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康安市笼罩在一层薄雾中,秦宇轩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江北新区林立的塔吊,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从1989年9月踏上康安这片土地,从担任康南县县长算起,到如今已经十六年的光阴了,在这里有苦、有甜、有考验、有磨难更有收获,从这里起步才有了今天的位置,在康安这片秦岭深处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秦市长,省里来电话,让您明天下午三点去一趟省城开会。"秘书小李轻轻敲门,递过一份文件。
秦宇轩接过,是省委组织部的通知,要求他明日赴省城参加一个"座谈会"。他微微一笑,心中了然。自去年底省委主要领导调整后,关于他可能调任副省长的传闻就不绝于耳。
"知道了,你安排一下。"他放下文件,目光落在墙上那张《康安五年发展曲线图》上——那是去年庆功宴后挂上去的,记录着康安从地质灾害频发到全面振兴的每一个转折点。
1989年9月,秦宇轩初到康南,担任康南县县长。那时的康南县还是典型的贫困县,地质灾害频发,交通闭塞,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足亿元。
"秦县长,欢迎欢迎啊!"时任县委书记热情地迎接了他,"康南的情况复杂,你要有心理准备。"
秦宇轩点头。到任后,他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走遍了康南县的山山水水。青河乡、宁陕镇、石鼓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详细询问当地的地质状况和群众生活情况。
"秦县长,这地质灾害太可怕了,去年光青河乡就塌了三处山坡,死了两个人啊!"在一次乡镇干部座谈会上,青河乡的乡长哭诉道。
秦宇轩眉头紧锁,他深知地质灾害是悬在康南人民头上的一把利剑。此后,他开始着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这在当时的贫困县是极为超前的想法。
1994年,秦宇轩任县长,书记期间,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康安市常委,常务副市长,1999年正式担任康安市长。
从县到市,工作层次和难度都提升了好几个等级。特别是康安地处秦岭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基础设施建设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1994年至1999年,秦宇轩担任康安常务副市长、市委委员,分管城建、交通和应急管理。这期间,他开始着手解决制约康安发展的最大瓶颈——交通问题。
一上任,"秦市长,这西康公路省道段又塌方了,物资运输又断了。"交通局长急匆匆地跑来汇报。
秦宇轩皱眉:"省里给的资金只够修一半,剩下怎么办?"
"要不......再等等?"交通局长小心翼翼地问。
"等?"秦宇轩拍案而起,"等到什么时候?群众等不起,康安等不起!"他拿起图纸,用红笔圈出最易塌方的三公里,"这三分之一先保通,剩余部分我们自筹资金分期做。"
他带着财政局同志跑省财政厅磨了两个月,又协调市属国企垫资,硬是把半拉子工程推进了六公里。
在洪灾面前,尤其是杨明礼黑社会性质团伙,整个康安的地下组织,渗透在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工厂以及官场各领域。暴力持枪,组织黑社会打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证据,协助市里、省里将杨明礼团伙连根拔起,才有了康安的朗朗乾坤。
1995年主汛期前,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完成,内涝天数从年均12天降到3天;青河乡第一批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安装到位,村民第一次提前收到预警撤离;西康公路的"卡脖子"段铺上柏油,货车司机们竖着大拇指说:"现在跑康安,心里踏实多了。"
"小秦这小伙子,能扛事。"林致远在全省干部大会上表扬他,"副市长不是'二把手',是'救火队长',更是'开路先锋'。"
1996年,秦宇轩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长远规划。他提出"地质灾害防治与城市建设同步"的理念,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编制《康安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把全市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类区域,高风险区严格限制开发,中风险区配套建设防护工程,低风险区优化功能布局。
"花这钱干啥?不如多修两条路。"有人反对。秦宇轩带着专家组跑遍七个区县做风险评估:"现在省小钱,将来可能赔上人命。"他力主在青河乡、宁陕县等高风险区建设自动监测站,给每个隐患点装上位移传感器,数据实时传回市应急指挥中心。
1997年夏天,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康安。往年这时候至少要转移上千群众,但这一次,监测系统提前48小时预警了青河乡老虎崖的滑坡风险,应急队伍连夜转移了周边两个村的237户村民。当暴雨引发山体滑坡时,监测员通过对讲机报告:"滑坡体按预测路线移动,未波及居民区。"书记在指挥中心握着秦宇轩的手说:"秦市长,你这步棋走对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