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空气与国内不同,带着塞纳河的水汽、老建筑石墙的潮气,以及无处不在的咖啡与香水混合的馥郁。LuminArt巴黎空间的开幕展筹备工作紧张而有序,林微光抵达后,几乎立刻投入了布展工作。周景明比她晚一天到达,同行的还有一位名叫阿伦的年轻安全助理,沉默寡言,眼神锐利,如同蛰伏的猎豹。
布展过程起初风平浪静。周景明以其圆融的交际手段,很快与LuminArt巴黎团队的负责人以及几位前来探班的当地艺术评论家建立了良好关系。阿伦则像一道影子,无声地确保着林微光和她作品的安全,检查布展工具,排查展览空间,警惕任何可疑的接近。
林微光带来的《基石》系列作品被安排在画廊一个相对独立且重要的区域。当她亲手将自己描绘的那些承载着东方城市记忆的砖石、老墙悬挂起来,与空间内充满欧洲古典韵味的石膏线脚和现代极简的灯光对话时,一种奇异的融合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展示,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从未停止。
就在开幕前夜,林微光和周景明在画廊做最后的细节调整时,一位自称是《艺术前沿》杂志巴黎分部记者的中年男人,带着摄影师前来要求进行“独家专访”。《艺术前沿》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颇具影响力,能上其专访是很多艺术家求之不得的机会。
周景明出于谨慎,核查了对方的证件,并试图通过总部确认,但对方表示时间紧迫,是临时安排的特别报道。林微光看着那位记者侃侃而谈,问题起初围绕着《基石》系列的创作灵感和东西方美学融合,但渐渐地,话题开始转向更私人的领域。
“林小姐,听说您在中国国内曾卷入一些法律纠纷?这与您作品中表现的‘沉静’与‘坚守’似乎有些矛盾?是否是一种……刻意营造的人设?”记者的问题开始变得尖锐,带着诱导性。
周景明脸色微沉,正要打断。
林微光却抬手示意没关系,她看着记者,目光平静:“关于您提到的所谓‘纠纷’,中国法院已有公正的判决,我是受害者。艺术源于真实的生**验,包括其中的挫折与抗争。正是经历过风雨,才更懂得‘基石’沉默支撑的价值。我不认为这矛盾,反而认为这让我对笔下的‘坚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的回答不卑不亢,既澄清了事实,又将话题拉回了艺术本身。
记者似乎并不满意,又追问了几个关于她与陆时砚关系、以及她如何获得“光之博物馆”项目机会的问题,言辞间暗示着某种“潜规则”。周景明果断地终止了采访,以需要准备明日开幕为由,客气地将记者请了出去。
“来者不善。”周景明关上门,脸色凝重,“《艺术前沿》的风格一向以严谨着称,这个记者的问题太刻意了。很可能是苏氏买通的。”
林微光的心沉了下去。对方果然出手了,而且选择了在开幕前夜,试图用媒体舆论给她致命一击。如果刚才她应对失措,明天的开幕式很可能就会变成她的批斗会。
“他们不会只有这一手。”阿伦忽然开口,他一直在角落默默观察,“按照惯例,媒体造势只是前奏,通常还会有后续的实际行动,让舆论‘坐实’。”
果然,第二天上午,距离正式开幕还有三个小时,画廊工作人员在进行最后安全检查时,发出了一声近乎——林微光那幅作为主视觉之一的《承重》左下角,出现了一道长约十公分的、极其细微的划痕!
划痕很巧,位于画面基石纹理交织的阴影处,不仔细看几乎发现不了,但对于一件即将展出的艺术品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瑕疵和打击!
现场顿时一片混乱。LuminArt巴黎的负责人脸色铁青,周景明立刻调取监控,却发现那个角度的摄像头在凌晨时分有一段极其短暂(不到三秒)的信号干扰记录。
又是苏氏!手段卑劣而专业!
“怎么办?现在修复已经来不及了!”策展助理急得快哭出来。
林微光站在那幅被损坏的画作前,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愤怒、委屈、还有一种被亵渎的痛楚交织在一起。这是她的心血,是她对“坚守”最真挚的表达!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震动,收到一条陆时砚发来的加密信息,只有简短的几个字:
【稳住。按计划进行。】
与此同时,周景明的电话也响了,他接听后,脸上露出一丝惊讶,随即对林微光和负责人说:“陆总安排了替代方案。十分钟后,会有一件补充展品送到。”
补充展品?所有人都愣住了。
十分钟后,一辆专业的艺术品运输车抵达画廊后门。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一个用特殊材料包裹的扁平物件抬了进来。当覆盖物被揭开时,林微光不禁屏住了呼吸——
那是一幅她从未见过的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