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让你带个差班,你全员本科了? > 第96章 陈静的“账本”

寒假的空气里,总是弥漫着慵懒与松弛。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是暂时卸下重担,可以尽情投入到电视、游戏或是与伙伴玩乐的黄金时光。然而,对于陈静来说,这个假期从一开始,就有着一种别样的气味。

那不是新书的油墨香,也不是冬日暖阳晒在被褥上的味道,而是一种混杂着劣质香烟的焦油,隔夜方便面的调料包,以及旧纸张受潮后微微发霉的味道,没错,是他们家的小卖铺。

陈静家的小卖部名叫“有福士多”,是父亲陈有福名字的谐音,寄托着最朴素的期望。小店开在老旧居民楼的底层,面积不大却是一家三口全部的生计所在。白天,父母在前店忙着迎来送往,应付着买一瓶酱油、称二两瓜子的街坊邻里;而到了夜晚,真正的战场便转移到了店铺后面那个不足五平米的被称作“账房”的小隔间里。

这个寒假的第三天晚上,隔间的门没有关严,父母例行的“夜战”又一次打响。

“不对,又不对!这个月怎么算都是亏的!你看这个烟,利群的进价明明是185一条,你怎么记成180了?”父亲陈有福的声音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焦躁,他粗壮的手指上夹着一支燃了半截的烟,烟灰簌簌地落在那个油腻的布满了划痕的计算器上。

“我怎么知道!每天乱七八糟那么多单子记错了有什么稀奇?你冲我吼什么!”母亲孙丽华的声音尖利而委屈,她正费力地从一个巨大的装满了各种票据的鞋盒里翻找着什么,指甲在那些纸片上划过,发出“刺啦刺啦”的声响。

陈静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听着这一切,连翻动书页的动作都停了下来。她能清晰地“看”到那个场景:昏黄的灯泡下,父亲紧锁的眉头,母亲疲惫的脸,以及那个像怪兽一样每个月都要吞噬掉父母好心情的鞋盒。

那个鞋盒,是“有福士多”的财务中心。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的皱皱巴巴纸片:有供货商手写的三联单,油墨印得模糊不清;有水电煤气的缴费通知单,边缘已经卷起;有买菜时随手记录在香烟盒背面的开销;甚至还有几张是父亲打牌赢了钱,用铅笔在日历纸上画下的“正”字。

每个月末,父母就会像考古学家一样,试图从这个盒中整理出这个月的盈亏。但结果往往是,账目永远对不上,争吵永远无法避免。

“找到了!你看!这张单子,刘记粮油的,上个月的款我们明明付过了,他这个月又来要!我就说我记得付过了!”母亲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兴奋地扬起一张被揉得像咸菜干一样的收据。

父亲凑过去,眯着老花眼看了半天,才从那模糊的字迹和油污中辨认出日期,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随即又陷入了新的烦恼:“那我们上个月的账,不就亏得更多了?”

新一轮的沉默与叹息,隔着薄薄的墙壁沉甸甸地压在了陈静的心上。

她低头看着自己面前摊开的、杨老师布置的《人生规划调查问卷》。上面有一个问题:“为了实现你的目标,你认为自己还欠缺什么?”

陈静在“理想职业”一栏,用蚊子大小的字填了“图书管理员或学者”。她觉得自己什么都欠缺,欠缺勇气,欠缺自信,欠缺在大庭广众之下清晰表达的能力。

可是,杨老师在班上说过的一句话,此刻却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破土而出:“知识如果不能应用,那它就只是躺在书本里的死物。学习的真正力量,在于它能解决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

陈静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墙壁。父母的争吵声已经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更让人心酸的带着疲惫的叹息。

一个念头,一个连她自己都觉得大胆到不可思议的念头在脑海中慢慢成形。

她在学校,是学习委员,是“14班官方知识库”的管理员。她最擅长的事情不就是整理和归纳吗?她能将林天那些天马行空的解题思路,整理成条理清晰的笔记;她能将赵敏偶尔迸发的生物学灵感,记录成逻辑严谨的知识点。那……她能不能把家里那个混乱的“鞋盒”,也整理成一本清晰的一目了然的账本呢?

这个想法让她心跳加速,手心都冒出了细汗。她害怕,怕自己做不好,怕父母觉得她一个孩子家多管闲事。但那份来自杨老师的鼓励,那份在讲台上获得人生第一次掌声的记忆,给了她一丝微弱的勇气。

她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轻轻地推开了自己房间的门。

小账房里父母已经停止了争吵,各自坐在小板凳上,脸上写满了倦意。空气中,烟味、汗味和旧纸张的味道混在一起令人窒息。

陈静迈着小碎步,挪了进去。

“小静?怎么还不睡?”母亲孙丽华抬头,有些意外。

“爸,妈。”陈静的声音很小,像蚊子哼哼,眼睛不敢看他们,只是盯着地上的一块油渍,“我……我想……试试。”

“试什么?”父亲陈有福抬起布满红血丝的眼睛,语气有些不耐烦。

“我……我想试试……帮你们……算账。”

这句话一出口,陈静的脸“刷”地一下就红透了,恨不得立刻找个地缝钻进去。

账房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陈有福和孙丽华对视了一眼,眼神里都有些惊讶和不解。

“你?”陈有福皱了皱眉,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信任,“你一个学生娃,懂什么算账?这比你那些Abcd、加减乘除复杂多了。快回去睡觉别在这儿添乱。”

被父亲直接拒绝,陈静的眼圈一红,刚刚鼓起的勇气瞬间就泄了一半。她低下头准备默默地退回去。

就在这时,母亲孙丽华却开口了:“哎,你别这么说孩子。小静在学校是学习委员,老师都夸她笔记做得好,比谁都条理清楚。让她试试呗,反正咱俩也弄不明白,一团乱麻。”

或许是母亲的话起了一点作用,又或许是看着女儿那副泫然欲泣的模样有些于心不忍,陈有福重重地叹了口气,把手里的烟头摁进烟灰缸,瓮声瓮气地说:“行吧,让你试。我可告诉你,这些单子,少一张都不行。弄丢了,人家上门要账,我可没钱给。”

得到了“许可”,陈静的心又提了起来。这感觉比当初被杨老师指定上台分享经验还要紧张。她重重地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而是直接开始了行动。

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碰那个鞋盒,而是整理战场。她将账房里那张唯一的小方桌上的杂物全部搬开,用抹布蘸着水,仔仔不细地擦了好几遍,直到擦掉了那层油腻的包浆,露出了木头本来的颜色。

然后,她从自己房间里拿来了“武器”——一把崭新的长尺,红、蓝、黑三支不同颜色的水笔,以及一个大大的全新硬壳笔记本。这是她最宝贵的文具,平时都舍不得用。

做完这一切,她才走到那个巨大的鞋盒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她没有像父母那样,一头扎进去胡乱翻找,而是将整个鞋盒抱到桌上,把里面所有的东西不分好坏全部倒了出来。

“哗啦——”

一瞬间,各种形态的纸片像雪崩一样覆盖了整个桌面。那股陈腐的混杂着油墨和灰尘的气味扑面而来,呛得陈静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陈有福和孙丽华站在一旁,看着女儿这架势都有些发愣。他们从来没想过,整理账目需要这样“清空归零”的仪式感。

陈静没有理会父母的目光,她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她想起了杨老师教她的方法论:面对任何复杂的问题,第一步永远是——分类。

她伸出白皙但微微颤抖的手,开始了这个浩大的工程。

“这张,是‘娃哈哈’的进货单,日期是12月5号,进价……看不清了。”她拿起一张被酱油浸染过的单子,放到鼻子前,仔细地嗅了嗅,又对着灯光,试图从那模糊的复写字迹中辨认出数字。

“这张,是电费单,11月的已经缴过了。”她用指尖小心翼翼地抚平上面的褶皱。

“这张……是爸你写的,‘老王头,欠啤酒款25元’。”她看着那龙飞凤舞的字迹,嘴角忍不住微微翘了一下。

她将这些票据按照性质分成了几个大类:

用红色水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标题——【进货支出】。所有供货商的单据无论大小,无论是否付清都归于这一堆。她甚至还细分了“烟酒类”、“食品类”、“日用品类”。

用蓝色水笔写下——【固定支出】。水电费、店铺租金、卫生管理费,这些每个月都要花的钱归于一处。

用黑色水笔写下——【杂项】。父母偶尔买菜的开销、人情往来的红包、甚至是一些无法辨认的白条,都放在这里。

至于【收入】这是最麻烦的部分。店里没有收银机,所有的收入都来自那个老旧的铁皮钱箱。父母只是每天清点一下,在小本子上记一个总数,从未有过明细。

“这个只能这样了。”陈静喃喃自语。她决定先从支出端入手,把每一笔花销都弄清楚。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小账房里异常安静,只剩下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和陈静偶尔低声辨认字迹的呢喃。

陈有福和孙丽华一开始还站在旁边看,后来觉得有些插不上手,便默默地退了出去。孙丽华悄悄给女儿冲了一杯热牛奶放在桌角,没敢打扰她。陈有福则破天荒地没有去看晚间新闻,只是坐在店门口的躺椅上,一口接一口地抽着闷烟,时不时地朝账房里瞥一眼。

那个瘦弱的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女儿,此刻正坐在灯下像一位严谨的学者,专注地研究着那些连他们自己都觉得头疼的“天书”。这个画面让他感到一种莫名从未有过的触动。

账房里,陈静的工作已经进入了核心阶段——数据录入。

她在那个全新的硬壳笔记本上,用尺子画出了一个极其工整的表格。表头是:“有福士多2002年12月收支明细表”。

下面的栏目,她完全仿照在学校整理班级小组竞赛积分表时的方法,分为了:【日期】、【项目摘要】、【收入(元)】、【支出(元)】、【结余(元)】、【备注】。

这是一个浩瀚的工程。她需要将那一堆堆经过分类的皱巴巴的票据,一张张地进行解读,然后将关键信息,一笔一笔地誊写到这个表格里。

“12月1日,收入215元。”她翻开父母那个 greasy 的小记事本,找到了那一天的营业额。

“12月1日,支出,向‘光头强’批发部购入‘红塔山’香烟2条,350元。”她拿起一张皱巴巴的收据,在【项目摘要】里认真写下,然后在【支出】栏填上“350”。

她的字迹清秀而工整,和那些票据上的潦草字迹形成了鲜明对比。红、蓝、黑三色水笔的交替使用,让整个账本看起来清晰明了赏心悦目。

就在这个枯燥而重复的过程中,她渐渐发现了乐趣。这种乐趣,不亚于解开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每一张被解读的票据都像一个被破解的密码;每一个被填入表格的数字,都像一块拼图正在慢慢地构筑出一幅完整的、关于她家小店的商业版图。

当她整理到一半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她停下了笔。

她发现,“娃哈哈Ad钙奶”的进货单,在12月份竟然出现了四次,几乎每周都要进一次货。而另一种价格更贵包装更漂亮的“汇源果汁”,整个月只进了一次货,并且在月底盘点时还剩下大半箱。

“原来……娃哈哈卖得这么好。”她小声嘀咕着,并在【备注】一栏里,用红色水笔画上了一颗小小的五角星,写下:“此商品周转快,建议增加进货量。”

这颗小小的五角星,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她的思路。

她突然意识到,杨老师让她整理笔记不仅仅是为了记录,更是为了“分析”和“发现规律”。那么,整理账本是不是也不仅仅是为了算清盈亏?

她变得兴奋起来,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誊写。她开始像一个侦探,从这些枯燥的数字和文字中寻找隐藏的线索。

很快,她有了第二个发现。

“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有两种包装,一种是带火腿肠的,另一种是不带的。带火腿肠的进价比不带的贵五毛钱,但父母为了图省事两种都卖一个价。她通过计算发现,虽然带肠的单包利润低,但它的销售速度是不带肠的三倍以上。总体算下来,卖带肠的方便面赚到的总利润远比不带肠的要多。

她在【备注】栏写下:“康师傅(带肠版)为爆款,建议与普通版拉开售价或主推此款。”

第三个发现让她皱起了眉头。

她发现有一种叫“魔鬼糖”的廉价糖果,进货记录有五次,但根据钱箱里的收入估算销售额却少得可怜。这种糖果体积小,包装花哨,总是摆在最外面的货架上。

“被偷了。”一个词立刻从她脑中冒了出来。这种位置最容易被附近放学的小学生顺手牵羊。

她在【备注】栏里,用黑色的笔沉重地写下:“‘魔鬼糖’损耗率极高,建议下架或更换摆放位置。”

第四个发现则来自水电费单。她注意到,12月有几天电费的度数明显高于平均值。她翻出日历一对照,发现那几天都是气温骤降的日子。她想起了店里那台嗡嗡作响的老冰柜,每次启动都要让整个屋子的电灯都跟着闪一下。天气越冷,它为了保持温度反而启动得越频繁。

“冰柜老旧能耗高。”她又记下了一笔。

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在这种专注的整理与分析中悄然流逝。当她终于将最后一张票据上的信息录入表格,并计算出最后的总支出和总收入时,窗外的天色已经黑的不见五指。

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整个后背都僵硬了。但看着眼前这本写得密密麻麻却又条理分明的账本,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像温泉一样从心底汩汩地涌了上来。

但这还没有结束。

她想起了杨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各种逻辑图。她翻到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决定给父母一个更直观的“惊喜”。

她用尺子和彩笔,画了两个简单的图表。

一个,是“十二月畅销商品排行榜(估算)”,一个简单的条形图。“娃哈哈Ad钙奶”的柱子最高,“康师傅(带肠版)”紧随其后。

另一个是“十二月亏损及高风险项目警示”。“魔鬼糖”被她用红笔圈了起来旁边标注着“高损耗”。老冰柜的照片她不会画就写了“高能耗”三个字。

做完这一切,她才感觉这份“作业”,真正地完成了。

她站起身,活动了一下酸麻的脖子,捧着这本凝聚了她一下午心血的笔记本,走出了账房。

客厅里,父母正坐在饭桌前,桌上摆着两菜一汤,但谁都没动筷子,似乎都在等她。

“弄完了?”孙丽华关切地问,看到女儿疲惫的脸色,有些心疼,“快来吃饭,饭都快凉了。”

“爸,妈,你们先看这个。”陈静没有坐下,而是将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在了饭桌的中央,翻到了那个总汇的表格页。

陈有福和孙丽华疑惑地凑了过去。

当他们看到那张表格时,两个人都愣住了。

工整的字迹,清晰的分类,红黑蓝三色分明的标注,每一笔收入,每一笔支出,都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在那里。最下方,用红笔清楚地写着两个数字:

【本月总收入:xxxx.x元】

【本月总支出:xxxx.x元】

【本月净利润:xxx.x元】

那个他们争吵了无数个夜晚,都未能得出的准确数字,此刻,就这么清晰地呈现在他们眼前。

“这……这是你弄出来的?”陈有福的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他伸出粗糙的手想去触摸那本笔记,又怕把它弄脏,手在半空中停住了。

孙丽华则直接上手了,她的指尖在那光滑的纸页上轻轻滑过,感受着那份整洁与条理。她看不懂太多细节,但她能感觉到,这里面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叫做“知识”的力量。

“爸,你先别急。”陈静看到父母震惊的表情,心里多了几分底气,她的声音也比平时大了一些,“你们翻到最后一页。”

陈有福依言翻到最后,看到了那两个简单的图表。

当他看到那个“畅销商品排行榜”时,他“啊”了一声:“我就说娃哈哈卖得快,你妈还不信,总说那个汇源果汁看着高档!”

“还有这个,‘魔鬼糖’……”孙丽华指着那个被红圈圈起来的名字,恍然大悟,“怪不得我总觉得这个糖进得多,卖得少,原来是被那些小兔崽子偷了!”

“还有冰柜……”陈有福看着“高能耗”三个字,陷入了沉思。

陈静站在一旁,看着父母的表情从震惊,到恍然,再到佩服。她鼓起勇气,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述职报告”。

“爸,妈,根据账本的分析,我建议我们下个月,可以多进一点娃哈哈和带肠的方便面,这两种是我们的主要利润来源。那个‘魔鬼糖’要么就别进了,要么就放到柜台里面我们看着卖。还有……”

她讲得有些磕磕巴巴,但逻辑异常清晰。她将自己一下午的发现一条条地讲给父母听。

一开始,陈有福和孙丽华还只是听着,到后来,他们已经完全被女儿缜密的分析给折服了。他们看着眼前的陈静,感觉是那么的陌生。这还是那个平日里不敢大声说话,总是躲在角落里的女儿吗?

当陈静讲完最后一点,有些紧张地看着他们时,陈有福摘下了老花镜用力地揉了揉眼睛。他沉默了很久,久到陈静以为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

然后,他抬起头,用一种郑重的目光看着女儿,一字一句地说:“小静,爸以前……总觉得你读书,就是背背课文,考个分数,没什么大用。今天,爸知道了,爸错了。”

孙丽华的眼圈已经红了,她一把拉过女儿的手,激动地说:“我家的闺女,真是长大了,有本事了!读了书,就是不一样!比你爸那个计算器强一百倍!”

得到父母如此直白的夸奖,陈静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一滴滴地落在崭新的笔记本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但这一次,是幸福的被认可的泪水。

陈有福站起身,在女儿的肩膀上,重重地拍了拍,这是他第一次用这种成年人之间的方式表达肯定。

“好,好样的。”他咧开嘴,露出了一个骄傲的笑容,“从今天起,你就是我们‘有福士多’的正式账房先生了!以后家里的账,都归你管!”

“嗯!”陈静用力地点了点头,泪水却流得更凶了。

她第一次,在父母面前,骄傲地挺起了胸膛。

她意识到杨老师说的是对的。学习,真的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它不仅仅能改变试卷上的分数,更能改变她在家人眼中的地位,改变她看待世界的方式,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她自己。

那份深植于内心的自卑与胆怯,仿佛被这本小小的账本,撬开了一道坚实的缝隙。阳光真正地照了进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