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被管家引去东跨院暂且“安顿”后,书房内便陷入了一片漫长的、几乎令人窒息的沉默。炭盆中的火苗偶尔噼啪一声,爆起几点星火,跃动的红光映在吴三桂棱角分明的脸上,明暗交错,使得他本就深沉的神色更显阴晴不定,仿佛有一座无形的火山在他胸中酝酿,却又被坚冰强行封住。
吴三桂负手立于窗前,身形挺拔如松,背负的双手指节却因用力而微微发白,透出一股难以言说的疲惫与内心的剧烈挣扎。目光似乎投向了院中那株在料峭寒风中瑟缩挣扎的老槐树,光秃秃的枝桠像无数绝望的鬼爪般伸向灰蒙蒙的、压抑的天空,又似乎什么也没看,只是穿透了眼前的景物,沉浸在自己内心翻涌的滔天波澜与无尽迷雾之中。
“平西王……赏千金……十万兵权……裂土封疆……”侯方域那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软糯口音,却又刻意模仿北地腔调,显得不伦不类、充满了诱惑与挑唆的话语,如同冰冷滑腻的毒蛇,依旧死死缠绕在吴三桂的心头,嘶嘶地吐着信子,将致命的毒液注入他本就千疮百孔的信念壁垒。他不得不承认,侯方域的话,句句都精准狠辣地戳在了他的痛处,揭开了他心底最不愿触碰、已然化脓的伤疤。那声音,仿佛还在梁间低回不去。
父亲吴襄血染太原,尸骨未寒。那噩耗由浑身浴血的亲兵带来时,他几乎晕厥过去,那是从小手把手教导他骑马射箭、为他铺就军旅之路、对他寄予厚望的严父啊。音容笑貌犹在眼前,转瞬已是天人永隔。
还有关宁铁骑的弟兄们,从冰天雪地的辽东,到烽烟四起的山西,再到不久前一败涂地、损兵折将的河南府,多少曾经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生死相托的豪迈儿郎,如今已血洒疆场,埋骨异乡,连一座像样的坟茔都未必能有?
他们的面容在吴三桂脑海中一一闪过,鲜活而悲壮,最终化作一片刺目的血红。而换来的是什么?是南京朝廷里,阮大铖、田仰之流争权夺利,在背后捅刀,擅自撤军,散布流言,极尽倾轧之能事;是左良玉拥兵自重,坐观成败,眼睁睁看着友军陷入重围而不救,保存实力如护眼珠;是马吉翔这等小人,临阵脱逃,动摇军心,事后却依然能逍遥;甚至是南京那个小朝廷,对自己这手握重兵的“降将”那若有若无、却又无处不在的猜忌与敷衍,仿佛他吴三桂和数万关宁子弟始终是外人,是不得不用的利器,却也时刻提防着反噬。
他吴三桂引关宁军归顺李自成,本意是联合抗清,保境安民,可这所谓的“抗清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却是如此千疮百孔,各自打着小算盘,互相倾轧,甚至见死不救。
那股憋屈、愤懑,如同巨石沉入胸间,日积月累,淤积成坚硬的块垒,沉沉地压在五脏六腑之上,让他时常感到呼吸艰难,夜不能寐。李自成待他,表面上算得上优容,给了“平西侯”的爵位,让他依旧统领旧部,但毕竟有刘宗敏之前拷掠其父、霸占陈圆圆的旧事如鲠在喉,那是一道永远无法真正愈合的裂痕。
虽然刘宗敏已因骄横跋扈、屡抗军令而被李自成寻机处死,算是间接给了他一个交代,可大顺军中,牛金星、宋献策等人看他的眼神,依旧带着审视与侧目,未必全然放心,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隔阂。这内外交困的局面,这步步维艰、动辄得咎的处境,让他这素以果决刚毅、勇猛善战着称的将军,也第一次感到了深切的彷徨与无力。侯方域的话,就像是在这潭绝望的死水中,又投下了一颗充满诱惑与危险的石子。
“兄长。”一个清朗而沉稳的声音,恰到好处地打破了书房内那令人窒息的、仿佛凝固了的沉寂。戚睿涵与董小倩不知何时已悄然进入书房,他们显然在门外等候了片刻,将之前吴三桂与侯方域对话的后半段,尤其是吴三桂那片刻的沉默与挣扎听去了大半。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凝重与担忧,以及一丝必须力挽狂澜的决心。吴三桂方才倾听侯方域言语时,那一瞬间眼中闪过的犹豫与动摇,并未逃过他们敏锐的眼睛。
吴三桂缓缓转过身,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挣扎,眼角的皱纹似乎在这一刻深刻了许多,如同刀刻斧凿。他强挤出一丝笑容,那笑容里满是勉强与苦涩,指了指旁边的座椅:“元芝,小倩,你们来了。坐吧。”他自己也在主位的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下,身体微微前倾,手指无意识地、急促地敲击着光滑冰凉的扶手,发出沉闷而规律的“笃笃”声,在这寂静中格外刺耳,显露出他内心正经历着极不平静的风暴。“侯朝宗……他的话,你们也听到了。有何高见?但说无妨,此处没有外人。”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询,甚至有一丝隐藏很深的、渴望被说服的期待。
戚睿涵没有立刻回答。他先是走到一旁的茶几边,提起那把略显陈旧却古朴雅致的紫砂壶,沉稳地为吴三桂面前那盏已经凉透的茶杯续上温水,又为董小倩和自己各斟了一杯。茶水注入白瓷杯中,声音清越,在这落针可闻的书房里,仿佛能涤荡人心的尘埃。然后他才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着吴三桂,语气平和却带着千钧之力,一字一句道:“兄长,侯方域此人,巧言令色,鲜矣仁。其言看似为你着想,条分缕析,剖析利害,实则是包藏祸心,要将兄长与数万忠心耿耿的关宁子弟,一同推向万劫不复之深渊,永世不得超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