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部会议室的命令犹在耳边。
二十四小时,黑风岭,蓝军指挥所,获取情报。
史小凡站在三班宿舍前,目光扫过眼前九名皮肤黝黑、眼神锐利的侦察兵。
他需要从中挑选两名队员。
他没有犹豫,直接点了两个人的名字:“王铁柱,李健。”
被点名的两人微微一怔。
王铁柱,绰号“柱子”,是三班体能最变态的,攀岩爬树如履平地,性格憨直,但执行命令不打折扣。
李健,则是个子不高,但极其机灵的老兵,擅长痕迹追踪和设置陷阱,心思缜密。
班长看着史小凡的选择,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一个力量,一个敏捷加技术,搭配合理。
“为什么选我们?”李健扶了扶眼镜,问道。
“任务需要。”史小凡言简意赅,“柱子负责开路和应急攀爬,李健负责清除痕迹和反侦察。
我负责路线规划和情报获取。有问题吗?”
“没有!”两人异口同声。史小凡之前的表现在他们心中已经建立了威信。
没有时间耽搁,三人小组领受具体情报参数(一个模拟的U盘密钥编号)后,立刻领取装备出发。
除了常规的武器(加装消音器的95式步枪)、观测器材和三日份单兵口粮外,史小凡特意申请了一套简易的无线电侦测设备和一支带有热成像瞄具的手枪,这需要孙连长特批。
“你要这个干什么?”孙连长看着申请单皱眉。
“蓝军指挥所必然有通讯和热源防护,常规侦察手段可能失效,需要非常规手段辅助判断。”史小凡回答。
孙连长深深看了他一眼,签了字:“去吧,别把家伙弄丢了。”
夜色是最好的掩护。
三人小组如同鬼魅般潜入黑风岭的茫茫林海。
史小凡一马当先,系统面板的【战术风险提示】在进入林地后悄然激活,变得可用。他没有立刻使用,而是将其作为最后的保险。
他根据地图和地形,选择了一条近乎自虐的路线——沿着一条干涸的、布满碎石和荆棘的古老河床迂回前进。
这条路极其难走,但可以最大限度避开蓝军可能布设的主要巡逻路线和传感器区域。
“幽狼(史小凡在任务中使用的临时代号),这路也太难走了吧?
速度起不来啊。”柱子背着最重的装备,喘着粗气抱怨,声音压得极低。
“难走,才安全。”史小凡头也不回,脚步轻盈而稳定,“蓝军不是傻子,好走的路,必然有眼睛盯着。”
李健则在队伍最后,仔细地消除着他们留下的痕迹,不时设置一些简易的预警装置,防止被追踪。
行进约三小时后,史小凡突然举起拳头,示意停止。
他蹲下身,借助微光夜视仪观察前方。
系统面板上,【战术风险提示】微微闪烁起黄光:【前方200米,疑似人工伪装物,建议谨慎探查。】
“李健,左翼高地,建立观察点。柱子,右侧警戒。
我前出侦察。”史小凡低声下令。
他如同狸猫般悄无声息地向前摸去。果然,在一处看似天然的灌木丛后,他发现了一个精心伪装的蓝军远程监控传感器。
如果不是系统提示和他前世对这类装备的熟悉,极难发现。
“清除。”史小凡通过对讲机低声报告,并小心地绕开了传感器的作用范围。
类似的险情在后半夜又遇到了两次,一次是震动感应线,一次是红外报警器。
都被史小凡凭借过人的观察力和系统若有若无的提示(系统提示很模糊,如“注意地面异常”、“注意热源反差”)一一化解。
李健和柱子跟在后面,看着史小凡精准地避开一个个陷阱,心中的佩服又加深了一层。
天亮前,他们抵达了预定潜伏点,位于蓝军模拟指挥所所在山谷对面的一处密林山脊。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山谷的大部分区域。
指挥所设在一个半地下化的旧工事里,外围有铁丝网、巡逻哨、固定火力点,甚至还有两辆披着伪装网的吉普车在不定时巡逻。戒备森严。
“防守很严密,硬闯不行。”李健透过观测镜,低声说道。
“看他们的通讯天线和发电机排烟口。”史小凡指着几个细微之处,“主要通讯枢纽应该在工事东侧,发电机组在西侧。指挥中心大概率在中间靠后的位置。”
他拿出无线电侦测设备,开始小心翼翼地扫描。设备捕捉到了数个加密信号频段,信号源主要集中在东侧。
“确认,东侧是通讯中心。”史小凡收起设备,“我们的目标,指挥中心的终端服务器,很可能也在那附近。”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穿过严密的防御,进入工事内部。
“等晚上,找机会摸掉哨兵,潜进去?”柱子提议。
“风险太高,”史小凡否定,“对方是侦察营精锐,哨兵布防和换岗肯定有讲究,一旦失手,前功尽弃。”
他仔细观察着,目光最终落在了那两辆巡逻的吉普车上。其中一辆的巡逻路线,会偶尔经过工事侧面一个相对偏僻的物资临时堆放点,那里灯光较暗,监控可能存在死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