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1800年之龙腾四海 > 第6章 从大城府到巴达维亚(雅加达)

在去雅加达的海上,整个船队的数量扩大的三倍,从原来的五条海船,扩大到了十五条大型海船和两条轻巡洋舰。

1800年10月11日的晨雾还未散尽,湄南河入海口的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卷着船帆的帆布声扑面而来。牛野扶着甲板边缘的栏杆,掌心能触到木头被海水浸泡后温润的凉意。眼前的景象让他忍不住屏住了呼吸——十五条大船顺着涨潮的水流缓缓移动,船帆次第升起,像一片骤然展开的白色羽翼,从大城府的港口向南铺展而去,目的地是遥远的巴达维亚。

船队里的船儿各有各的模样,像一群来自不同国度的信使,在水面上列队而行。最惹眼的是葡萄牙人的卡拉维尔帆船,船身瘦长,首尾高高翘起,像跃出水面的鱼,船首雕刻着繁复的纹章,阳光照在铜制的装饰上,晃得人睁不开眼。他们的三角帆斜斜地拉着,在风里发出簌簌的响,据说这种船最擅长在复杂的海域里穿梭。

不远处几条敦实的船是荷兰人的,船身宽阔得像浮在水上的堡垒,甲板上堆满了木箱,连栏杆边都系着成捆的绳索。他们的船帆是四方形的,规规矩矩地挂在桅杆上,船尾画着大片的彩绘,蓝底上描着金色的花纹,细看竟像是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房屋剪影。牛野听说,这群荷兰人最会装货,一船能抵上别家两船的货物。

英国人的船则透着股利落劲儿,黑色的船身线条硬朗,桅杆比别家的更高些,帆布绷紧得像拉满的弓弦。甲板上的水手们动作麻利,正忙着调整缆绳,他们的船首没有花哨的雕刻,只嵌着一块铁皮,上面铸着家族的徽章,简单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法国人的船在船队中间,船身漆成了深棕色,船尾的窗户镶着细木框,像精致的画框。风过时,能看到船舱里透出的烛光,隐约还有乐声飘出来——据说法国人连在海上都要讲究体面,连船帆的边角都绣着细碎的花纹。

最南边的两条船挂着西班牙的旗帜,船身比葡萄牙人的更厚重些,船首立着骑士模样的雕像,披着铁甲,手里握着长剑,仿佛随时要劈斩开前方的浪涛。他们的帆布是橙黄色的,在一片白帆里格外醒目,像两簇燃烧的火焰。

牛野望着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船,听着风中混杂的各种语言——葡萄牙语的吆喝、荷兰语的指令、英语的哨声,还有法国水手哼着的小调。潮水渐渐把船队推向深海,船身开始轻微地摇晃,远处大城府的轮廓慢慢缩成一道模糊的线。他知道,接下来的航程里,这些模样各异的船只会一同穿过暹罗湾,绕过马来半岛,在风与浪的裹挟中驶向同一个目的地。而此刻,它们在晨光里并排航行的模样,就像一幅流动的画,把世界的一角,轻轻铺在了1800年的海面之上。

牛野好奇的问爱德华,“你们不是和法国不对付吗?为什么还护航法国船?”

爱德华笑了,“钱是万能的,而且就目前而言,战争还不涉及远东”。

“海船能加入任何国籍吗?”,牛野总有奇怪的问题。

爱德华解释道:“这非常复杂,比如说船舶所有权,这是最核心的判定依据之一。多数欧洲国家规定,船舶需完全或主要由本国公民、企业或政府所有,才能登记为本国船籍。

例如我们英国,要求船舶所有权必须全部归属英国臣民(包括本土公民和殖民地居民),若有外国资本介入,可能丧失英国船籍;

荷兰比较宽松允许部分外资参与,但本国所有者需持有多数股权,且船东需在荷兰设有固定住所。

法国人很奇葩,他们依照造船地原则。法国规定,王室特许的贸易船必须在法国本土或殖民地船坞建造,否则即使为法国人所有,也难以获得官方船籍认证,这群傻子大约是想鼓励法国造船业;

西班牙对殖民地建造的船只相对宽松,允许其登记为西班牙船籍,但需经殖民当局审核。

另外,船员国籍是辅助判定标准,尤其在战时可强化“国家属性”。

英国要求船长及多数高级船员必须为英国公民,普通水手可包含一定比例的外籍人(如殖民地居民或盟国船员),但核心岗位需由本国人把控;

葡萄牙对船员国籍要求较灵活,但其商船若要悬挂葡萄牙国旗,船长必须是葡萄牙人或在葡萄牙居住满10年的侨民。

战时,部分国家会简化登记流程,比如荷兰和葡萄牙,他们允许中立国船舶临时登记为本国船籍以规避敌国劫掠,但需缴纳高额费用并接受严格监管。”

“操,有点烧脑子”,牛野觉得自己根本记不住这些。

这时,林老走了过来,让牛野帮忙,两个人才停止了交流。

林老和牛野,两个人一边做事,一边聊天。

“细佬,你怎么会洋鬼子的话?”,林老问道。

“不知道,反正天生就会!”,牛野难解释,只能捣浆糊,糊弄过去。

可林老信了,这老东西真信了!这个时代人非常单纯,他们接触的信息并不多,而且海佬中有太多的神话和传说流传,就像他们信仰的妈祖,那是从心里真的相信。

牛野站在广福源号的甲板上,海风裹挟着咸腥的气息扑面而来。夕阳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

船上的老水手阿福正跪在船头的小神龛前,手里捏着三炷香,嘴里念念有词。

“阿福叔,又在拜妈祖?”牛野走过去,蹲下身,看着神龛里那尊漆得发亮的妈祖像——她慈眉善目,身着凤袍,手持如意,仿佛正俯视着这片海域。

阿福抬起头,眼角堆满皱纹,却笑得虔诚:“是啊,走海每日总得拜一拜,让娘娘保佑咱一路平安。”他顿了顿,又低声补充道,“上回我跟着陈船主去吕宋,遇上风暴,船差点翻了,全靠妈祖显灵,风浪突然就小了……”

牛野静静听着,忽然发现,整艘船上的船员对妈祖的敬畏,远比他想象的更深。

傍晚时分,船工们聚在甲板上吃饭,话题自然而然地绕到了妈祖身上。一个叫阿勇的年轻水手拍着胸脯说:“我娘说,我出生那晚,我爹梦见妈祖托梦,说‘此子命中有海’,后来果然让我做了水手!”众人哄笑,却无人质疑这故事的真实性。

另一个老水手阿海则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你们知道吗?康熙年间,有一回‘金福号’在琉球遇险,全船人都快吓疯了,结果妈祖显灵,一道金光闪过,风浪就平了。后来船主专门请工匠打造了一尊妈祖像,供在船上,至今还在呢!”

牛野听着,忽然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

夜深了,他独自走到船头,望着漆黑的海面。远处,妈祖庙的灯火依然亮着,像一颗遥远的星子,指引着航向。他想起阿福叔说的“信仰”二字——或许,信仰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人在茫茫大海中,唯一能抓住的那根绳索。

风吹过,妈祖像前的香火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他的心事。牛野忽然明白,这些船员之所以能一次次穿越风浪,不只是因为经验,更是因为他们心里装着一个“一定会平安”的信念。

而这份信念,就藏在每一炷香、每一句祷告、每一个故事里。

等众人散了,牛野一直坐在那里看着妈祖。

夜风掠过甲板,带着淡淡的咸腥与香火气。牛野沉默片刻,终于走上前,从烛台上的油纸包里,抽出一支新香,在跳动的火光中点燃。青烟袅袅升起,在夜色里蜿蜒如一道细弱的祈愿。

他双手合十,将香高举过头顶,对着妈祖像深深一揖。

\"求娘娘保佑广福源号上所有兄弟平安归来,保佑中华海路上每一个讨生活的人。\"他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在心底激起久久不散的回响。

香火在夜风中摇曳,明明灭灭,最终化作一缕青烟消散于星空之下。牛野知道,这缥缈的烟气里承载着无数代航海人的心愿——那些已经葬身鱼腹的,那些正在浪尖上颠簸的,还有那些即将启程的。

他望着远处船尾处的灯火,忽然觉得那一点光亮仿佛穿透了时空,与此刻手中的香火连成一线。在这片蔚蓝的疆域上,信仰从来不是虚无的,而是像灯塔一样,照亮过无数归途。

海风裹挟着香火的气息拂过面颊,牛野轻轻呼出一口气。他相信,妈祖听见了。

桅杆顶上,值夜的陈阿生,他看到了牛野给妈祖上香,不知道为何,直到这一刻,陈阿生才觉得牛野是好哥哥。

他一直都觉得,牛野不给妈祖上香,很奇怪的感觉。

他决定等下换班之后,也要告诉海潮哥,牛野也是信妈祖的。

夜巡的李海也看见了,他只是远远的看着,却没说话,转身去巡视其他地方了。

牛野现在的身份老奇怪了,啥都做,啥也都没做。

最小的陈阿生做了观察手,这小子视力好,现在每天轮流上中桅顶部喝风。

大一点的李海潮正式调去了水手组,跟着阿福叔和阿勇他们。

只有牛野没有安排具体的工作,每天清晨起来擦枪擦炮,然后练习鱼叉这样的冷兵器。

上午,哪里缺人就把牛野叫过去帮忙,可只要过了中午,这货就不再出现,不知道一个人在船舱里到底在搞什么,直到夕阳西下,厨师开始摇铃铛,准备开晚饭的时候,他才会再次出现在甲板上。

牛野端着粗瓷大碗,蹲在船首甲板的高处,看那群海员围坐在甲板上大快朵颐,不由得胃口大开。

就一个赤膊的壮汉抄起海碗,舀了满满一勺红烧带鱼,配着腌菜“咔嚓”咬下,米饭粒沾着油光簌簌往下掉。旁边一个瘦高的水手更狠,捧着碗“呼噜呼噜”扒饭,喉结上下滚动,转眼就见了底,又伸手去捞第二碗。牛野看得咋舌——这汉子怕是能吃下两斤米!

“愣着做啥?趁热吃!”阿福叔瞥了他一眼,手里的大海碗已经堆成小山,咸鱼、酱瓜、糙米饭拌在一起,油汪汪的诱人。牛野回过神,赶紧捧起自己的碗,却见那群汉子风卷残云,转眼就扫荡了两大桶米饭,连汤汁都刮得干干净净。

他忽然觉得肚子饿了。

海上的饭食简单,却吃得痛快。两顿正餐,早饭多是腌菜配稀粥,晚饭才是重头戏——糙米饭管够,配上咸鱼、煮黄豆,干蔬菜,如果有鲜肉和咸蛋便是难得的改善。

米饭得就着下饭菜才咽得下去,所以海员们个个练出了大胃口,一碗接一碗,仿佛要把整片海吃进肚子里。

牛野舀了勺红烧带鱼,就着米饭大嚼,咸鲜的肉汁混着米香,竟比平日里香上三分。他望着那些狼吞虎咽的汉子,忽然明白,在这茫茫大海上,能吃饱、有力气,便是最大的满足。

风浪再大,饭碗得端稳。吃饭,这就是这海上最大的规矩。

吃完晚饭,和爱德华随意闲聊几句,这货又回到船舱了,像是在捣腾什么东西。

牛野这家伙,前两天找到木工和铁匠组的两个老大杜木工和王铁匠,说自己愿意出十两银子,找到一个在枪管里刻制四条旋转弹线的办法。

他拿出了1777式法国燧发长枪,让两个工匠观察,并且他也表示槽只要一毫米深,但是要均匀,问他们能不能搞?两个工匠拿过法军的1777式步枪仔细端详,感慨道这枪奇技淫巧,燧发装置做工精良。

牛野问,“有没有办法?”

两人仔细量了量枪管的口径,这时牛野才发现两个工匠的量尺都不相同,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两个人嘀咕了很久,最后表示可以试一试,但是万一做不好,他们赔不起枪管。

牛野笑了,“不要你们赔,有什么方法,说来听听”

“有两个方法,一,做几个钢旋转磨头,在枪管里来回磨;二,再仔细在做一个均匀薄钢皮,在外面刻画好旋转的弹线,卷起来做的和枪管内壁贴合,把枪管拆下来加热,等枪管内壁加热扩大,再把内枪管插进去,但是口径会减少很多。

牛野想了想,问道:“你们觉得哪种容易一点?”

铁匠说道:“第一种,但需要木工配合做一个磨台”

于是,三个人都分头去干活了。

牛野,首先找到陈老豆要求下一次进港带他去商社买一套金属加工的精确量具。

然后,他将枪械的燧发机构全部拆开,开始用自己的铁尺精确测量,并用细炭笔绘图。

这货,上一次接船战就发现,这个时代的火绳枪,隔着五十米,命中基本靠命。

炮弹也是一样,这么粗的炮口,打出去隔着三百米就毫无准头,这里面差的只是弹线。

他这几天在码头,已经跟着爱德华上过船队里英国佬在各个国家的船上都溜达了一圈,反正他还没看见哪个国家的炮管子里面有弹线的。

必须搞弹线,为了自己的小命,为了广福源号这群海佬们的小命,必须开搞。

炮?他真买不起!

而且,船上的那些火炮,简直就是李海的命根子,绝不可能让他折腾。

所以,他买了一把枪壁做工最优良的法国步枪,他要用这玩意试一试。而且,他已经看过了,法国佬做的燧发部件结构合理,构造简单,找几个中华的能工巧匠应该能山寨。

山寨?这货完全不知道,中国最早的燧发枪其实出现在明朝末年。中华和欧洲在燧发枪的研发上,基本是同步在进行的。

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毕懋康着成的《军器图说》中记载了“自生火铳”,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燧发枪。毕懋康将鸟枪用火绳点火改进为用燧石作发火装置,克服了火绳点火怕风雨的弱点。

清朝时期也有燧发枪,康熙年间制造出了转轮式燧发枪“御制自来火二号枪”。不过,燧发枪在清朝主要作为皇家狩猎专用,未大规模装备部队,清军仍以火绳枪等为主力火器。

另外,他在这些海船上还看到了一种小口径的后装炮,有意思。

英国佬管这玩意叫鹰炮,炮使用子母铳设计,母铳为炮筒,子铳为小火铳,每门母铳可配4 - 9个子铳,能连续开火。

他后来很兴奋的告诉李海,可人家早就知道,他把那种炮叫“弗朗机炮”。

李海说,“这种炮射速快,但是射程近。可一旦射程近,那就是被敌人吊打的命!”

“为啥?”,牛野不明白了!

李海站在船舷边,手指轻轻敲击着炮管,对身旁的牛野道:“你可知海战之中,最要紧的是什么?”

牛野挠了挠头,笑道:“火炮够大?炮弹够多?”

李海摇了摇头,目光投向远处的海平线:“是射程。”

他指着不远处的一艘商船,又指向更远处的战舰,解释道:“若两船速度相差不远,射程远的火炮便能一直用尾部炮台吊射追击者。后船就算快上一线,也不敢贸然逼近——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敌人会不会突然打出一发穿甲弹,正中水线。”

牛野皱眉道:“水线?那又如何?”

李海冷笑一声:“水线一旦被打穿,海水便会灌入船舱,船速便会越来越慢。敌人可以隔着老远,绕着你打转,像狼群围攻受伤的猎物一般,一发接一发地轰击,直到你沉没,或是被迫投降。”

牛野听得心头发寒,想象着一艘船在海上孤立无援,被敌舰远远吊射,炮弹不断落下,水手们手忙脚乱地堵漏,却始终无法摆脱追击……

“所以,海战的关键,便是火炮射程?”牛野喃喃道。

李海点头:“不错。射程远的战舰,便能立于不败之地——要么逼退敌舰,要么将其击沉。而若火炮射程不足……”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道,“那就只能祈祷敌人打不中要害了。”

旁边的陈老豆也笑着说:“宁可船慢一寸,不可炮短一尺”

牛野此时突然说道,“如果我能把枪炮的射程提高,准头也提高,你们愿意出钱搞吗?”

陈老豆盯着牛野说道:“你可以问英国佬买?”

是的,这个时候,中国海员已经知道英国佬的炮射程比弗朗基人的远。

牛野摇头,他看着两位船上的主事,只说到:“不是买,我自己在琢磨,或许不久你们能看到”

李海轻笑,“大清那么多工匠,搞了这么多年,炮还是那个吊样,你能搞个屁出来!”

牛野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抬头看着李海,问道:“如果,一把枪能够在一百步命中靶心十环,你出多少钱一把购买?”

(注,一百步大约一百二十米,到一百三十米之间)

李海哈哈大笑,“这不可能!弗朗基和英国佬的枪都做不到。”

陈老豆却没有笑,因为他听林老说过,这娃梦里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一百步!十环!”,陈老豆站直了老腰,转身问李海,“真有这样的枪,值多少钱?”

李海不笑了,他说道:“那就是无价之宝,可以乱军中取敌将之首级,谈何价格”

牛野也站直了腰,他就问,“你们愿意出多少钱一把购买?”

李海也站直了,他盯着牛野说道,“这个我可以做主,现在最好的枪的火耗是二十两银子,我出三倍六十两买 ,你有多少,我就要多少!”

“行,你等着”,牛野也不废话,自己走向了船舱。

陈老豆看着牛野的背影,问李海说,“六十两?”

“其实,真有那就是无价之宝,我们这些海佬,每条船都会抢着买,百两都不为过!”,李海皱着眉头说道。

陈老豆点点头,“一条战船,也不过百人,若是打的这么准,买三十条枪就没有人敢跳船帮了。”

李海冷笑,伸手指向主桅杆的顶部“在那里设置枪手,打的就不是啰啰咯。打的就是敌方主将,贴靠之前,主将都在了望台上指挥,瞄上就必死无疑!”

“你觉得他能造出来否?”,陈老豆再次问道。

“不知”,李海摇头。

“我觉得,他能造出来!”,陈老豆斩钉截铁的说道,然后转身回了船舱。

只留下,还在发愣的李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