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相父在手,天下我有 > 第67章 汴梁春晓·万象更新

相父在手,天下我有 第67章 汴梁春晓·万象更新

作者:依山而居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12:51:10

晨雾仍未消散,赵构已与赵鼎一同策马出了临安城门。

青骓马的铁蹄轻快地踏碎沾着露珠的草叶,赵构凝视着马首前方那面“汴梁”黄旗,它在风中忽卷忽落,而袖中的玉坠紧贴掌心,仿佛透着滚烫的温度。这玉坠,是六年前汴梁城破前夜,他扮作小乞儿混出城时,巷口那位卖炊饼的老妇人硬塞给他的。彼时老妇人说“留个念想”,而如今,这念想即将化为眼前的现实。

“官家慢些。”赵鼎的声音从后方传来,他骑着的乌骓马步伐稳健,可鬓角却已沾染了一层薄露。

赵构轻勒缰绳,待老丞相的马与自己并驾齐驱,才留意到他眼底布满血丝。昨夜,赵鼎在舆图前圈画谋划了整整半宿,说是要趁着汴梁初复,将水利与粮道的事务定下章程。

“相父,”赵构放缓语速,关切地说道,“到了汴梁,您可得歇息半日。”

赵鼎轻轻摇头,指节叩了叩腰间的算筹袋,神情坚毅:“当年在汉中修筑山河堰,我三日未曾合眼,如今这身子骨,还能撑得住。”他抬眼望向远方,晨雾中渐渐显露的城郭轮廓,让他的眉峰微微颤动,“数百年,终于又要见到汴梁的春天了。”

马蹄声声,惊起几尾早莺。

当“汴京”二字的匾额从雾霭中缓缓浮现,赵构听见街边传来如碎玉般清脆的欢呼。

“是官家!”

“真的是圣驾回汴了!”

卖胡饼的老汉高举着半焦的饼子,急切地冲了出来,鬓角的白发在风中肆意乱颤;身着青布裙的小媳妇抱着刚会走路的孩童,将绣着并蒂莲的襁褓递到赵构马前,殷切说道:“官家摸摸小郎的头,沾沾福气。”就连街角蹲守的叫花子也挺直了腰杆,破碗里的铜钱叮当作响——并非乞讨,而是纷纷往赵构马下抛洒,嘴里念叨着:“这是咱百姓的心意!”

赵鼎的眼眶微微湿润。

他记得靖康年间,随钦宗北狩时,汴梁城的雪深可没马腹,街边倒毙的百姓比那积雪还要厚重。而如今,青石板路虽仍有修补的痕迹,但屋檐下悬挂的酱肉、窗台上摆放的春韭、墙根处新张贴的“五谷丰登”年画,无一不在向人心中传递着温暖。

“短短数月,便能有如此变化,着实不易。”他轻抚马鬃,感慨万千。

赵构勒住马缰,任由卖花担子的小姑娘往他马鞍上插上一枝早开的桃花。“这江山,终究还是要靠百姓来守护。”他望向挤在人群中,正帮老妇提菜篮的兵丁——那是张宪新练的厢军,如今放下刀枪,扛起锄头,“昨日沈该递来的折子说,河南府有农户自发地把新收的麦种分给邻村,还说‘官家给咱修了渠,咱得给官家攒粮’。”

话音未落,一阵裹挟着泥腥气的风扑面而来。

二人顺着风向望去,只见汴河的河水打着浑浊的旋儿,河岸边堆积着半人高的淤泥——这是民夫们今早刚刚挖出来的。

“官家!”沈该的官服上沾满泥点,从河堤上匆匆跑来,腰间的算筹袋甩得叮当直响,“水利沟渠的图纸,依照您的吩咐,把系统给出的分流术与旧汴河的故道相结合,您瞧瞧——”他展开一卷羊皮纸,上面用红笔圈出三条支渠,“这一处连接蔡河,那一处连通五丈河,等雨季来临前挖通,莫说泛滥,哪怕是连下七日暴雨,河水也能顺着支渠排入梁山泊。”

赵鼎凑近查看,指尖轻点在支渠与主河的交汇处:“此处可增设水闸。”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恰似当年在汉中规划山河堰时的模样,“民夫之中流民众多,不如施行工赈之法——每日发放两顿热粥,完工后再给半斗米。如此一来,既能让他们填饱肚子,又能学到修渠的本事,日后回乡也能成为行家里手。”

“好主意!”赵构拍了拍沈该的肩膀,“你明日就张贴告示,就说‘有力气的来挖渠,有力气的能吃饱’。”他望向河堤上正挥锹劳作的民夫,其中有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正咬着牙搬运石块,裤脚破了个洞,露出青肿的脚踝——那是昨夜赶工不慎摔倒所致。

赵构解下腰间的玉佩,“去,把这玉押给东市的张记银楼,换三十贯钱,给民夫们买些姜茶驱寒。”

沈该接过玉佩时,手微微颤抖。

他记得三个月前刚接任户部尚书时,赵构在偏殿对他说“朕要的不是账上的数字,而是百姓锅里的热气”,如今,这热气正从汴河的淤泥中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来。

日头过午,赵构骑着青骓马踏上州桥。

桥边茶棚中飘来糖蒸酥酪的甜香,他翻身下马,掀开帘子走进茶棚,正巧听见茶客们的议论:“听说官营粮铺明日开张,那米白得能照见人影,价钱比黑市便宜三成呢!”“可不是嘛!前日有个粮商囤了两百石米,被巡城兵查获,米全都充入官铺了。”

“客官来碗酪?”掌柜的正擦着桌子,抬头一看,突然愣住——他认出了来人腰间的龙纹玉佩,“官……官家!”

赵构微笑着在条凳上坐下:“来碗酪,多加些桂花。”他舀起一勺,甜香在舌尖缓缓化开,“这酪味道不错。”

“托官家的福!”掌柜的搓着手,眼角泛着泪花,“自打您颁布了市易法,咱们这些小买卖人不用再给行首交例钱,官营的豆坊还低价售卖豆子——您瞧瞧这碗里的酪,比从前多铺了一层桂花呢。”

茶棚外传来一阵喧哗。

赵构掀帘而出,只见两名巡城兵正押着一个灰袍汉子,汉子怀里还揣着半袋米,米袋上印着“陈记粮行”的朱红印记。“大人明鉴啊!”汉子哭丧着脸,“小的就是想……想留两石米给老娘看病……”

“放屁!”围观的老妇拄着拐杖怒声骂道,“你家粮行仓库里堆满了五间房的米,前日还跟隔壁说‘等官铺开了,老子再抬价’呢!”

赵构望向那汉子,忽然一笑:“你老娘要是知道你拿她的病当幌子,怕是得拿拐杖敲你。”他转头对巡城兵吩咐道:“米充入官铺,人送去官学——让他学三个月《商律》,之后去官铺当杂役。”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喝彩。

赵构轻抚被春风吹暖的桥栏,想起系统积分里新涨的“民生值”,忽然觉得这比打胜仗还要畅快。

暮云如染,渐现金色。赵鼎寻到了他。

赵鼎的衣袖上沾染着墨渍,手中紧攥着一卷《算术启蒙》——这是系统新兑换的教材,封皮还散发着墨香。“官家,太学的旧址我去看过了。”他指着东南方的宫墙,“旧宫旁有片空地,原是教坊司,如今闲置着实可惜。不如改建成书院,取名‘兴邦’,您看如何?”

赵构望向那片空地,残阳的余晖正为断墙镀上一层金边。“好名字。”他接过《算术启蒙》,翻到第一页,上面画着算筹与阿拉伯数字的对照图,“教材就用系统提供的,再邀请各地名儒来讲授经史。明日开学典礼,朕要亲自出席。”

赵鼎的手指轻轻抚过书页,不禁想起在隆中草庐时,他给刘禅讲解《六韬》,那孩子却总把竹简卷成望远镜看星星。如今,眼前这个孩子骑着马回到汴梁,他眼中所见,已不仅仅是星星,而是整个天下。

“官家!”

急促的马蹄声惊飞了栖息在檐角的麻雀。

守城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怀里抱着一面镶金的信牌:“金国使团到了!为首的说是完颜宗望之子,叫完颜永康,声称要……要与我大宋议和。”

赵构接过信牌,金漆在暮色中泛着冷冷的光泽。

赵鼎的眉头紧紧皱成一个“川”字:“金人向来不讲信义,当年海上之盟的事还历历在目,如今突然提出议和……”

“那我们就听听,他们究竟想说什么。”赵构把信牌递给赵鼎,目光扫过汴河上归航的渔船,渔船之后是正在疏浚的河道,河道旁是扛着锄头收工的民夫,民夫们的笑骂声中,飘来官营粮铺的饭香。

他转身朝着皇宫走去,衣摆被风掀起,露出腰间那方刻着“北伐”二字的玉坠。

晚膳时分,新修的汴京行宫里点亮了羊角灯。

赵构望着窗外渐渐升起的暮色,完颜永康的金漆信牌在案头投下一道细长的影子。

赵鼎捧着新得的《农桑辑要》走进来,烛火映照下,他鬓角的白发熠熠生辉:“官家,明日金使便要觐见您。”

“相父且看。”赵构指着舆图上的燕云十六州,指尖重重按下,“他们以为我只是在重建汴京……”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点点星火,“其实,我是在筹备一场新的北伐。”

夜风轻轻掀起舆图的一角,露出下方压着的另一张图纸——那是系统新解锁的“火器改良图”,火药配比的数字被红笔圈了又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