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修道与星海 > 第49章 “边界”的重量

修道与星海 第49章 “边界”的重量

作者:季风那个谁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11:50:16

鼎新基地的晨光,透过戈壁的风沙,洒在 01 号招待所的红砖墙面上,映出斑驳的光影。那场冰风中的 “共鸣” 实验过去三天了,可基地里的热度丝毫未减 —— 付华飞和他的 “磐石” 小组,成了这片科研圣地最炙手可热的存在。

一楼实验室的门几乎被踏破。每天清晨,总有一群专家工程师围着赵建军和何飞,手里攥着笔记本,眼神里满是急切。“小赵,你们压电陶瓷的控制算法怎么写的?频率扫描精度能到 0.1 赫兹,太绝了!”“小何,你们排除生理噪音的滤波模型,能不能给份简化版?我们的飞行数据也总被干扰。”

赵建军被围在中间,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代码片段,脸上是藏不住的得意 —— 以前在航校,他总因 “城市精英” 的傲气被孤立,如今却成了众人追捧的 “技术大神”。何飞则耐心地画着滤波流程图,偶尔推推眼镜,语气温和:“其实关键是分了三层滤波,先去环境噪音,再去生理波动,最后用滑动窗口平滑……”

实验室的角落里,付华飞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淡淡的笑。他刚从周正国的办公室回来,两人彻夜长谈,从振动频率的 “共鸣机制”,聊到灵气涂层的 “能量传导”,周总工翻出了压箱底的试飞日志,里面记录着三十年前 “昆仑” 发动机的结冰事故,那些泛黄的纸页上,竟也提到了 “173 赫兹左右的异常振动”。

“你父亲当年,也研究过类似的问题。” 周正国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他指着日志里一行模糊的字迹,“这是他的笔记,‘振动与灵脉波动相关,需警惕高频共振’—— 可惜他牺牲得早,没来得及深入。”

付华飞摸着胸口的青铜航徽,指尖传来一丝暖意。父亲的痕迹,似乎在鼎新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可这些痕迹背后,又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秘密?

他正想得入神,实验室门口传来一阵骚动。赵建军突然挥手:“华飞,周总工找你!” 付华飞点点头,转身往外走,刚到门口,就撞上一个高大的身影。

那人穿着深蓝色飞行服,肩章上绣着三道银色纹路 —— 这是东陆联邦空军试飞员的最高军衔,飞行服的肘部和膝盖处缝着补丁,洗得有些发白,却依旧笔挺。他身材挺拔如松,比付华飞高出大半个头,双手背在身后,指关节上布满老茧,虎口处还有一道深褐色的疤痕,像是被气流烫伤的。眼角的细纹里嵌着细小的沙砾,那是常年在戈壁上空飞行留下的印记,可他的眼神却像鹰隼般锐利,落在付华飞脸上时,带着一种历经生死后的沉静审视。

“你就是付华飞?” 男人的声音很平淡,却带着一股无形的压力,像戈壁上的冷风,吹得人心里一紧 —— 那是无数次与死神擦肩后,沉淀下来的气场。

“是我。您是?” 付华飞礼貌地反问,心里却猛地一跳。

“石毅,基地首席试飞员。” 男人的回答简洁有力,可这三个字落入付华飞耳中,却像惊雷般炸开。

石毅!这个名字在东陆航空界,就是活着的传奇!付华飞在航校的《试飞员图鉴》上见过他的故事:25 岁时,他驾驶尚未定型的 “歼 - 10” 原型机,在万米高空遭遇发动机空中停车,当时机舱内温度骤降至 - 50c,仪表盘全部失灵,他却凭借记忆中的航线和手动操作,硬生生将战机迫降在戈壁滩上,机身断裂,他却只受了轻伤;30 岁时,他成为第一个突破两倍音障的国产战机试飞员,当时战机座舱盖突然爆裂,强气流差点将他吸出舱外,他单手抓住操纵杆,另一只手死死按住氧气面罩,坚持完成了所有测试科目;35 岁那年,他参与 “昆仑” 发动机的极限测试,发动机突然出现高频振动,机翼前缘开始结冰,他没有选择跳伞,而是顶着剧烈的颠簸,记录下最后一组振动数据,直到战机在距离跑道 1000 米处才稳稳降落 —— 那次测试后,他在医院躺了三个月,后背留下一道长达 15 厘米的疤痕,而他带回的数据,直接推动了发动机振动抑制技术的突破。

至今,石毅的飞行时间已超过

小时,相当于绕地球飞行 15 圈,身上七处永久性伤疤,每一处都对应着一次惊心动魄的险情。他被同行称为 “离死神最近的人”,也被年轻试飞员尊为 “用生命写教材的导师”—— 基地里流传着一句话:“石毅飞过的战机,才敢列装部队;石毅签字的报告,才叫安全标准。”

付华飞在教科书上仰望的英雄,如今就站在自己面前。他下意识地挺直腰板,声音有些发颤:“石总飞,您好!我…… 我在航校时读过您的事迹,特别敬佩您。”

石毅点点头,目光扫过实验室里热闹的人群,看到专家们围着赵建军讨论算法时,眼神里没有波澜;看到何飞手里的滤波流程图时,也只是淡淡一瞥,最后落回付华飞身上:“我看了你们的实验录像,结冰与振动的关联,很精彩;灵气涂层的消融效果,很‘神奇’。” 他在 “神奇” 两个字上加重了语气,尾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像是在提醒什么。

付华飞心里一沉,隐约觉得不对劲。“您过奖了,只是运气好,找到了关键变量。”

“运气?” 石毅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那是见过太多 “技术奇迹” 背后隐患的冷笑,“我问你,实验中,结冰开始后,你们的‘二号方案’是第几秒介入的?”

“4.7 秒。” 付华飞脱口而出,这个数据他早已记熟 —— 当时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明显,他们特意等冰壳凝结到 2.3mm 才启动消融,这样前后对比更强烈,汇报时也更有说服力。

“为什么是 4.7 秒?” 石毅追问,语气陡然严厉,像在测试年轻飞行员的应急反应,“为什么不是 1 秒?不是 0.1 秒?”

付华飞愣住了,他没想到石毅会纠结这个细节。“因为…… 我们需要让结冰现象充分展现,这样消融效果才更直观,方便后续向基地汇报演示。”

“演示?” 石毅的声音陡然提高,眼神像刀子一样扎过来,右手猛地抬起,指着窗外停机坪上的 “GJ-7” 改型战机,“你以为那是航校的模型?那是下个月就要列装一线部队的战机!你以为坐在驾驶舱里的,是实验室的传感器?是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为了‘漂亮’的演示,你们就让足以机毁人亡的风险,多持续了 4.7 秒?”

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虎口处的疤痕因为用力而变得通红:“你知道 4.7 秒在高空意味着什么吗?去年,我的徒弟小飞,驾驶‘歼 - 16’进行结冰测试,就是因为冰层扩展速度比预估快了 0.5 秒,战机失控坠毁,他连跳伞的机会都没有!”

付华飞的脸 “刷” 地一下白了,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他从未想过,自己眼中 “直观的演示效果”,在真实的飞行中,竟是生与死的差距。他张了张嘴,想辩解 “实验室环境可控,与真实飞行不同”,可话到嘴边,却发现无比苍白 —— 石毅说的,是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你们的技术是很神奇,能瞬间创造奇迹。” 石毅的语气缓和了些,眼神却依旧锐利,他抬起左手,露出手腕上一块老旧的机械表,“这块表是小飞送我的,他牺牲那天,表针就停在 4.7 秒。从那以后,我每次测试前,都会把表调快 4.7 秒 —— 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天上的每一秒,都可能是别人的一辈子。”

他顿了顿,声音里多了些沉重:“可你们把宝全压在‘奇迹’上,却忘了我们用鲜血建立的安全准则。灵气涂层能消融冰,可如果遇到强电磁干扰,涂层失效了怎么办?振动频率能锁定,可如果传感器被沙砾堵塞,数据不准了怎么办?在天上,没有‘演示’,只有‘生死’;没有‘奇迹’,只有‘规则’。”

付华飞的后背被冷汗浸透,他想起父亲日志里的一句话:“技术是工具,人心才是底线。” 以前他不懂,现在看着石毅手腕上的表,终于明白,自己追求的 “技术突破”,如果没有 “安全边界” 的约束,就是最危险的武器。

“我…… 我们没考虑到这些。” 付华飞的声音有些沙哑,第一次感到深深的愧疚。

石毅看着他,眼神里多了些复杂的情绪 —— 有对后辈的敲打,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他伸出手,重重拍了拍付华飞的肩膀,力道大得让付华飞微微一疼,却也带着一种传递力量的厚重:“我知道你们年轻,有冲劲,想做出成绩。但技术没有善恶,用技术的人要有敬畏。你们的能力很强,能优化我们的测试流程,能提升战机的安全性,这很好。但你们绝不能用‘神奇’取代规则,更不能凌驾于生命之上 —— 因为你们笔下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方案,都可能系着我们的命。”

他的手指划过付华飞胸口的青铜航徽,动作很轻,却带着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你父亲付建国,当年也是个敢闯敢拼的技术员,他研究‘昆仑’发动机振动问题时,比你们还执着。可他每次实验前,都会反复核对安全流程,哪怕耽误进度,也绝不会拿数据‘演示’—— 他知道,我们在天上,赌不起。”

付华飞猛地抬头,眼睛瞪得通红:“您…… 您认识我父亲?”

石毅点点头,眼神柔和了些:“当年我测试‘昆仑’发动机,就是用的他优化的振动抑制方案。他牺牲那天,本来要去现场看测试,结果路上遇到了意外……” 他没有多说,只是拍了拍付华飞的肩膀,“记住,你们需要为自己的能力划定一条‘边界’,一条不能逾越的红线。在鼎新,这条红线就是安全,是规则,是对生命的绝对敬畏。这是我给你们的第二课,也是你父亲当年教我的第一课。”

说完,石毅转身离开,深蓝色的飞行服在晨光中划出一道沉稳的弧线。他的步伐不快,却带着一种坚定的力量,背影像一座沉默的丰碑,消失在走廊尽头 —— 那里,阳光正落在 “GJ-7” 改型战机的机翼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像在提醒着所有人,这片 “圣地” 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前人的汗水与鲜血。

付华飞站在原地,久久没有动。戈壁的风从窗户吹进来,带着沙砾的凉意,却吹不散他心中的震撼。周正国教他 “敬畏体系”,石毅教他 “敬畏生命”,而父亲的故事,让他终于明白 “边界” 的真正重量 —— 那不是技术的枷锁,而是对生命的承诺。

他低头看了看胸口的航徽,突然想起杨华 —— 实验成功后,杨华就很少出现,昨天他去数据中心找赵建军,无意间看到杨华在拷贝实验数据,屏幕上还弹出一个加密对话框,上面写着 “0719 型号激励器异常,需进一步监测”。而 0719,正是当年 “昆仑” 发动机测试时,父亲用过的传感器编号。

付华飞心里一紧:杨华为什么还在关注 0719 激励器?石毅提到的 “边界”,会不会也包括对 “人心” 的警惕?他拿出父亲的日志,翻到那页写着 “灵脉波动” 的笔记,突然发现页脚有个小小的刻痕 —— 三角形符号,和之前在站台、禁区看到的一模一样,而石毅虎口处的疤痕,形状竟也有些相似。

原来,“边界” 不仅是技术的红线,也是人心的防线。他们赢了实验,却可能还没看清身边的 “敌人”;他们找到了结冰的答案,却还没揭开父亲和李明牺牲的真相。

走廊里传来脚步声,付华飞抬头,看到何飞拿着一份报告走来,脸色有些凝重:“华飞,我们查了 0719 激励器的报废记录,发现李明爆炸当天,除了传感器,还有一台同款激励器失踪了,至今没找到…… 而且,我们还查到,石总飞当年测试‘昆仑’发动机时,用的就是这台失踪的激励器。”

付华飞接过报告,指尖微微颤抖。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在报告上投下长长的阴影,像一道无形的 “边界”,横在他们与真相之间。他知道,石毅的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 守住技术的边界,守住人心的防线,这场关于 “边界” 的战斗,才刚刚打响。而石毅,这个传奇试飞员,或许就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