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1800年之龙腾四海 > 第196章 海陆复合型文明

1800年之龙腾四海 第196章 海陆复合型文明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1 04:08:19

疾风营有一点非常独特,那就是这支部队每个班都有两条随军土狗。

在太原会战以后,牛野发现疾风营用狗传递消息,他特意安排疾风营每个班可以饲养两条中华田园犬,而且这些田园犬第一次拥有定量的口粮。

1820年八月,外兴安岭的原始森林笼罩在薄雾之中。疾风营的将士们踩着松软的苔藓,在参天古木间穿行。时值俄罗斯侵犯边境的战争时期,这支精锐的快速部队肩负着突袭俄罗斯后方重镇的重任。每个班的士兵肩上扛着步枪,腰间别着腰刀,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跟在队伍两侧的两条中华田园犬,它们是戍边军士最忠实的伙伴。

班长听到声音,他抚摸着身旁黑狗的耳朵,低声道:\"黑虎,前面有动静。\"那狗儿闻言立即竖起耳朵,鼻翼微张,朝着东南方向的灌木丛缓缓前进。士兵们默契地放轻脚步,跟随其后。只见黑虎在一处树根旁停下,冲着泥土转圈,那里是新鲜的熊爪印,还有被翻动的泥土,显然是野兽刚刚出没的痕迹。

\"还好不是罗刹人的踪迹。\"班长松了口气。这些猎犬的鼻子比最老练的侦卒还要灵敏,往往能在士兵发现异常之前,就嗅出危险的气息。

行至晌午,队伍在一处山涧旁休整。士兵们取出皮囊,准备取水解渴。但按照营规,凡野外的水源,必先让猎犬试饮。两条狗低头嗅了嗅溪水,其中一条略作迟疑,另一条则埋头畅饮。赵把总见状,点头道:\"这水能喝。\"

士兵们开始拿出竹筒过滤溪水,在溪边架上火堆将过滤后的溪水烧开。

老兵们都知道,这些田园犬天生懂得辨别水质。有的溪流看似清澈,实则含有腐叶毒素;有的看似湍急,却是地下暗河的出口。自从每班配了两条猎犬,戍边军士们极少因误饮毒水而病倒。

暮色四合时,队伍在背风的山坳里扎营。士兵们刚支起帐篷,两条狗便自觉地蹲守在营地外围。它们时而抬头望月,时而竖耳倾听,警惕地守护着熟睡的军士。

半夜,一条狗突然发出低沉的呜咽声。守夜的士兵警觉地抓起步枪,循声望去,只见一只饿狼正试探性地靠近营地边缘。那狼见有人类警觉,悻悻退去。班长拍了拍两条狗狗,给它们两粒肉干,笑道:\"好样的!\"

在茫茫林海中行军,最怕迷失方向。但疾风营的士兵们从不担心,狗狗天生对山川地貌有着天然的认知。它们嗅觉发达,只要走过的山路,就能依靠嗅觉找到归途,有狗群的军队很少会在山林里迷路。

有一次,队伍误入一片沼泽地边缘,眼看就要踏入险境,一条狗突然转向,引着众人绕过危险区域。士兵们无不叹服:\"这些狗儿,比向导还可靠。\"

狗对于地形的危险,有着天生的敏感。

这些中华田园犬甚至能自己背自己的狗粮。它们会在士兵负重前行时,默默跟随;会在将士们啃食干粮时,乖巧地趴在身旁等待士兵分给它们食物;会在夜深人静时,蜷缩在帐篷角落,为军士们暖脚。

猎人们也带来十条鄂伦春猎犬,鄂伦春族自17世纪起在大兴安岭地区培育该犬种,作为游猎生活的核心辅助工具。犬种培育过程中注重环境适应能力,使其具备零下30c低温环境中持续追踪猎物的耐力。至20世纪中期,该犬种仍保持着每日完成山林巡逻的工作强度。

这些家伙们比大同过来的土狗体型更大一些,外形有点点像狼。鄂伦春猎犬爆发力可达到瞬时冲刺50公里\/小时的水平。其群体协作能力突出,三只猎犬组成的狩猎单元可有效驱赶成年黑熊并协助猎人完成围捕。

邱三田感觉,这种鄂伦春猎犬很像是田园犬和狼的混种,体型比狼小,但比田园犬更大。

但同样也很听话,很快就和原来狗群混在一起。

在疾风营大量培养和饲养狗群,是牛野在特意安排的,他一直在跟踪研究各国陆军的战斗力,他发现了一个普鲁士,或者说现在德军的秘密。

德军的军队一直长期携带狗群,或者说曾经的普鲁士军队,其实来源于黑森林里的猎人部落,他们长期和狗群在一起狩猎。

所以,普鲁士军队把携带狗群作为军事单位里必要的一个军种,德国人的军事单位在刻意培养战斗用犬种。

而且,分析各国和普鲁士军队的战斗过程,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敌国很难埋伏袭击普鲁士军队,原因大约就是普鲁士军队开路时往往携带狗群,它们能听到人听不到的声音和气味。

普鲁士人把军犬的责任明确:

一,侦察,利用嗅觉与听觉追踪敌方踪迹,提前预警伏兵或陷阱;

二,通讯,在战场上,携带情报穿越危险区域,确保指挥系统畅通;

三,警戒,守护营区、野战医院等重要设施,通过吠叫或攻击威慑敌方侦察兵;

四,救援,在战场上寻找失踪,受伤或被困的士兵,引导医疗人员及时救治;

牛野其实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德军的战斗力强过其他陆军,他分析下来有三点值得重视。

第一,德军携带大量狼狗,这导致德军不容易被偷袭,且容易追寻敌人的侦察部队。这意味着德军,拥有反侦察能力,不容易被侦察和追踪。

第二,德军很早就明确了自己是大陆军国家,他们在陆军武器的研究,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远远超越其他国家。目前而言,在欧洲唯一能和俄国在武器研发投入上比肩的,只有法国。

第三,德军在不断强化运输能力,其军队马车投入的数量,包括现在德国开始修建跨越东西部的国家铁路,这些都让德军的后勤保障,超越其他国家。

从现在看来,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法国把自己定义为海陆复合型文明。

曾经的海洋文明英国,为夺回大伦敦地区,他们被拿破仑活生生逼迫成为海陆复合型文明,不得不在陆军武器和人员上投入大量资金。

德国和俄国,明确为大陆型文明,他们在持续投入陆军,只是德国在重视质量投入,而俄罗斯因为要维护庞大的国土面积,他们在投入更多的数量。

占领丹麦的瑞典正在积蓄力量,十条战列舰下水,十五万陆军军队在全面换装,他们已经明确自己是海陆复合型文明。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想成为海洋文明国家,那就是美国。

1820年美国建造的最大战列舰——\"俄亥俄\"号(USS ohio)

1820年2月30日,美国海军在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brooklyn Navy Yard)下水了\"俄亥俄\"号(USS ohio)三级风帆战列舰。作为19世纪初美国海军的旗舰级战舰,它是当时美国建造的最大风帆战列舰,也是风帆战舰时代美国海军实力的象征。

\"俄亥俄\"号的排水量达到2724吨,而同时期欧洲三级风帆战列舰(如英国\"康华丽\"号)的排水量仅为1700~1800吨,\"俄亥俄\"号比欧洲同级舰大了55%。这种巨大的排水量优势,源于美国丰富的橡木资源(北美橡木比欧洲橡木更坚固,适合建造大型舰体)和先进的造船工艺。

尽管欧洲三级风帆战列舰的标配为74门炮,但\"俄亥俄\"号的实际火力配置远超这一标准。其底层火炮甲板配备34门42磅加农炮(欧洲同期多为28门32磅或36磅炮),中层火炮甲板配备34门32磅加农炮,上层火炮甲板配备34门42磅卡隆炮 2门32磅加农炮,总火力达到104门。这种\"超载\"设计,使\"俄亥俄\"号的火力密度和射程均远超欧洲同级舰,甚至能对欧洲一级风帆战列舰(120门炮)形成威胁。

\"俄亥俄\"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美国海军的务实风格:

底层炮门数量:底层火炮甲板设有17个单舷炮门(欧洲同期仅为14个),更大的炮门数量意味着更强的火力输出能力;

人员编制为满编840人(欧洲同级舰多为600多人),更多的人员保证了登船战(风帆战舰时代的重要战术)中的优势;

舰体强度:采用厚实的橡木结构,抗沉性和稳定性远超欧洲舰艇,适合长途航行和远洋作战。

1820年,\"俄亥俄\"号的建成,标志着美国露出獠牙,他们的海军从\"殖民地海军\"向\"大洋海军\"的转变。

其巨大的排水量和火力,使美国海军具备了与欧洲列强(如英国、法国)对抗的能力,也为后续美国海军的发展(如蒸汽战舰时代)奠定了基础。

同时,美国已经转变国策,他们将加入全球殖民地竞争行列,北美洲的东海岸还有十条俄亥俄级的订单被下达。

八月十日,牛野抵达澳洲铁矿港,接收第一艘铁甲战舰时。他思考了很久,最终给这条船起名叫“广州号”,这是为了纪念广福源号所有人第一次见面的地点。

1820年八月,南半球的盛夏,澳洲铁矿港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铁锈味与木料焦香。在距离港口不远的船坞区,一座巨大的钢铁身影正静静停泊在泊位上,船身漆着深黑色的防护层,六门乌黑的150毫米45倍径大炮从舷侧炮门中探出,炮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这是由大西洋舰队出资,中华国澳洲铁矿港造船厂承建的第一艘铁甲战舰“广州”号,两千五百吨的排水量让它成为当之无愧的海上巨兽,而它的出现,也标志着全球造船工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牛野、雨儿、姚耀祖和肖万里站在临时搭建的栈桥尽头,望着那艘庞然大物缓缓驶入泊位。牛野作为马祖军老兵,他见过不少战舰,但眼前这艘由中华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铁甲舰,仍让他眉头微挑。

“两千五百吨……六门四十五倍径150毫米炮。”他低声喃喃,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佩剑。

雨儿站在他身旁,手里攥着一本笔记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是工部派来的验收的高级官员,负责记录这艘战舰的各项数据。

“钢铁装甲最大的厚度50毫米,镀锌钢结构,航速25节……”她轻声念叨着,目光扫过战舰的轮廓,“比欧洲同期的三级战列舰要快很多”

姚耀祖则站在稍远的地方,双手背在身后,神情凝重。他是大炮爱好者,此刻正盯着那六门主炮,脑海里已经在盘算它们的射速和装填方式。

“150毫米45倍径,炮弹初速应该不低。”他低声自语,“如果装填得当,一发就能打穿大多数木质战舰的侧舷。”

肖万里是真正单位的军人,他站在四人最前方,脸上带着一丝自豪,但更多的是紧张。毕竟,这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国和大西洋舰队的铁甲战舰,任何细节上的瑕疵都可能影响它的声誉。

栈桥放下,四人依次登上战舰。脚下的甲板坚实而平稳,不再是传统木质战舰那种轻微的晃动感。牛野走在最前面,靴底踩在铁甲舰特有的钢甲板上,发出沉稳的声响。

“这甲板……”他蹲下身,手指轻轻敲了敲,眉头微挑,“是钢结构?比纯木甲板结实多了。”

雨儿立刻记录下来,同时抬头看向战舰的蒸汽机旋转炮位,前四,后二,六门主炮的炮门已经打开,炮手们正在检查炮膛。

“150毫米炮,45倍径,炮管长度惊人。”她低声说道,“射程应该比普通12磅炮远得多,有效射击距离达到2.5公里。”

姚耀祖走到一门主炮旁,伸手抚摸着炮管,感受着上面细腻的膛线。

“膛线加工得很精细,炮弹旋转稳定度应该不错。”他低声评价,“如果火药供应充足,这炮的威力不容小觑。”

肖万里则带着他们走向舰桥下方,指着战舰的内部结构图解释道:“我们采用了双层复合装甲,外层是两公分厚的龙鳞甲,内层是三公分厚的船只主体钢铁层,能有效抵御中小口径火炮的直射。”

牛野点点头,目光扫过战舰的各个角落,从密布的缆绳到高耸的桅杆,从炮甲板到下层舱室,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中华国造船工业的进步。

站在舰艏,海风呼啸而过,战舰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牛野深吸一口气,转头看向身旁的三人。

“这艘船……是我们自己的。”他低声说道,语气里带着一丝感慨。

雨儿点头,笔尖在纸上快速记录着:“1820年八月,中华国第一艘铁甲战舰‘镇海’号下水,标志着中华国海军正式迈入铁甲时代。”

姚耀祖望着远处的海平线,喃喃道:“希望它能经得起战火的考验。”

肖万里则微微一笑:“它不仅是一艘船,更是我们造船工业的里程碑。”

海浪拍打着船舷,铁甲战舰“广州”号静静停泊在澳洲铁矿港的泊位上,如同一座钢铁堡垒,象征着中华国海军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