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喜悦和被认可的荣光,如同温暖的阳光,普照在14班每一个人的心头。学生们走路时腰杆挺直了,说话声音洪亮了,面对其他班级学生时,眼神里也多了一份由内而外的自信。
然而,阳光之下,必有阴影。
当一个人或一个集体,以一种不合常规的速度崛起时,所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更有来自暗处的嫉妒、质疑和冷箭。
周五下午,最后一节是班会课。杨明宇刚刚在班里宣布了一些新的举措,他正享受着这种将集体引向正轨的成就感时,学生提醒杨明宇门外有人找,杨明宇打开门,门外的学生说道“杨老师,教导处王主任让您马上去他办公室一趟,说是有急事。”
杨明宇心中微微一动。王海德找他,通常不是好事。他安抚了一下班里的学生,让他们先自习,然后便快步走向了办公楼。
推开教导处的大门,杨明宇立刻感觉到气氛不对。
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呛得人眼睛疼。教导主任王海德,一反平日里那副笑呵呵的“和事佬”模样,脸色阴沉。他坐办公桌后,手指夹着一支快要燃到尽头的烟,面前的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
而在他对面,坐着一个人——高一(1)班的班主任,刘峰。
刘峰的脸色同样难看,但那难看之中,却又夹杂着一丝幸灾乐祸。他看到杨明宇进来,脸上皮笑肉不笑,但立马又恢复了一副义愤填膺的表情。
“王主任,您找我?”杨明宇平静地开口,心中已经猜到了七八分。
王海德没有立刻说话,他将手中的烟头狠狠地摁灭在烟灰缸里,然后从桌上抽出了一张A4纸,动作缓慢地推到了杨明宇面前。
“小杨,你自己看看吧。”他的声音冰冷。
杨明宇的目光落在那张纸上。
这是一封用电脑打印出来的信,标题用黑体加粗,显得格外刺眼——《关于高一(14)班班主任杨明宇严重违背师德、扭曲教育风气的情况反映》。
匿名信。
杨明宇的瞳孔不自觉地缩了一下。他伸出手,拿起了那张轻飘飘却又沉甸甸的纸。
信的内容,条理清晰,措辞恶毒,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构思和组织。
信中,将杨明宇列举为“数宗罪”。
第一宗罪:搞个人崇拜,行“神棍”之风。 信中详细描述了杨明宇开学之初,如何用“预言”王昊父亲股票、点破赵敏家庭辛劳等“江湖骗术”,来震慑学生,树立自己“未卜先知”的畸形权威。信中将这种行为,定性为“封建迷信思想对校园的侵蚀”,是“对青少年世界观的严重误导”。
第二宗罪:用金钱腐蚀学生,宣扬拜金主义。 信中指责杨明宇在班会上公然讨论纳斯达克指数,讨论每个学生未来的“价值”,是用庸俗的金钱观来替代崇高的理想教育,是“对教育事业的亵渎”。
第三宗罪:搞小团体,分裂学生群体。 信中重点抨击了杨明宇成立的“理科攻坚组”,称其为“精英小圈子”,是“人为地在班级内部制造对立和不公”,偏心个别学生,打击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宗罪:投机取巧,败坏考试风气。 这一点,是信中最恶毒的攻击。信中言之凿凿地宣称,14班期中考试的“奇迹”,完全是杨明宇凭借不知从何而来的渠道,“精准押题”的结果。信中暗示,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并质疑“背后是否存在着不可告人的交易”。
而最让杨明宇眼神变冷的,是信件的最后一段。
那一段,用一种极其阴险的春秋笔法,将矛头直指他的人品。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该教师对个别学生,如林天、赵敏等人,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心’。这种关心,是否纯粹?是否另有所图?我们不得而知。此外,其设立的所谓‘班级基金’,由个人掌控,用途不明,账目不清,是否存在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可能?我们恳请学校领导明察秋毫,严查此事,清除教育队伍中的害群之马,还榕城一中一片纯净的天空!”
信的末尾,没有署名,只有一个落款——“一个为学校未来担忧的普通教师”。
杨明宇看完了。
他将信纸轻轻地放回桌面,整个过程,他的手没有一丝一毫的颤抖。他的脸上,依旧是那副平静无波的表情,仿佛看的只是一份无关紧要的文件。
但他的内心,却已燃起熊熊烈火。
他可以容忍业务上的质疑,可以接受教学方法上的辩论。但他无法容忍这种用最卑劣的手段,对他的人格和师德进行污蔑和泼脏水的行为。
这已经不是教学理念之争,这是**裸的人身攻击。
“杨老师,看完了吧?”刘峰终于忍不住开口了,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正义”的腔调,“对于信里反映的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我作为校领导班子成员,看到这样的事情,感到非常的痛心!这已经不是一个班级的问题了,这是动摇我们学校声誉的根本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