修行之始。”他并指如剑,指尖泛起微不可查的灵光,凌空虚划,灵气随之凝聚,勾勒出一个简单却清晰的人形轮廓,并在几个关键穴位上点亮微光。
“首要之务,便是‘感气’。需摒除杂念,心神放空,存想自身如天地之桥,如海绵吸水,尝试去感知、去触碰那无形无质的灵气……”王道长的声音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试图引导叶秋进入状态。
叶秋听得极其认真,目光紧紧跟随着王道长指尖灵光的移动,但他的眼神,不像是一个学生在聆听教诲,更像是一位顶尖的工程师在审视一份复杂的设计蓝图,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待能模糊感应到灵气流动后,便需‘引气入体’。”王道长手指移动,在人形虚影上划出一条清晰的路线,“按《引气诀》正统,灵气当自头顶‘百会穴’引入。此处乃天门,灵气最为充盈。然,切记不可贪功冒进,直灌而下!”他语气加重。
“需将引入的灵气,先徐徐散于四肢百骸,十二正经,温养滋润全身经脉,使其适应灵气流转,此过程谓之‘散气温脉’。”灵气虚影在他人形轮廓中化作点点星芒,散向四肢。
“待经脉初步适应,再以意念引导,将散于各处的灵气丝丝缕缕汇聚起来,过‘膻中’,降‘中脘’,最终沉于脐下三寸的‘丹田气海’之中,完成一个周天循环。”星芒重新汇聚,沿着一条曲折的路径,缓缓沉入丹田位置。
这条路线,在王道长看来,是无数先贤验证过的、最稳妥无虞的康庄大道。
然而,在叶秋的感知和基于前世知识体系的瞬间推演中,这条路线简直……低效得令人发指!
灵气从高压区(百会)引入,立刻强行分散到无数低压、高阻的末梢区域(四肢百骸),这过程中的能量逸散率在他的计算模型中高得惊人!所谓的“温养经脉”,效果也因力量分散而大打折扣,更像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性适应”。之后再重新汇集,路径漫长,经过多个能量节点(穴位),每个节点都是一次损耗和潜在的瓶颈。
“王伯伯,”叶秋忽然开口,声音带着孩童特有的清脆,和一丝恰到好处的、源于“不解”的疑惑,“为什么灵气要先散开,跑那么远,再费力气收回来?这样不是会浪费很多吗?就像……就像想把院子里的水引进水缸,却先泼得到处都是,再拿小勺子一点点舀回来,好多水都渗进土里了呀。”
王道长抚须的手一顿,脸上露出一丝“果然会问”又是“果然问得天真”的表情。他耐着性子,如同对待每一个初入道途的萌新弟子般解释道:“痴儿,此乃先贤智慧,旨在保全之道。灵气虽为天地精华,却也自带锋芒,初入道者经脉稚嫩,若直冲主要经脉,如同洪水决堤,极易损伤经络,动摇道基!这先散后聚,正是以柔克刚,如水滴石穿,缓缓开拓,方是长久之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