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标汇报的日子,在紧张密集的筹备中如期而至。会场设在当地一家由历史建筑改造而成的艺术中心内,传统拱券与现代照明交织,恰如这个项目本身试图达成的对话。
林微光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浅杏色西装套裙,头发一丝不苟地挽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她站在演讲台侧幕,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有力的搏动声。台下,坐着基金会高层、当地文化政要、以及数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评委,目光如炬。埃米尔·哈立徳坐在观众席第一排,对她投来一个沉稳鼓励的眼神。
她深吸一口气,目光不由自主地扫过入口处。那里空无一人。她知道他不会来,这种场合,本就不在他的行程之内。但心底某个角落,仍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微小的失落。
然而,就在主持人即将宣布汇报开始的前一刻,入口处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一个身着深色定制西装、身形挺拔冷峻的身影,在周景明及几位随行人员的陪同下,无声无息地走了进来。他没有惊动太多人,在最侧后方一个不显眼的位置坐下,仿佛只是偶然路过。
是陆时砚。
他怎么会来?!
林微光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随即又以一种更快的节奏擂动起来。他坐在阴影里,面容模糊,但她能清晰地感觉到,那道熟悉而锐利的目光,已经穿越人群,落在了她身上。
没有时间让她细想。主持人念出了她的名字和项目标题。
林微光定了定神,将所有杂念摒除,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演讲台中央。灯光聚焦在她身上,台下一片寂静。
她没有急于展示图纸或模型,而是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用经过刻苦练习、已颇为流利的阿拉伯语问候语开场,瞬间赢得了台下不少本地评委和嘉宾的好感。接着,她切换回英语,声音清晰而富有穿透力:
“各位评委,先生们,女士们。今天,我站在这里,并非要向大家‘呈现’一个设计,而是希望能与各位一起,‘聆听’一片土地想要诉说的故事,并尝试为它的回响,提供一个空间的载体。”
开场白别具一格,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她开始讲述。讲述她初抵这片土地时的陌生与震撼,讲述她在古老市集和沙漠风中感受到的“鲁哈”,讲述那张不知名的古老吟唱唱片如何击穿了她理性的壁垒,引领她走向设计的核心。她的语言不再是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充满了情感的温度和文化的洞察。
随着她的叙述,身后巨大的屏幕开始同步展示她的设计。不再是冰冷的线条和效果图,而是一段精心制作的、充满电影感的动画。画面中,虚拟的镜头带领观众穿越“风之庭院”,感受光影在不规则墙面上如沙丘般流动的痕迹;漫步于“干涸之河”,体会水作为记忆与希望的象征,如何在空间中时而涌现、时而隐匿;触摸那模仿风蚀纹理的建筑表皮,感受时间与自然的力量。
她详细解释了与星尘实验室合作的新型自适应材料如何响应极端环境,如何实现节能与独特的光影效果;阐述了与埃米尔·哈立徳工程师共同打造的结构系统,如何既保证了建筑的绝对安全,又以一种极致轻盈的姿态,仿佛从这片土地中自然生长出来。
每一个细节,都与她所讲述的文化内核紧密相连,技术为叙事服务,形式与灵魂共存。
整个汇报过程,林微光完全沉浸在与这片土地、与台下听众的对话中。她眼神明亮,姿态从容,逻辑清晰,情感真挚。她不再是一个需要被证明的年轻设计师,而是一个真诚的转译者和创造者。
台下鸦雀无声,只有她清越的声音和动画配乐在回荡。评委们专注地听着,不时微微颔首,或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林微光的目光,偶尔会不受控制地飘向会场最后方那个角落。陆时砚依旧坐在那里,姿势未变,昏暗的光线下看不清他的表情。但她能感觉到,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她。那目光不再是冰冷的审视,而是一种……专注的凝视,带着她无法完全解读的深沉。
汇报结束的那一刻,会场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几位本地文化界人士甚至激动地站了起来。林微光站在台上,微微鞠躬,胸腔被巨大的成就感与释然填满。
后续的提问环节,她应对自如,无论是尖锐的技术质疑,还是深入的文化探讨,她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埃米尔也适时起身,从结构角度补充说明,配合默契。
竞标结果不会当场宣布,需要评委合议。但林微光从现场的反应和评委的眼神中,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汇报会结束后,人群逐渐散去。林微光被几位感兴趣的评委和嘉宾围住,继续交谈。等她终于得以脱身时,发现会场后方那个角落已经空无一人。
他走了。如同他来时一样悄无声息。
一丝淡淡的失落再次萦绕心头,但很快被更多的情绪覆盖。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炽烈的阳光和远处金色的沙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