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寒风,吹在渔阳水军特制的加厚羊毛衫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张承站在“火锅号3.0——超巨能装还带转向版”(他坚持要用这个全名)那冰冷坚硬的水泥船头,举着单筒望远镜(马钧根据张承描述瞎琢磨出来的,效果约等于高级老花镜),眺望着远方隐约浮现的海岸线。
“我去!这么快?这才……才几天?”张承放下望远镜,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出发第八天?老马和老王这船可以啊!这速度,比预计的快了一倍!我还以为得在海上漂半个月啃咸鱼呢!”
他身后的郭嘉裹着厚厚的熊皮大氅,脸色比在陆地上时红润了不少,闻言淡淡道:“主公,海上航行,顺风顺水时,日行数百里亦非难事。况且,我等此行,并未遭遇大的风浪。” 他顿了顿,补充道,“或许,也与这船……过于沉重,吃水深,受风浪影响较小有关。” 潜台词是:这水泥疙瘩太沉,一般的浪掀不动它。
贾诩则默默站在背风处,手里捧着一个暖手的小铜炉,望着那片陌生的土地,眼神深邃,不知在算计着什么。
“管他呢!快就是好事!”张承兴奋地搓着手,感觉北征大业已经成功了一半,“赶紧的!把咱们的‘幽’字大旗和那面‘辣条护航’的副旗挂得再高一点!让夫余的朋友们看清楚,是咱们幽州的友好访问团来了!”
随着命令下达,水泥战舰的主桅杆上,一面硕大的、绣着“幽”字的旗帜和一面稍小些、印着“辣条护航”字样和红辣椒图案的旗帜迎风招展,在灰蒙蒙的海天之间格外醒目。几艘作为护卫的小型水泥船(被水兵们戏称为“辣椒艇”)也开始在舰队周围游弋,摆出警戒姿态。
很快,海岸线上出现了几个黑点,并且迅速扩大——是夫余人的骑兵!他们显然被海上这从未见过的、灰扑扑的庞然大物惊呆了,在岸边来回奔驰,发出阵阵惊呼,却不敢过于靠近。
“哈哈哈!看见没?吓傻了吧!”张承得意洋洋,对太史慈道,“子义,派条‘辣椒艇’靠过去,用咱们事先找好的那个会说几句夫余话的向导喊话,就说咱们是来自南方强大而友好的幽州,特来拜访夫余王,进行友好贸易和文化交流!顺便……送他们几包‘友好访问版’辣条尝尝鲜!”
太史慈领命而去。不一会儿,一艘“辣椒艇”脱离舰队,小心翼翼地靠近海岸,船上的向导拿着铁皮喇叭,用生硬的夫余话开始喊话。
岸上的夫余骑兵更加骚动,有人快马加鞭回去报信,剩下的人则警惕地注视着海上的“水泥怪物”和那艘靠近的小船。
张承回到宽敞(但略显简陋)的舰桥指挥室,这里已经被他改造成了临时会议室兼……火锅餐厅。中间甚至真的摆上了一口特制的大铜锅,底下用石炭(煤)小心地加热着,红汤微微翻滚,香气四溢。
“来来来,奉孝,文和,元化先生,咱们边吃边等,顺便商量一下怎么跟夫余王‘交朋友’!”张承招呼着几位核心智囊坐下,自己先捞起一筷子冻豆腐塞进嘴里。
郭嘉看着那口在战舰上格格不入的火锅,嘴角微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但还是从容坐下。贾诩则默默坐到了离火锅稍远、通风最好的位置。华佗则表示要去检查随船药材,婉拒了火锅邀请。
“主公,夫余国情,嘉与文和先生近日已初步研判。”郭嘉夹起一片羊肉,在红汤里涮了涮,动作依旧优雅,“其王尉仇台,年事已高,性格较为保守,但贪慕中原财物。其下有三子,长子拔奇,勇武但暴躁;次子简位居,较为精明,常与汉商交易;幼子还年幼。此外,国内还有几位大加(部落首领),各自拥有不小的势力。”
贾诩接口道,声音平稳:“其国虽称控弦数万,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尤其近年来,鲜卑在夫余屡有侵扰,夫余亦感压力。此,或可为突破口。”
张承嚼着羊肉,含糊不清地问:“那咱们是直接吓唬他们,还是利诱?”
郭嘉放下筷子,用绢布擦了擦嘴角:“示之以威,诱之以利,双管齐下为上。我军战舰,形制古怪,坚不可摧(他们看来),此乃‘威’。我可邀请夫余权贵登船‘参观’,让其亲身感受我幽州之……与众不同。”
“参观?”张承眼睛一亮,“好主意!就让他们来看看咱们的水泥甲板,看看咱们的巨型火锅!再请他们吃顿麻辣宴!保证让他们终身难忘!”
贾诩补充道:“参观之后,可提出贸易。我幽州有夫余所需之盐铁、布匹、医药,更有……辣条、水泥皂等特色之物。彼处则有皮毛、人参、良马、黄金。我可许以优惠,甚至提出帮助其对抗鲜卑,换取其开放边境,允许我幽州商队通行、建立货栈,乃至……租借港口。”
“租借港口?”张承来了兴趣,“这个好!要是能搞个不冻港,咱们以后北上就更方便了!”
“然,”郭嘉话锋一转,“夫余王及其子,未必轻易就范。尤其是那长子拔奇,恐视我为威胁。需有应对之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