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号如同一枚沉默的银色梭镖,刺破了格利泽星系边缘稀薄的行星际物质,义无反顾地扎进了恒星引力场影响渐弱的深邃虚空。舷窗外,熟悉的星座逐渐扭曲、拉长,最终被纯粹的、吞噬一切光明的墨黑所取代。只有飞船引擎喷射出的幽蓝色等离子尾流,在绝对的黑幕上划出一道转瞬即逝的、孤独的轨迹。这是一段前往未知的漫长航程,一点二光年的距离,即使以“希望之光”号经过多次升级、逼近理论极限的亚光速巡航速度,也需要耗费近四年的飞船主观时间。
舰桥内,时间以另一种方式流逝。人工重力场模拟着熟悉的地球节奏,日夜交替的光影在冰冷的金属墙壁上流转。但空气中弥漫的,并非长途航行的慵懒,而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混合了期待、警惕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压抑的紧张感。每个人都清楚,他们并非在进行一次普通的星际勘探,而是奔赴一个可能改写文明命运,也可能将自身拖入万劫不复深渊的约会。
林雪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指挥席上,或者与她共享的、紧邻舰桥的专属分析室内。她的身影成为舰桥恒定的一部分,如同飞船的龙骨般稳定。四年的航程,并未在她脸上留下太多风霜的痕迹,先进的生命维持技术和盖亚网络共鸣带来的微妙优化,让她保持着最佳状态。但那双眼睛,却比离开格利泽时更加深邃,仿佛将四年的虚空寂寥都沉淀在了眼底。她定期主持战术推演会议,审阅各部门报告,关注着飞船每一个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及深空探测阵列传回的、海量却大多无效的背景噪音。她的冷静和专注,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安抚着船员们因漫长孤寂和未知压力而可能产生的焦躁。
灰隼则将其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他将远征先遣队打造成了一支真正的深空铁军,日常训练严苛到近乎残酷,模拟对抗 scenarios 从遭遇星际海盗到与“肃正协议”的侦察单位接火,无所不包。他反复锤炼队员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团队协作以及对新型装备的熟练度。飞船的每一个防御节点、每一处火力平台,都处于他的绝对掌控之下,如同刺猬般时刻竖起着尖刺。
陈骏带领的技术团队,则在这四年里完成了数次对飞船探测和通讯系统的微升级。他们利用航行的“空闲”时间,不断尝试新的算法去破解那段神秘的“播种者”信号,虽然核心内容依旧加密,但对信号源本身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确实稳定存在于预定坐标,能量特征极其微弱且古怪,仿佛被某种强大的力场束缚或遮蔽着。
航行进入第四年第七个月。按照预定计划,“希望之光”号开始逐步降低速度,并启动了最高级别的被动探测模式,所有非必要能源输出降至最低,飞船如同潜入深海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滑向目标区域。
主屏幕上,代表目标区域的星图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已知的天体,连背景辐射都异常微弱,仿佛一片宇宙的“真空荒漠”。然而,深空引力波探测阵列和量子纠缠扫描仪却传回了令人费解的数据——在那片绝对的“虚无”中心,存在一个极其微小但确凿无疑的时空曲率异常点。这个曲率异常与任何已知的大质量天体或黑洞模型都不相符,更像是一个……被强行“钉”在虚空中的、自我封闭的微小宇宙泡。
“信号源……就在那个异常点内部!”陈骏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我们之前的探测被误导了!它根本不是停留在常规空间,而是隐藏在一个……超小型的人造空间褶皱里!”
人造空间褶皱!这是远超人类现有理解的技术!唯有“播种者”那样的超古代文明才可能拥有!
舰桥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发现震撼了。这意味着他们寻找的,很可能不是一艘简单的飞船,而是一个……被折叠隐藏起来的、完整的避难所或基地?
“距离异常点零点零一光年,保持静默航行,继续扫描分析。”林雪下令,声音依旧平稳,但指尖在控制台上无意识收紧的动作,暴露了她内心的波澜。
飞船以蜗牛般的速度谨慎靠近。随着距离的拉近,更详细的扫描数据传回。那个空间褶皱的边界逐渐清晰,它并非完全隐形,在特定频段的扫描下,呈现出一种极淡的、不断流动的几何光纹,如同一个由光线编织成的、巨大而复杂的茧。信号源的波动,正是从这个“光茧”的内部渗透出来的。
没有明显的入口,没有防御炮台,没有能量反应。只有一片死寂的、散发着古老气息的、完美的几何结构悬浮在虚空中。
“尝试用‘播种者’识别码进行接触。”林雪做出了决定。这是计划内的步骤,也是最可能避免触发防御机制的方式。
陈骏操作通讯阵列,将那段复杂的几何编码信号,以极低的功率,定向发射向“光茧”。
信号接触的瞬间,异变陡生!
那原本平静流动的几何光纹,猛地亮了起来!光芒并非温暖的色调,而是一种冰冷的、近乎惨白的亮蓝色!整个“光茧”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开始以某种复杂的韵律波动、旋转!更令人心悸的是,一股无形的、冰冷刺骨的扫描波束,以光速扫过“希望之光”号!这股扫描并非针对飞船结构或能量,而是……直接穿透了装甲,作用在每一个船员的意识层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