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修道与星海 > 第9章 传感器第一课

修道与星海 第9章 传感器第一课

作者:季风那个谁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11:50:16

东陆联邦,山城航空工业专科学校,风洞实验室。2989年,初春。

如果说,山城航校是付华飞人生的新舞台,那么,风洞实验室,就是这个舞台上,那束唯一追着他的、冰冷的聚光灯。

开学后的第一堂《空气动力学实验》课,负责授课的,依然是那位以严厉和刻板着称的林教授。林教授是一个五十多岁、头发已经半白的清瘦学者。他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身上永远带着一股淡淡的机油和金属味道。他说话,从来没有多余的废话,每一个字,都像他设计的零件图一样,精准,冷静,而又充满了不容置喙的威严。

而今天,这位严厉的教授,显然心情很不好。

“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

林教授用一根细长的金属教鞭,指着实验台中央,那个连接着无数电线和管道的、一台巨大的、绿漆斑驳的示波器屏幕。他的声音,不大,但却像一把冰冷的解剖刀,划过实验室里每一个学生的耳膜,让整个空间的温度,都仿佛下降了好几度。

示波器的屏幕上,一道绿色的光标,正在疯狂地、毫无规律地上下跳动着,形成了一片杂乱无章的、如同心电图失控般的混乱波形。

没有一个学生敢回答。他们都低着头,大气不敢出。尤其是付华飞,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将自己的身体,向人群的后方,又缩了缩。

因为,他认识这个波形。这,就是他上学期,无数次在噩梦中看到的、那个让他挂科、让他收到“劝退警告”的、该死的“数据失稳”波形。

今天的实验课,内容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枯燥——对一台即将安装进风洞试验段的、老式的“惠斯通电桥”压力传感器,进行零点标定。

所谓的零点标定,就是在不施加任何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调整传感器,使其输出一个稳定、精确的“零”信号。这是任何一个传感器在投入使用前,都必须进行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就像射击前的校准瞄具,如果零点都不准,那么后续测量出的所有数据,都将是毫无意义的垃圾。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本该在十分钟内就完成的基础操作,他们这群航校的“天之骄子”们,已经折腾了整整半个小时,却依旧束手无策。

那台老旧的传感器,就像一个得了“帕金森症”的病人,它的输出信号,始终在零点附近,剧烈地、神经质地抖动着,根本无法稳定下来。屏幕上那道绿色的波形,就是它“病情”的最直观体现。

“赵建军!”林教授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几分,“你上学期的理论课成绩,全班第一。你来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被点到名字的赵建军,身体猛地一颤。他就是那个来自山城、家境优渥、总是抱怨设备老旧的“学霸”。他有些不情愿地,从人群中走了出来,看了一眼屏幕上那杂乱的波形,脸上露出一丝不加掩饰的、轻蔑的表情。

“报告林教授。”他推了推自己那副价格不菲的黑框眼镜,用一种充满了优越感的口吻说道,“我认为,这并非是我们的操作问题,而是设备本身的问题。这台‘红旗-73型’压力传感器,是二十多年前的老古董了。它的内部电桥,已经严重老化,屏蔽性能也几乎为零。我们实验室的供电电网,电压不稳,波动很大。而且,隔壁的主风机虽然没有开启,但它的辅助冷却系统,依然在运转,所产生的低频振动,会通过地面,直接传递过来。再加上我们头顶这些老式的、连镇流器都在嗡嗡作响的日光灯……在这样恶劣的电磁和物理环境下,想让这样一台老古董,输出一条平稳的基线,这在理论上,就是不可能的。”

赵建军的这番分析,说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晰,引得周围的同学,都纷纷投来了赞同和佩服的目光。他巧妙地,将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了客观的、无法改变的设备和环境因素,从而将自己和所有同学的操作责任,都撇得一干二净。

然而,林教授听完,脸上的表情,却变得更加冰冷了。

“说完了?”他冷冷地问道。

“说……说完了。”赵建军有些心虚地答道。

“很好。”林教授点了点头,但他接下来的话,却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赵建军,你的理论,学得确实很‘好’。好到,让你学会了如何寻找借口,如何推卸责任,如何在你还没有付出任何实质性的努力之前,就先从理论上,宣判了任务的‘死刑’!”

“你们以为,未来的战场,会给你们提供一间恒温、恒湿、电磁纯净、用的全是世界最顶尖设备的实验室吗?”

“你们以后要面对的,可能是在狂风暴雨的航母甲板上,可能是在黄沙漫天的戈壁滩上,可能是在敌人强烈的电磁干扰下!你们所能依赖的,可能就是这些你们看不起的、修了又修的‘老古董’!如果你们现在,连这样一点小小的‘背景噪音’,都只会抱怨,都束手无策,那你们还当什么工程师?还造什么飞机?都趁早,回家卖红薯去吧!”

林教授的这番话,像一记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每一个在场学生的心上。整个实验室,瞬间变得鸦雀无声,落针可闻。赵建军的脸,更是涨成了猪肝色,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林教授的目光,如刀锋般,缓缓扫过每一个学生的脸。当他的目光,落到人群最后方,那个下意识想要躲闪的、瘦削的身影上时,他微微停顿了一下。

付华飞。对于这个来自偏远乡镇、曾经让他寄予厚望,却又让他失望透顶的学生,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不要总是抱怨问题!”林教授的声音,再次响起,但这一次,他的语气,似乎不再仅仅是愤怒,还带着一丝失望,和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作为一个工程师,你们要做的,是解决问题!”

“先看数据!”他用教鞭,重重地敲了敲示波器的外壳,“这道波形,它虽然混乱,但它不是鬼画符!它就是这台传感器,正在向你们‘倾诉’它的‘病症’!你们要做的,是学会‘听’懂它的语言!去分析它,解构它!告诉我,这混乱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几种不同的、可以被识别的‘误差源’?它们的频率、振幅,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又是如何叠加,才形成了我们眼前这个样子的?”

“今天,我就把话放在这里!”林教授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然,“谁,能在我面前,将这道该死的、混乱的基线,给稳定下来!并且,能像我刚才说的那样,给我一份关于‘误差来源’的、逻辑自洽的、令人信服的分析报告!那么,他期末的总成绩,我直接给他加二十分!”

“当然,如果你们所有人都做不到,那么,所有参与本次实验的人,期末成绩,都从八十分开始往下扣!”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实验课了,这简直就是一场决定所有人命运的、残酷的“赌局”。

几个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在“加二十分”的巨大诱惑下,硬着头皮,走上前去,尝试了各种方法。有人,试图用手,捂住传感器,以隔绝气流的扰动。有人,找来锡纸,包裹住传感器的信号线,试图进行电磁屏蔽。还有人,甚至想通过调整示波器上的滤波参数,来强行“滤掉”那些噪音。

但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屏幕上那道绿色的波形,依旧我行我素地,疯狂跳动着,仿佛在嘲笑着他们所有人的、徒劳的努力。

轮到赵建军时,他涨红着脸,也走上前去。他用他那丰富的理论知识,指挥着同学,又是接地线,又是加装减震垫,折腾得满头大汗。波形,似乎有了一点点微弱的改善,但那混乱的本质,却丝毫没有改变。最终,他也只能无奈地,摇着头,退了下来。

实验室里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压抑,越来越绝望。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认定,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林教授的脸上,那失望的神色,也变得越来越浓。

就在这时,一个瘦削的身影,从人群的最后方,默默地,走了出来。

是付华飞。

所有人的目光,都瞬间聚焦在了他的身上。那目光里,充满了惊讶、不解、怀疑,以及……一丝毫不掩饰的、看好戏的嘲讽。

“哟,这不是我们那个连及格线都过不了的‘乡镇做题家’吗?他想干什么?难道他以为,他能比赵建军还厉害?”

“我看他是破罐子破摔了吧?反正都要被劝退了,上去丢丢人,也无所谓了。”

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像一根根细小的针,刺向付华飞。但他却充耳不闻。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的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古井。

他走到实验台前,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去摆弄那些传感器或者电线。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目光,落在了那台不断输出着混乱波形的示波器上。

然后,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他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他在干什么?睡觉吗?还是放弃了?

就在众人疑惑不解的时候,奇迹,发生了。

付华飞的呼吸,变得极其悠长,极其轻微,几乎到了肉耳不可闻的地步。他整个人,仿佛在这一瞬间,与周围那嘈杂的、充满了振动与电磁干扰的环境,彻底隔绝了开来。他的心神,进入到了一种绝对专注、绝对宁静的“定息”状态。

这一次,他不再是用眼睛去看,不再是用耳朵去听。

他是用他那经过千锤百炼的、远超常人的、敏锐的“神识”,去“感知”。

他“感知”到了,隔壁冷却风机那低沉的、如同巨人心跳般的轰鸣,是如何通过厚重的水泥地面,传递过来,让整个实验台,都产生一种极其轻微的、频率约在15赫兹左右的低频共振。

他“感知”到了,头顶上那些老旧的日光灯镇流器,是如何因为电流的不稳,而发出一种高频的、频率约在150赫兹左右的“嗡嗡”声,并在周围的空间,形成了一片混乱的、看不见的电磁“浓雾”。

他甚至“感知”到了,实验室那套老旧的、通风效果极差的中央空调系统,是如何因为风道内的压力不均,而产生一种毫无规律的、间歇性的气压脉冲,如同一个调皮的鬼魂,在不时地,对着那台敏感的压力传感器,吹着“冷气”。

这三种不同频率、不同性质的“噪音源”,就像三个技艺拙劣、各自为政的乐手,一个在沉重地敲着鼓,一个在疯狂地拉着小提琴,一个在毫无章法地吹着号角。它们的声音,叠加在一起,才最终,形成了屏幕上那片令人绝望的、混乱的“魔音”。

找到了!

付华飞的心中,一片雪亮。病根,已经找到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治疗”。

他没有睁开眼睛。他的意念,微微一动。

一股极其微弱、却又极其精纯的“气”,从他的丹田升起,顺着他的经脉,无声无息地,流淌到他的指尖。

然后,他缓缓地,伸出了自己的右手,将食指,轻轻地,点在了那台正在“发病”的压力传感器的、冰冷的金属外壳上。

他没有用力,那动作,轻柔得,像一片羽毛,轻轻地,落在水面。

但是,就在他的指尖,与传感器接触的一瞬间,那股精纯的“气”,便如同最精准的、拥有自适应能力的“反向力场”,无声无息地,覆盖了整个传感器。

它没有去粗暴地“屏蔽”那些噪音。那是赵建军的思路,事实证明,是无效的。

它在“中和”。

当那15赫兹的地面振动传递过来时,这层“气膜”,便会产生一个同样是15赫兹的、但相位完全相反的“微振动”,将其,完美地抵消。

当那150赫兹的电磁噪音辐射过来时,这层“气膜”的内部,便会瞬间形成一个反向的电磁涡流,将其,温柔地“化解”。

当那无规律的气压脉冲吹来时,这层“气m膜”,便会像一块最有弹性的海绵,将其,轻柔地“吸收”。

这,就是《九霄御气诀》的真髓!不是对抗,而是顺应。不是屏蔽,而是化解。是在洞悉了万物运行的“势”之后,以最小的“力”,去引导它,改变它,最终,掌控它!

这一切,说来复杂,但实际发生,不过是在一呼一吸之间。

而示波器的屏幕上,那道原本如同疯子般狂舞的绿色波形,就像是突然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温柔地、而又无比坚定地,按住了一般。

它所有的、狂暴的跳动,都奇迹般地,消失了。

那道绿色的线,先是剧烈地收缩,然后,经过几次微小的、如同水波般的涟漪之后,最终,稳稳地,无比平滑地,如同一条绝对水平的、用激光标定过的直线,静静地,躺在了屏幕中央那条代表着“零”的基准线上。

完美得,像一个梦。

整个实验室,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的嘴巴,都张成了“o”型。他们脸上的表情,从嘲讽,到不解,到震惊,最终,凝固成了一种见鬼般的、彻底的呆滞。

赵建军的脸色,更是瞬间变得惨白。他死死地盯着那条平滑得不可思议的直线,身体,都在微微地发抖。他无法理解,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林教授那双隐藏在厚厚镜片后的眼睛,也猛地,睁大了。他手中的那根金属教鞭,不知何时,已经“当啷”一声,掉在了地上。

他死死地盯着屏幕,又死死地盯着那个闭着眼睛、只用一根手指,就创造了这个“神迹”的、瘦削的少年,他的喉结,艰难地,上下滑动了一下。

就在这时,付华飞缓缓地,睁开了眼睛。

他收回手指,看着屏幕上那条完美的直线,脸上,露出了一个淡淡的、自信的微笑。

然后,他转过身,面对着已经完全石化的林教授和所有同学,用一种平静的、清晰的、不带任何情绪的、如同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的语气,缓缓地开口说道:

“报告教授。基线,已经稳定。”

“关于误差的来源,根据我的初步分析,一共有三种。”

“第一,是频率约为15赫兹的低频结构共振,它贡献了大约百分之六十的振幅。来源,应该是隔壁的冷却风机。”

“第二,是频率约为150赫兹的高频电磁干扰,它贡献了大约百分之三十的振幅,主要特征是波形上的细微毛刺。来源,应该是我们头顶的照明线路。”

“第三,是无规律的、间歇性的气压脉冲,它造成了波形上那些无法预测的、偶然的峰值。来源,我猜,应该是这栋楼的中央通风系统。”

“分析完毕。”

说完,他对着林教授,微微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所有人那如同见鬼一般的、呆滞的目光注视下,默默地,转身,走回了人群的最后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