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相父在手,天下我有 > 第178章 童谣杀人,人心即刃

相父在手,天下我有 第178章 童谣杀人,人心即刃

作者:依山而居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12:51:10

临安春夜,细雨如丝。

街巷深处,几个孩童手拉着手,赤脚踩过青石板,清脆的歌声在湿漉漉的空气中回荡:

“樱落钱塘夜,火船烧不尽。

黑帆载鬼归,白袍斩妖人。”

歌声稚嫩,却像一根无形的针,刺破了皇城上空的宁静。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李延年几乎是撞开殿门冲进来的。

他手中紧攥密报,指尖发白,袍角还沾着雨水,声音压得极低,却抖得不成样子:“官家!各地急奏——江南、荆湖、两浙、福建……连岭南乡间,都有孩童在唱这童谣!不止一处,是……是同步出现!”

赵构正站在沙盘前,指尖还停留在倭国京都的位置。

闻言,他缓缓抬头,眸光如刀,扫过老臣苍白的脸。

“同步?”他声音不高,却让殿内空气一滞。

“对!”李延年喘着气,“各地奏报时间几乎一致,前后不差半日。这不是民间自发,是……是有人在操控!更可怕的是,‘白袍斩妖人’一句,分明影射前日江防之战我军夜袭倭舰——他们竟连军情都掌握了!”

赵构冷笑一声,转身踱步至案前,一把抓起那份密报,粗暴撕开。

纸页展开,上面罗列着各地童谣传唱情形,连孩童口述的语调差异都记录详尽。

他盯着“白袍”二字,瞳孔微缩。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沉稳脚步声。

赵鼎披着月白长衫步入,发髻微乱,似是连夜赶路。

他接过密报只看了一眼,眉头骤然锁死。

“不对。”他声音低沉,“‘白袍’在倭国俚语中,并非指我军将士。据《东夷志略》记载,倭俗以白衣白袍为丧服,凡叛族背宗者,皆被斥为‘穿白袍的鬼’,是诅咒之词。”

他抬眼,目光如电:“他们在用童谣策反我境内倭侨——让这些异族子民相信,为宋效力者皆是背祖弃宗的妖人,该杀、该诛、该焚!”

殿内死寂。

李延年倒吸一口凉气:“这……这是以声杀人!不动刀兵,却乱我民心根基!”

赵构缓缓坐回龙椅,指尖在扶手上轻轻敲击,一下,又一下,节奏冷峻如战鼓。

“他们想用声音杀人?”他忽然笑了,笑意却无半分温度,“那朕,就用声音反杀。”

他猛然起身,扬声下令:“传林九娘!”

黑影如风掠入,林九娘单膝跪地,黑袍未沾半点雨痕。

“查。”赵构只说一个字,“查这童谣从何而来,谁在教,谁在听,谁在背后递钱!朕要看到他们的喉咙被自己的声音勒断!”

“是!”林九娘领命而去,身影没入夜色。

三日后,调查如蛛网收拢。

教童谣的,全是戴面纱的妇人,行踪诡秘,酬金仅一枚宋铸铜钱。

铜钱编号可溯,最终指向户部一名低阶书吏——此人负责编纂《市井俚语辑录》,表面采风,实则受倭商贿赂,在条目中夹带“童谣样本”,借官府之手,将暗语撒向全国。

更令人震怒的是,那书吏女婿的叔父,正是去年被策反的边关守将亲族,早已潜逃倭境。

“好一招借刀杀人。”赵鼎冷声道,“他们利用我朝文治开放之策,以‘采风’之名行渗透之实,连官府文书都成了传谣工具。”

赵构却已不再愤怒。

他站在殿前,望着临安万家灯火,忽然道:“既然他们用童谣做刀,那朕就送他们一首送葬曲。”

他召来王夫之。

这位开明儒者入殿时还带着书院讲学的墨香。

赵构只递上一页纸:“三日之内,写一首童谣,要朗朗上口,要百姓爱唱,要让孩子们一边跳一边喊。”

王夫之怔住:“童谣?”

“对。”赵构眸光灼灼,“用他们的武器,攻他们的魂。我要让整个大宋的孩子,都成为朕的传声筒!”

王夫之沉吟片刻,提笔挥毫:

“稻穗沉沉金满仓,

火龙飞海斩豺狼。

天子亲提震天雷,

倭岛从此无太阳!”

赵构读罢,大笑:“好!就这首!”

即日,圣旨下达:全国官办学堂,晨课前必诵新谣,诵者赏糖饼一枚,传唱至街市者,再赏米半斗。

乐坊改编为欢快俚曲,街头巷尾,鼓乐齐鸣。

不过五日,旧谣销声匿迹。

取而代之的,是孩童们蹦跳着唱的新调。

更有百姓自发改编,编出顺口溜:“黑帆来一个,炮打一个;来一双,炸一双!”连酒楼说书人都拿来当开场词,引得满堂哄笑。

临安城的风,变了。

而在某条窄巷深处,一名倭侨老妇颤抖着捂住孙儿的嘴,怒斥:“不许唱那宋人歌!那是妖曲!”

少年挣开,眼中含泪,却倔强抬头:“可……可大家都唱,连宋人小孩都吃糖饼……为什么我们不能?”

老妇一巴掌甩过去,厉声:“你祖宗是东瀛人!不许忘本!”

少年捂着脸,退后一步,嘴唇颤抖,终未再言。

那一夜,他蹲在院角,望着天边明月,手中紧紧攥着一张被揉皱的纸——那是他偷偷抄下的家族密信一角,上面写着“白袍者,皆可诛”。

他盯着那行字,眼神从恐惧,渐渐转为茫然,再转为……恨意。

【人心归一】

数日后,临安西市一处倭侨聚居的窄巷中,鞭声撕破晨雾。

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蜷缩在院角,背上血痕交错,染红了粗布短衫。

他咬紧牙关不吭一声,可眼中怒火如焚。

昨夜他因拒绝跟着族中长老诵那“樱落钱塘夜”的旧谣,反被逼跪在祖宗牌位前认罪,不肯低头,便换来这顿毒打。

“忘本之子!竟敢听从宋人洗脑之曲!”白发苍苍的族老手持藤鞭,怒斥不止,“你父死于宋军炮火之下,岂能唱他们的战歌!”

少年猛然抬头,声音嘶哑却如刀出鞘:“那炮火,是因他们先袭我船队!而你们藏信联络倭国,图谋内乱——这,才是真叛族!”

话音未落,族老暴怒,又要挥鞭,却被门外一声清喝制止。

“住手!皇城司查案,私刑者,斩!”

林九娘率人破门而入,黑袍猎猎,目光如鹰扫过院中众人。

她手中握着一封密信——正是那少年趁夜潜入祠堂,在香炉夹层中搜出的家族通敌凭证,上面赫然写着“待火船起,里应外合”八字,墨迹未干。

消息当日便送至御前。

赵构正在批阅军报,听闻此事,指尖一顿,随即展颜一笑:“好个少年,有胆有识,更有良知未泯。”

他提笔朱批,力透纸背:“免罪,授‘归心民’籍,赐田二亩,免赋三年。另,户部设‘归心榜’,凡揭发内奸、弃暗投明者,皆录入此籍,享同民权,授产授业。”

圣旨一出,如惊雷炸响。

短短三日,境内十七州倭侨社区接连爆发病变——不是真病,而是人心之变。

一家藏信,十家举报;一族通敌,全族自清。

更有甚者,主动将族中长老绑送官府,哭诉“不愿再做两面人”。

李延年奉命巡视两浙,亲眼见一老妇跪在官衙前,捧出儿子从倭国寄来的密函,老泪纵横:“老身教子忠宋三十余年,岂知他竟心向豺狼!请官家明正典刑!”

他回宫后久久不语,直至夜深独见赵构,终于长揖到底:“官家……老臣昔年总道仁政柔弱,不足以御外患。今日方知,民心非软肋,乃是铁锚!可稳江山,亦可载艨艟远征!”

赵构站在窗前,望着满城灯火,轻声道:“不是仁政软弱,是以前的朝廷,从不曾真正把百姓当人看。而今——他们唱的每一句童谣,都是朕的军令。”

【金台誓师】

亲征前夜,金台高筑,万民云集。

火把如河,自皇城绵延至江岸,光焰映红天幕,仿佛星河倒灌人间。

百姓扶老携幼,手持自制小旗,上书“天子亲征”“火龙斩寇”等字样,口中哼唱的,正是那首已传遍南北的新童谣。

赵构披玄甲、佩震天雷令,缓步登台。

风起,身后巨幅《帝国整合全图》骤然展开,丝绸猎猎作响。

图上荧光标记如星辰闪烁——燕云已复,草原归附,西夏臣服,而今,整片东海皆被赤线圈定,标注着三个大字:“倭征域”。

系统提示悄然浮现:

【“民心悄然”持续强化,国运积分溢出,触发隐藏成就——“文治霸权”】

【奖励:巅峰积分x500,国运提升卡x3,解锁跨时代科技——“初级无线电通讯原理”】

赵构眸光一震,唇角微扬。

原来,真正的霸权,不在铁骑,不在火炮,而在千千万万百姓口中传唱的那一句歌谣。

他转身,举起火把,对准高台中央的出征烽燧。

“朕带你们去看——”

声音如雷,压过万众喧嚣,

“什么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轰然一声,烽火冲天!

江口处,百艘铁甲火舰列阵待发,炮口齐刷刷指向东方。

船身上,“汉”字帅旗与“赵”字龙纛并列飘扬,仿佛跨越千年时空,两位君臣的誓言,在烈焰中再度点燃。

而在海风的另一端,倭国海岸的了望塔上,警钟正疯狂震响,撕破寂静黑夜。

然而就在此刻,临安最偏僻的一条巷口,一个蒙面妇人悄然贴上一张泛黄纸条,上面墨迹未干,字字如刺:

“白袍斩妖人,妖人藏宫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