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静离开王昊那边后,她回到自己的座位。她摊开笔记本,那满满三页纸的记录,初看时杂乱无章,充满了浮夸感叹词和英雄化的记录。但此刻,在陈静的眼中,这些文字背后却浮现出另一幅画面——一个渴望被父亲认可却又极度要强的少年,笨拙地用一层厚厚的铠甲包裹住自己柔软的内心。而自己,刚刚用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找到了那副铠甲上最隐秘的缝隙。
奇妙的成就感在陈静的脑海里不知不觉悄然产生。这种感觉,不同于解出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也不同于在公开课上完美背诵出总结陈词。那是一种源于理解他人的喜悦。
她抬起头,目光在教室里寻找。
林天低头在草稿纸上演算着什么,只是那微微上扬的嘴角,泄露了他此刻的好心情。赵敏正翻看一本厚厚的《人体解剖学图谱》,她也看向了陈静,目光里带着赞许。
就连那个刚刚被杨老师用眼神“禁言”的张伟,对着陈静的目光,对她无声地竖起了一个大拇指。
陈静的脸颊微微发烫,她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却发现自己的嘴角也不知在何时悄悄地弯了起来。
窗外,杨明宇的身影早已消失。但他仿佛又无处不在。陈静知道,他一定看到了,他为自己设计的这场关卡,自己不仅通关了,还打出了一个最高的S级评分。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接下来的采访工作虽然依旧挑战重重,但那道曾经看起来无法逾越的心理天堑已经被踏出了一条清晰可见的路。
陈静的第二个采访对象是张伟。
按照杨老师“由易到难”的鬼才逻辑,如果说王昊是话痨型,那么张伟就是多动型,你根本不可能指望他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超过五分钟。
陈静选择在下午的体育活动课时间在篮球馆里找到了他。
一走进体育馆就听到地板被篮球鞋摩擦发出“吱吱嘎嘎”的尖锐声响,伴随着篮球撞击篮板的“砰砰”闷响,构成了一曲交响乐。
张伟正在和几个男生打半场,他在场上横冲直撞。汗水早已浸透了他灰色的T恤紧紧地贴在身上,勾勒出少年结实的肌肉线条。
陈静抱着笔记本站在场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安静地等待着。她没有贸然打扰,只是静静地观察。她看着张伟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优势强行上篮,也看着他在抢到篮板后,如何笨拙但努力地指挥队友跑位。
中场休息时,张伟一眼就看到了缩在角落里的陈静。他咕咚咕咚灌下大半瓶水,用T恤的下摆胡乱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然后顶着一头湿漉漉的头发像一阵风似的跑了过来。
“陈大记者!你咋来了?是不是也要采访我这个篮球天才的传奇故事?”他咧着嘴笑,一口白牙在体育馆明亮的灯光下闪闪发光。
陈静被他身上那股浓烈的汗味熏得忍不住往后退了半步,但她没有回避张伟的目光,而是点了点头轻声说:“是的,张伟同学。如果你现在有时间的话。”
“有有有!必须有!”张伟拍着胸脯,把篮球往腋下一夹,然后大马金刀地在地板上坐了下来,盘着腿仰头看着陈静,“来吧,问!想知道什么?是我那记绝杀球的背后故事,还是我带领我们班校运会的领导艺术?”
陈静在他旁边蹲下身子,翻开新的一页笔记本将采访提纲放在膝盖上。她没有直接念出那些略显书面化的问题,而是想起了采访王昊时的经验。
她问:“张伟,我刚刚看你打球,你总是在指挥队友。我想知道,从以前的自己一个人打,到现在带着大家一起打,你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这个问题显然挠到了张伟的痒处。
“不同?那可太不同了!”他一拍大腿,“以前啊,我就觉得篮球就是把球弄进框里,谁猛谁牛逼!杨老师找我谈话后,我才明白,那叫打球,不叫比赛!比赛是啥?比赛是科学!”
“科学?”陈静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好奇。
“对!就是科学!”张伟说得斩钉截铁,仿佛自己是一位资深的体育科学家,“你看啊,杨老师给我的那个训练计划,上面又是力学分析又是数据统计的。一开始我头都大了,后来我发现真他娘的有用!比如投篮,以前我就是凭感觉瞎扔,现在我知道了,手腕要压、核心要稳,投出去的球得有个完美的抛物线!你知道啥是抛物线不?就是数学课上讲的那个,y等于ax方加bx加c!”
他一边说,一边用沾着汗水的手指在地板上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抛物线,脸上洋溢着知识就是力量的光辉。
陈静认真地听着,笔尖在纸上飞快地记录。她能听出张伟语言中的质朴和理论上的漏洞百出,但她更能感受到那份源于实践,并被知识点亮后的巨大热情。那热情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感染力。
她继续问:“那你觉得,把这些‘科学’的东西教给队友时,困难吗?”
“难!太难了!”张伟的表情瞬间垮了下来,像泄了气的皮球,“我跟他们讲战术,讲挡拆,他们就跟看傻子一样看着我。我才明白,杨老师当初教我有多不容易。光自己懂没用,得让别人也懂,还得让别人愿意听你的,这才叫本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