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模型测试安排在建筑系专用的结构实验室进行。这里没有艺术工作室的随性与温暖,只有金属的冷光、混凝土的灰白,以及各种精密仪器沉默的威压。巨大的反力墙上布满孔洞,如同巨兽的巢穴,地面画着清晰的黄色警戒线,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淡淡气味。
几个小组的模型已经摆放在指定的测试区域,形态各异,有的稳重敦实,有的奇巧险峻。林微光和陆时砚合作的“光之骨架”在其中显得格外特别——它并非最庞大的,也非用材最扎实的,但那独特的非标准三角形单元和几处初步打磨的透明节点,在冷白灯光下折射出细碎光芒,使其带上了一种兼具理性与诗意的脆弱美感,也引来了不少或好奇或审视的目光。
苏曼妮和她的组员就在不远处。他们的模型采用了经典的桁架结构,用料扎实,节点处理得一丝不苟,显得极其稳健,如同一个沉默的堡垒。苏曼妮穿着一身利落的黑色套装,正与组员低声交代着什么,目光偶尔扫过林微光他们这边,带着毫不掩饰的冷嘲和一丝等着看好戏的优悦。
“花里胡哨。”她身边一个跟班模样的男生嗤笑一声,声音不大,却足够清晰地传过来,“中看不中用,等着加载的时候散架吧。”
林微光握了握拳,指甲掐进掌心。她没有回头,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模型上,最后一次检查每一个节点的牢固程度。陆时砚则更显平静,他正与助教核对加载设备的参数,侧脸线条冷硬,对周围的议论充耳不闻,仿佛那些噪音与他毫无关系。
考核正式开始。系主任和几位结构方向的资深教授坐在评判席上,表情严肃。助教们开始按照流程,对各个模型逐级施加荷载——先是均布静载,模拟常规使用状态,然后是偏载,考验结构的抗扭和抗侧移能力,最后则是极限加载,直至结构破坏。
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运行的嗡鸣、砝码加载时沉闷的撞击声,以及数据记录员报数的声音。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前面几个小组的模型表现中规中矩,有的在偏载下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产生了肉眼可见的形变,有的则在极限加载达到某一数值时,伴随着清脆的断裂声,轰然垮掉一部分,引来一阵惋惜的低呼。
轮到苏曼妮的小组。他们的桁架结构果然表现稳健,在均布静载和偏载下,形变微乎其微,数据曲线平滑得近乎完美。苏曼妮嘴角勾起一抹志在必得的弧度,挑衅似的瞥了林微光一眼。即使在极限加载阶段,他们的模型也只是发出了几声沉重的闷响,主结构依旧巍然不动,直到加载值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一根次要杆件才不堪重负地弯曲失效。
“承重极限,记录。”教授平静地宣布,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许。苏曼妮小组的成员脸上都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压力,此刻完全来到了林微光和陆时砚这边。
他们的“光之骨架”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加载平台中央。冰冷的金属压头缓缓下降,接触模型顶部的承重板。
第一级静载。
模型纹丝不动,数据正常。林微光屏住呼吸。
第二级,第三级……
模型依旧稳定,甚至那几处透明的节点在压力下,折射出的光彩似乎更加凝聚。
评判席上,一位以严格着称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目光中透出些许兴趣。“形态创新,初步稳定性尚可。”
偏载开始。荷载不再均匀分布,而是偏向模型的一侧。这是对结构稳定性的严峻考验,尤其是对那些非标准三角形单元。
模型发出了极其轻微的、如同细雪落在松枝上的“簌簌”声,那是木材在应力下微观调整的声音。整体结构产生了微小但可见的侧向位移,却在达到某个点后稳稳停住,并未继续发展。
林微光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设计的那些带有弧度的变异单元,此刻正以其独特的几何形态,巧妙地引导和分散着应力,展现出超出常规结构的韧性。
陆时砚站在她身侧一步远的地方,目光紧盯着监测形变的激光位移传感器屏幕,下颌线绷紧,但眼神依旧冷静。
“偏载性能,优秀。结构表现出良好的延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负责记录数据的助教声音里带着一丝惊讶。
苏曼妮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阴沉。
最后,极限加载。
荷载值一级一级攀升,数字在屏幕上冰冷地跳动,每一次增加都像重锤敲在人心上。“光之骨架”开始发出更明显的呻吟,木材纤维在极限压力下哀鸣,几处主要连接节点的螺栓微微变形。整体形变已经相当明显,但它依旧顽强地支撑着,没有出现致命的崩溃。
林微光紧紧盯着模型,尤其是她精心设计的那些晶体节点。在巨大的压力下,透明的树脂内部似乎产生了细微的、如同星芒般的应力纹,但它们并未破裂,反而像是将力量吸收、转化,成为了结构整体韧性的一部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