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相父在手,天下我有 > 第144章 临安诈宴藏杀机,官家笑设鸿门局

建炎四十三年春,临安城外已三日未曾降雨,风沙扑面而来,战马嘶鸣声此起彼伏。

快马踏破晨雾,马蹄声如滚滚惊雷在官道上炸响。一骑玄甲密探自北方疾驰而来,披风猎猎作响,径直冲入临安皇城。

他飞身下马,跪在宫门石阶之前,双手高高举起一封火漆密封的信函——这正是官家前日派出的密令回执。

殿中烛火摇曳,赵构负手立于沙盘之前,目光如刀般锐利,落在汴京所处的方位。他身披青鸾纹袍,眉宇间已不见昔日赵构的怯懦与颓唐,取而代之的是久居上位所沉淀出的冷峻威仪。

听闻密探回报“旨意已传,行宫布防完毕”,赵构唇角微微上扬,可那笑意却未达眼底。

“源义朝可有什么异动?”

“回官家,倭使接到旨意后欣喜若狂,当夜便召集随从饮酒庆贺,口出狂言,称‘宋帝怯战,欲以宴席求和’,还命人绘制行宫地形图,似有不轨图谋。”

赵构轻笑一声,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冷冷道:“朕就让他做梦——这梦做得越甜,醒来时便越痛苦。”

此时,赵鼎悄然步入殿内,身着一袭素袍,面容清癯,眼神却如同古井深潭般深邃。

他听完密报,眉头微微一蹙,道:“官家,此獠乃倭国皇族旁支,野心勃勃,曾在对马岛屠村立威,手段极其酷烈。如今竟敢深入我大宋腹地,绝非仅仅为了通商。恐怕是想借着宴席之名,行刺探甚至行刺之实。”

“所以,”赵构转身,目光灼灼,“朕才要他来。”

他缓步走到舆图前,用朱笔在汴京南门处一点,道:“五日前,那批冒充渔民的倭寇细作,已被岳云带队全数剿灭,头颅曝晒七日,以震慑东海群寇。如今派个‘修好使团’来试探虚实?哼,倒是会挑时机。”

赵鼎沉吟片刻,道:“可若其当众挑衅,辱我朝纲……”

“那就让他辱。”赵构眸光一闪,寒意顿生,“先让他张嘴,然后——彻底堵死他的喉咙。”

翌日,圣旨如疾风般飞传江南江北:天子将亲赴汴京开京行宫,接见倭国使团,特设国宴款待,以彰显天朝怀柔远邦之德。

消息传至驿馆,源义朝正在擦拭一柄倭刀,刀身映出他那狭长的双眼,阴鸷得如同毒蛇。

听闻圣旨内容,他猛地抬起头,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冷笑。

“宋帝果然懦弱不堪!定是惧怕我倭国水师,这才主动求和!”他站起身,一边踱步一边说道,“此番若能探得火器图样,再煽动高丽残部作乱,这东海之局,便尽在我掌控之中!”

副使低声问道:“是否按原计划,在宴会上派死士混入侍从之中,伺机刺杀或窃取图纸?”

源义朝眯起眼睛,狠厉道:“那是自然。但不必着急。我要先狠狠羞辱他一番,逼他跪着答应开港通商,然后……”他手中倭刀寒光一闪,“一刀斩断南朝的脊梁!”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暗自谋划之时,汴京开京行宫早已暗潮涌动。

赵构提前一日抵达,未惊动任何人。

他亲自巡视行宫各处,下令将正殿改造成“大宋工艺展”会场。

一排排展台有序排开:左侧为农业区,陈列着金黄饱满的占城稻改良种,那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着,仿佛在诉说着大宋农业的昌盛;雪白柔韧的新型桑蚕丝,在灯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尽显其优良质地。中间是工业区,水力冶铁炉模型正缓缓转动,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声响,仿佛在演示着大宋工业的蓬勃生机;纺纱机咔嗒作响,纺出的丝线整齐而细密。右侧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兵器区——火铳、火炮、手雷样品一字排开,皆以精钢打造,寒光凛冽,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息。

“太学生都准备好了吗?”赵构问道。

“回官家,二十名精通倭语的太学生已换上青衫,随时可进行讲解。”

“好。”赵构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芒,“记住,语气要‘谦和’,但内容要‘致命’。就说——此火铳可三发连射,百步之内能穿透重甲,专门克制浪人的短刀;此手雷一经投掷,十步之内,必定血肉横飞。”

赵构唇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道:“我要让源义朝,连吃饭时拿筷子的手都不稳。”

三日后,晴空万里无云。

开京行宫张灯结彩,礼乐齐鸣。

源义朝身着华服,头戴高冠,昂首阔步地步入大殿,目光贪婪地扫过四周展品,心中狂喜不已:“天赐良机!若将这些技术带回倭国……”

就在此时,一名太学生上前,用流利的倭语介绍道:“此为‘霹雳炮’,射程可达八百步,可连续发射三炮。汴京之战时,曾一炮轰塌金军帅帐。贵使可知,当日金主完颜亮,便是被这‘霹雳炮’炸得尸骨无存。”

源义朝的笑容瞬间僵住。

又一名太学生上前,说道:“此乃‘震天雷’手雷,内填猛火油与硝石粉,掷出即爆。去年我军收复燕云时,一枚‘震天雷’炸死三百倭寇探子,鲜血染红了海岸。”

源义朝的额头不禁渗出细密的汗珠。

赵构这才缓缓登台,身着龙袍,目光如电。

他不动声色地说道:“源使远道而来,朕深感欣慰。我大宋之物,向来愿与四海各国共享。”

源义朝强作镇定,举杯赔笑道:“贵国技艺果然惊人,希望能互通有无,永结盟好。”

“互通有无?”官家轻笑一声,抬手一挥。

殿门轰然洞开。

七具棺材,由八名铁甲卫士缓缓抬入,黑漆棺木上贴着白幡,上书“倭寇伏诛”四字。

棺盖打开,露出七具早已风干的尸体——正是此前在登州被擒获的倭国浪人死士,他们脸上还带着临死前的狰狞表情。

“你们的人,擅自闯入我大宋境内,行刺我朝将领,劫掠百姓。”赵构声音平静,却如寒冰般刺骨,“朕已依照《大宋律》,以叛逆罪将其处决,并曝尸南门七日,以儆效尤。”

赵构紧紧盯着源义朝,冷冷道:“今日请你来,只想问一句——下次,你们还打算派多少人?”

源义朝浑身猛地一颤,手中酒杯险些落地。

“这……这与我国毫无关系!他们不过是普通海民……”

“海民?”赵构冷笑一声,从袖中抽出一张纸,“那你倒是解释解释,为何你袖中的密信,写着‘刺探火器图样,务必得手’这八个字?朕的密探,可是亲手从你贴身小匣里取出来的。”

满殿瞬间陷入死寂。

源义朝面色惨白如纸,冷汗如雨下,双膝发软,几乎站立不稳。

赵构却只是淡淡一笑,转身望向殿中那尊新立的青铜鼎,轻声道:“看来,有些话,非得刻在石头上,他们才听得明白。”青铜鼎前,香烟缭绕,赵构负手而立,目光如刀锋般扫过源义朝惨白的脸。

大殿寂静得仿佛能听见汗珠砸落在青砖上的声响。

就在这万籁俱寂的瞬间,赵构心念一动——

“系统,使用‘文化传播卡’!”

脑海中轰然一震,万物兴邦系统金光流转,一道无形的波动自他体内扩散而出,悄然笼罩了整座行宫。

刹那间,天地仿佛静止了一瞬,紧接着,工匠们匆忙奔走,石匠们挥动铁锤,一通高约九尺的青石碑在正殿东侧拔地而起,碑上的碑文遒劲有力,如龙蛇盘走:

“建炎四十三年春,倭使源义朝率团来朝,妄图窥探我火器机密、刺杀我君臣、扰乱我边疆。天子震怒,当庭揭露其阴谋,七寇伏诛,倭使跪受训诫。铭刻此石,以儆万邦!”

与此同时,宫中画师早已领命,笔锋如飞,一幅巨制《赵构训倭图》迅速绘制而成:画中的官家端坐龙椅,目光如炬,一手轻轻抬起,仿佛在指点江山;源义朝则双膝跪地,头颅低垂,身后七具棺木森然陈列,整个画面气氛肃杀而威严。

此画当日便被送往临安,张贴于朱雀门外、市井通衢之处。

百姓们纷纷涌来围观,拍手称快:“好一个天子威仪!倭人竟敢来犯,真是瞎了狗眼!”孩童们也唱起了新编的俚曲:“赵官家一怒,倭使跪如鼠,火炮震天地,海贼皆成土!”

临安街头,笑骂声如潮水般涌向倭使馆驿。

源义朝在窗内听得清清楚楚,脸色由白转青,又由青转紫,手中的茶盏“啪”地一声碎裂在地。

而系统提示音在赵构脑海中清脆响起:

“任务‘外交反制’完成!积分 800,解锁新模块:‘宗藩治理方案·倭患专篇’。”

赵构唇角微微上扬,眼中寒光一闪。

他并未下令驱逐倭使,反而下旨赐宴,并亲赐源义朝“观礼使”身份,让其随驾巡幸汴京,“亲身感受天朝礼乐,领悟王化之盛”。

“官家,此等人狼子野心,何须以礼相待?”岳云不解,进言问道。

赵构却只是笑而不语,只淡淡说道:“猎人从不急于关上笼门——他若不亲自去探寻,又怎知哪里设有陷阱?”

当夜,驿馆内烛火摇曳。

源义朝枯坐在案前,手中的倭刀反复擦拭,却始终难以压制住心头的惊涛骇浪。

他终于咬牙切齿地低语道:“传藤原信,命他即刻更衣,悄悄潜出,务必查清那火器作坊的位置……若能得到图纸,要不惜一切代价带回!”

一名黑衣人悄然翻窗而出,如鬼魅般融入夜色之中。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他们踏入大宋国境的那一刻起,皇城司的暗探便如附骨之疽,紧紧跟随。

每一座坊市、每一条水道、每一间铁匠铺,都已布满了密探。

那黑衣人刚摸到城西一处坊门,便见四面火把骤然亮起,铁甲卫士迅速围拢,刀锋闪烁着森然寒光。

“拿下。”

——天罗地网,已然布下。

三更梆子刚刚敲响,赵鼎披衣快步而来,手中的密报墨迹未干,神色凝重得如同寒霜。

“官家!”他声音低沉,却如惊雷般震耳,“倭使的心腹已被捕,供出其国内正秘密集结舰队,计划明年春攻打我登州、明州两港——看来他们根本不是来求和,而是来打探开战时机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