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风暴在林微光“以正破邪”的组合拳下,势头虽被遏制,但余波未平,如同沙漠上空久久不散的沙尘。国际建筑界的争论仍在继续,支持和质疑的声音交织,将她和她未建成的作品持续置于风口浪尖。这种来自专业领域和公共舆论的双重压力,远比单纯的商业刁难更消耗心神。
林微光选择暂时离开国内喧嚣的舆论场,提前返回中东项目基地。那里有亟待推进的工程,有需要安抚的合作伙伴,更有她能够掌控的、实实在在的建造进程。只有在工地的喧嚣与尘土中,她才能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韩峥对她的提前归来并未表示意外,只是将一份厚厚的、关于场地初步平整和地质详勘的进度报告放在她桌上。“舆论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这里的沙子和混凝土,更需要你。”他的话依旧简洁,却带着一种并肩作战的默契。
林微光点点头,立刻投入工作。她需要亲自确认考古遗址区域的保护措施是否到位,需要与埃米尔复核因舆论风波而略有迟滞的结构设计调整,更需要与萨米尔和部落代表沟通,稳定军心,确保“文化共生带”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受影响。
然而,她刚回来不到两天,一个更具体、更阴险的打击便接踵而至。
项目组租用的、用于场地内短途运输和物资调配的三台关键重型机械设备,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故障,核心部件损毁,维修周期长达数周。而本地市场上符合规格的替代设备,竟被一家刚刚注册的空壳公司以高出市场价百分之五十的价格提前预订一空!
这绝不是巧合。这是苏氏代理人针对项目执行环节发起的、精准而狠辣的“手术刀式”打击。目的明确——拖延核心工程的启动时间,制造混乱,增加成本。
“又是他们!”负责现场施工管理的工程师气得脸色发青,“这是掐着我们的脖子!”
林微光看着故障报告,眼神冰冷。她知道,常规的采购和租赁渠道已经被堵死。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设备问题,整个项目进度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触发与部落协议中关于工期的惩罚条款。
“查那家空壳公司的背景,越快越好。”她对韩峥说,语气冷静得不像刚刚遭遇重创。
韩峥点头,立刻转身去安排。
林微光走到指挥部悬挂的巨大项目进度表前,目光落在受影响的几个关键节点上,大脑飞速运转。常规路径被堵死,就必须寻找非常规的突破口。她想起之前为了应对能源基金危机而接触过的几家欧洲公司,其中似乎有一家在阿联酋设有大型设备租赁分公司……
她立刻打开电脑,调出资料,同时拨通了埃米尔的电话:“埃米尔,我记得你有个表哥在阿布扎比港务局工作?能否帮忙咨询一下,近期是否有符合我们规格的重型设备,可以通过短期跨境租赁的方式调入?”
她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区域。这是她从一次次危机中学到的——当脚下的路被堵死,就要学会架桥,或者寻找新的路径。
就在她全力协调跨境设备租赁事宜时,周景明的消息到了,带来了陆时砚的指示,依旧是言简意赅:
「设备事,已知。阿联酋‘新月租赁’可解燃眉,已让周景明对接。另,集团内部审计组三日后抵中东,例行巡检项目资金及合同执行。」
前一句是雪中送炭,后一句却是悬顶之剑。
“新月租赁”是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设备租赁公司之一,背景深厚,绝非苏氏能够轻易影响。陆时砚再次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精准地投下了解决方案。但这份帮助,伴随着集团审计组的到来。这意味着,她和她团队的一切操作,将被放在放大镜下仔细审视。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攻击她的武器。
他既为她扫清障碍,又在她身边布下眼线。这是一种极致的信任,还是一种更严苛的掌控?林微光分不清,也无暇细究。她只知道,她必须确保项目在审计组面前,无懈可击。
“收到。我们会做好准备。”她回复周景明。
在韩峥的强力协调和周景明的远程支持下,与“新月租赁”的合同以惊人的速度敲定,三台替代设备在四十八小时内便从迪拜运抵项目基地,确保了核心工程的如期启动。这场针对供应链的精准打击,再次被成功化解。
然而,林微光还来不及喘口气,审计组抵达的日子便到了。来的是一位姓郑的副总带队,成员个个面无表情,眼神锐利,带着一种天生的怀疑气质。
审计工作细致而繁琐,从每一份采购合同的条款、发票,到与部落协议的执行细节、资金流向,再到与各分包商的往来邮件、会议纪要,无一不查。指挥部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压抑,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填错一个数字。
林微光作为项目负责人,需要全程配合,回答各种问题。她表现得不卑不亢,对所有质疑都提供了清晰完整的证据链支持。几天下来,连那位以严苛着称的郑副总,也挑不出什么实质性的毛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