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从青云山知青林场走来 > 第295章 大寨,只是这场戏里的一个道具

3月初的蒲阳,寒意早已褪去。地委常委扩大会的氛围却异常凝重。

地委书记肖文玉坐在主位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干部,最终沉声道:“经研究决定,3 月 17 日在城关体育场召开万人大会,传达上级重要精神,大家务必重视。”

时间转眼到了3月17日,万人大会在体育场如期举行。

一大早,体育场周围就挤满了人,大家脸上都带着几分庄重,顺着指引有序地往场内走,脚步声、说话声交织在一起,却又透着一种压抑的安静。

搞了这么次的万人大会,大家对这个已经疲惫了。

上午九点,大会准时开始。

肖文玉书记站在主席台上,麦克风将他的声音传遍体育场的每一个角落。

他先是清了清嗓子,随后洪亮地说道:“今天召集大家,主要是传达两项核心精神。第一项,就是要‘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格外严肃:“教员‘国民经济要抓上去’的指示,必须牢牢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推动蒲阳的经济发展!”

话音陡然拔高,带着几分痛心疾首,“可现在有些同志,只敢抓革命,却不敢抓生产,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闹派性已经严重妨害了我们的大局,必须坚决纠正!”

台下众人纷纷屏息凝神,有人一边听一边用力点头,眼神里满是认同;也有人悄悄垂下眼帘,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轻轻摇了摇头,却不敢发出半点声音。

肖书记的声音继续传来,这次讲的是 “农业学大寨,端正路线”。

他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详细讲述着大寨在农业上的 “辉煌成就”—— 如何开垦梯田、如何提高产量、如何克服困难,言语间满是赞赏,鼓励大家以大寨为榜样,在蒲阳的土地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最后,他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农忙结束后,将选派一批干部前往大寨学习参观,亲身感受大寨精神,把好经验带回来!”

林鸿彬没想到,自己竟然也在这次去大寨学习的名单里。

他心里一百个不愿意,那地方有什么好去的?是有珍稀动物、还是有名贵药材?

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去找肖文玉书记争取一下。

林鸿彬就敲响了肖文玉书记办公室的门。

“肖书记,”林鸿彬走进书记办公室,语气诚恳地说,“我们育种中心一直很忙,我这个去大寨学习的名额,能不能让给其他同志?

肖书记放下手中的文件,抬眼看向他,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怎么,这是指挥不动你了?还是说,只有省级领导的命令,你才肯听?”

林鸿彬心里一紧,连忙摆手,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哪能啊肖书记!我一直都跟着地委、地革委的指挥走,您的安排我哪敢不服从?只是中心的工作实在离不开人……”

“怎么个离不开人,你出差闽北那么多天,也不见育种中心没把活干好!”

肖书记的语气严肃起来,“这不是你想不想去的问题,这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而且这也是省委领导的意思,你可不能推脱。”

话说到这份上,林鸿彬知道,自己再怎么拒绝也没用了,只能耷拉着脑袋,无奈地接受这个安排。

3月下旬,邱明林、祝晓燕等人突然接到通知,要去清源县党校参加学习。

这是他们转正式党员前的最后一道关卡了。

四天后,这群人拿着崭新的毕业证回到了中心,脸上的喜悦藏都藏不住,--他们终于可以转成正式党员了。

看着同事们兴奋的样子,林鸿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开着拖拉机兜了一圈,拉回一车斗的菠萝、枇杷、香蕉等时令水果庆祝一番。

自己也偷偷的小挣一笔。

时间在忙碌中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4月20日,蒲阳地区“大寨学习参观团”二十多人,经过一路辗转,换乘了好几趟车,终于抵达了大寨村。

一踏入大寨村,林鸿彬就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些格格不入。

同行的其他人,要么是一副“朝圣”般的虔诚模样,认真地听着讲解员的每一句话,时不时还拿出小本子记录;

要么是真的抱着学习的心态,眼神里满是探究,想要从大寨的每一处细节中汲取经验。

只有林鸿彬,双手插在口袋里,慢悠悠地跟在队伍后面,像个来旅游的游客,漫不经心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把大寨村当成了一处供人观赏的景点。

林鸿彬注意到,大寨村家家户户的门都锁得死死的,街道上除了穿着统一服装的讲解员,剩下的全是像他们这样的参观团。

各家的窗户里摆着金鱼缸,缸里游着几条鱼,院子里花草剪得整整齐齐,但每家都一个样,像排练好的摆设。

“这哪是个村子啊,分明就是个展览馆。”他在心里暗自嘀咕。

随后,参观团按照“标准路线”,先后去了团结沟渡槽、郭庄水库、合作沟、青年沟,狼窝掌等,参观了果园,接触了各种庄稼,还看了大寨宣传队的表演,最后登上了虎头山。

虎头山上连一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山顶被硬生生铲平,弄出了一片小小的平原。

不过,山上的庄稼长得倒是不错,层层梯田里满是翠绿,看着很是喜人。

地里还有一些人在干活,地里有几个农民在干活,林鸿彬眯起眼睛仔细端详,发现他们的脸色都不太好,除了常年劳作的疲惫,还透着一股营养不良的菜色。

看来村民的日子过得并没有宣传上的说的那么好!

而且他目力好,站在山顶上,能清楚地看到远处其他地方的庄稼,和大寨村的庄稼差距挺大。

--远处的庄稼长得稀疏,矮小,颜色也没有这里的鲜亮,明显的缺肥缺水的样子,一看就不是大寨村的庄稼。

样板从来都是做给外人看的。

林鸿彬心里很清楚,大寨精神确实是值得学习的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理念能激励人奋进。

但眼前的大寨村,显然是一个被精心包装过的“道具”。

表面上光鲜亮丽,处处透着“先进”,可村子里的真实情况呢?村民们到底过得好不好?那些“高产”的庄稼,是不是用了超出常规的投入?

这些问题,恐怕只有大寨人自己才知道。而这种包装的代价,或许比林鸿彬想象的都要大。

一群干部大张旗鼓的来大寨参观,肯定是有目的的,这不,一回到蒲阳,就召开了大寨之行总结会。

会议室里,气氛比万人大会还要热烈。

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大寨,每个人也都想在这场“思想盛宴”中表现自己,争论很快就陷入了白热化。

“大寨之所以能成功,核心就是一个‘斗’字!”

一位穿着灰色中山装的干部率先站起来,语气激昂地挥舞着手臂,“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与资产阶级思想斗,七斗八斗,才斗出了今天的好局面!我们蒲阳也要学这种‘斗’精神,斗出一个社会主义新蒲阳!”

他的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反驳:“同志,‘斗’不是目的啊!

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这些都没问题,可要是天天把‘斗’挂在嘴边,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斗,那生产还搞不搞了?

教员说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难道靠‘斗’就能斗出粮食、斗出工业产值吗?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不是盲目地内斗!”

接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各执己见。

支持“斗”的和主张“抓生产”的两派吵得不可开交,还有人纠结于“大寨经验能不能复制到南方”“大寨模式适不适合蒲阳”,整个会议室乱得像一锅煮开的粥。

反正总结会就是一锅粥,乱的很。

林鸿彬却始终一言不发,只是坐着,静静地看着众位干部的“表演”。

对,就表演,一群表演艺术家。

有人拍着桌子慷慨陈词,有人皱着眉头据理力争,有人左右摇摆见风使舵,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 “角色”,说着连自己都未必相信的话。

在林鸿彬看来,这场争论毫无意义,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而大寨,就是这场戏里最关键的“道具”。

--一个被镀上了无数光环的道具,谁都想把它握在手里,用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会议结束后,肖文玉书记特意把林鸿彬叫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问道:“今天在会上,你怎么不发表意见?”

林鸿彬心里清楚,肖书记在会上没当场点他的名,已经是在暗中保护他了,要是自己在会上说些不合时宜的话,恐怕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林鸿彬想了想,斟酌着语气回答道:“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这些精神都很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肖书记静静地等了一会儿,见他没再往下说,忍不住追问道:“然后呢?就这些?”

“没了!”林鸿彬干脆地回答。

肖书记皱了皱眉,有些不解地问:“怎么能没了?大寨那些具体的措施,比如梯田的修建方法、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寨的管理方法等等,在你眼里就没什么可说的?”

林鸿彬摊了摊手,语气坦诚地说:

“能有啥可说的?他们那一套措施,大多是根据北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制定的,不太适合我们南方。

而且说实话,很多东西我们蒲阳的村子已经做得比他们好了,我实在没什么可补充的。”

肖书记听了这话,脸色微微一沉:“你的意思是,我们这趟大寨之行,白去了?”

“那倒不是。”林鸿彬连忙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我觉得大寨的旅游搞得不错,把村子包装成参观景点,既能宣传自己,又能带动相关的发展,这个我们倒是可以学一学!”

肖书记看着他,无奈地摇了摇头,没再继续追问。

林鸿彬知道,自己这番话虽然没直接批评,但也间接点明了大寨样板的问题,肖书记心里应该也清楚,只是碍于形势,不能明说罢了。

走出办公室,林鸿彬抬头看了看天空,叹了一口气:这场围绕着 “道具”的戏,不知道还要演多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