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迪拜的工作节奏快得如同它那永不熄灭的城市灯火。特别项目组的办公室不再只有林微光一人,周景明为她招募的初步班底已经到位——一位来自英国的资深建筑结构工程师马丁,一位对中东及东南亚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景观设计师莎法,以及一位精通可持续能源系统集成的年轻工程师阿米尔。
团队初建,磨合是首要课题。马丁严谨到近乎刻板,对每一份结构计算都要求三重校验;莎法思维发散,常常在技术会议上突然插入一段关于当地神话传说的解读,让习惯线性思维的阿米尔有些无所适从;而阿米尔则对数据有着狂热的追求,有时会为了一个能效百分比的最优解,与坚持美学优先的莎法争论不休。
林微光坐在会议桌的首位,看着眼前风格迥异的团队成员,仿佛看到了当初“星芒”核心小组的影子,只是这次的挑战更加多元,也更加国际化。她没有急于压制分歧,而是在最初的几次会议上,耐心地引导每个人充分表达观点, herself则扮演着那个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角色。
“马丁,我们需要你的严谨来确保方案落地的基础绝对牢固。”
“莎法,你的文化洞察是避免我们设计‘水土不服’的关键。”
“阿米尔,数据是说服客户和投资方最有力的武器。”
她将每个人的特质转化为团队的优势,逐渐将散乱的讨论,引导到对那几个潜在项目的深度剖析上。经过几轮激烈的辩论和大量的数据分析,团队初步达成共识,将首个主攻目标锁定为——位于东南亚某群岛的“光之巢”生态度假村项目。
该项目旨在打造一个与红树林生态系统共生、近乎零排放的高端度假胜地,对光影艺术的应用和能源自给技术有极高要求,与“星芒”的理念一脉相承,但环境和技术挑战也更为复杂。
方向确定,团队立刻高速运转起来。林微光将“星芒”项目中验证过的参数化设计、动态光影系统与能源管理经验作为基础框架,带领团队开始构建“光之巢”的初步概念设计。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三维模型逐渐成型,建筑形态模仿红树林气根盘结的生态结构,表皮设计能够随日光和潮汐变化产生微妙的光影律动,能源系统则计划综合利用潮汐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
工作占据了林微光绝大部分时间。她常常是办公室里最早到、最晚走的一个。迪拜的繁华近在咫尺,但她与这座城市的联系,似乎仅限于公寓与办公室之间的两点一线,以及偶尔需要参加的、由陆时砚或其下属主持的、与总部其他部门的协调会议。
在这些会议上,她才能偶尔见到陆时砚。
他永远是会议室的绝对核心,掌控着议程,言简意赅地做出决策。他的目光偶尔会扫过她,在她汇报“光之巢”项目进展时,会停留得稍久一些,提出一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但除此之外,并无更多交流。那种酒会上不动声色的庇护,也再未出现过。他似乎将她完全置于了这个新项目的考验场上,任由她自己去闯。
这天深夜,林微光还在办公室完善“光之巢”能源系统的集成方案,加密通讯器上收到了周景明转来的一条信息,来自陆时砚:
「明日上午九点,我办公室。汇报‘光之巢’概念阶段成果。」
没有多余的词句,直接下达指令。
林微光看着这条信息,深吸了一口气。这是项目启动后,第一次直接向他进行正式汇报。这不仅仅是对方案的评审,更是对她领导新团队能力的第一次检验。
她立刻召集团队,进行最后的准备。马丁准备好了结构可行性报告,莎法整理了文化融合的设计说明,阿米尔则优化了能源数据模型。林微光亲自梳理了汇报主线,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清晰、有力地展现项目的核心价值与创新点。
第二天上午九点整,林微光带着核心团队成员,准时出现在陆时砚位于顶层、可以俯瞰整个城市与大海的办公室。
巨大的空间装修风格极简而冷硬,一如它的主人。陆时砚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身后是整面的落地窗,迪拜的天际线在他身后铺陈开来,仿佛是他权力的背景板。周景明安静地坐在一旁。
“开始。”陆时砚没有任何寒暄,目光平静地落在林微光身上。
林微光调整了一下呼吸,走到演示屏前。她打开精心准备的PPT,开始汇报。她的声音清晰平稳,从项目背景、设计理念,到技术难点突破和初步的经济效益分析,层层递进。马丁、莎法、阿米尔在她需要时,会适时补充专业细节。
陆时砚听得非常专注,偶尔会打断,提出尖锐的问题。
“红树林地基的腐蚀性环境,对你们选用的新型复合材料寿命影响评估是否充分?”
“动态光影系统在热带高湿度、高盐分环境下的维护成本,模型是否计入?”
“与当地土着社区关于土地和资源使用的潜在冲突,预案在哪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