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1800年之龙腾四海 > 第192章 老而弥坚

1800年之龙腾四海 第192章 老而弥坚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1 04:08:19

牛野,雨儿,姚耀祖和肖万里踏上了前往铁矿港的航程,他们要在铁矿港接收新舰,再去开普敦,然后直杀加勒比海。

众人在旗舰甲板上,这是大西洋二号最后一次作为旗舰搭载他们的旅程。

七月的晴朗傍晚,大西洋上空漂浮着几缕薄云,被夕阳染成温柔的橘红色。海面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层碎金。大西洋二号舰的旗舰甲板上,微风轻拂,带着咸涩的海味和一丝夏日特有的燥热。

牛野凭海临风,感受着风扑打在自己的脸庞和手掌之上,他看着浩瀚大洋,问众人:“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埃及没有了,罗马也没有了,帕提亚消失在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可中华却每隔着几百年就会崛起在世界之上,谁能说说为什么?”

牛野靠在栏杆上,手里拿着一杯啤酒,目光越过无垠的海平面,若有所思。雨儿坐在甲板上的折叠椅上,膝盖上摊着一本历史书,但显然心思不在书页上。姚耀祖和肖万里站在稍远的地方,正对着一张展开的世界地图指指点点。

雨儿抬起头,合上书,笑道:“是啊,从甲骨文到简体字,从青铜时代开始到现在,我们的文明似乎从未中断过?”

姚耀祖走过来,一屁股坐在甲板的边缘,双腿悬空笑着着:“西方学者总说‘文明会消亡’,可中华文明就像野草,烧不尽,吹又生。我觉得关键在‘包容性’或者“吞噬性”,我们大抵能吸收和消化敌人文明的本领。”

肖万里靠在桅杆旁,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缓缓吐出烟雾:“还有‘连续性’。我们的历史从来不是断裂的,哪怕五胡乱华、蒙古入主,官方正统始终认‘华夏’这个根。”

牛野拿起啤酒罐,轻轻晃了晃:“先说说埃及吧。古埃及多辉煌啊,金字塔、象形文字、法老……可现在呢?阿拉伯人统治,科普特人信仰基督教,古埃及语早就没人说了。”

雨儿点头:“是啊,埃及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就成型了,比中国还早。可它太依赖尼罗河,可神学为统治根基,导致其他民族无法承认他们神明,而神权化的政治,让埃及极其腐朽和脆弱。这带有天生缺陷,一旦外族入侵,比如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它的文化就被一层层覆盖。”

姚耀祖补充:“马其顿更惨。亚历山大大帝横扫欧亚非,建立了一个超级帝国,可他一死,帝国就分裂了。希腊化时代之后,马其顿本土连独立国家都算不上,最后被罗马吞并。”

肖万里弹了弹烟灰:“罗马更典型。罗马帝国统治欧洲一千多年,法律、建筑、语言影响深远,可现在呢?意大利人还讲拉丁语吗?罗马的宗教都换成基督教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直接进入中世纪,古典文明几乎断层。”

牛野皱眉:“帕提亚呢?安息帝国,丝绸之路上的强国,可现在伊朗人都认波斯帝国,谁还记得帕提亚?”

雨儿叹了口气:“这些文明,要么被外族彻底征服,要么内部崩溃后没能延续核心文化。它们的文字、宗教、政治制度,要么消失,要么被替代。”

姚耀祖放下腿,坐直身体:“那为什么中国能一直延续?”

牛野想了想:“首先,我们的文字系统太稳定了。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虽然字形变了,但基本逻辑没变。拼音文字随语音变,语言一改,古籍就成天书。可汉字不一样,两千年前的《论语》,现代人咬咬牙还能啃下来。”

肖万里点头:“没错,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中国哪怕经历五胡乱华、蒙元、满清,汉字始终没断。甚至清朝皇帝都得学汉语、写汉字。”

雨儿补充:“还有儒家思想。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能适应时代的弹性体系。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朱熹、王阳明,儒家一直在调整,但核心的‘仁’‘礼’‘家国观念’一直没丢。总之,我个人认为儒家有两面性:第一,儒家对于维护和平时代的社会有特殊的作用,外加上儒生自己以文章治理天下,有可取之处。第二,儒家科举禁锢了中华数百年,人们没有在儒家和科学之间找出一星新光大道。

姚耀祖笑道:“西方文明是‘断裂式发展’,比如罗马灭亡后,欧洲进入中世纪,古典知识几乎失传,直到文艺复兴才重新捡起来。可中国呢?朝代可以换,但‘大一统’‘民为邦本’这些理念,像基因一样刻在文明里。”

牛野指着地图上的中国区域:“而且,中国的地理环境太特殊了。东边是大海,西边是高原和沙漠,北边是草原,南方是丛林。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让中华文明不容易被彻底外来力量摧毁。”

肖万里深吸一口烟:“但也不是完全封闭。我们吸收了佛教,但没被佛教取代,反而发展出禅宗。胡人南下,最后连语言习俗都汉化了。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消化能力’。”

雨儿望着海面,若有所思:“其实,中华文明最厉害的地方,不是它从未被打败,而是它每次被打败后,都能重新站起来,并且吸收对手的优点。”

姚耀祖点头:“比如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国近百年,可最后连蒙古贵族都汉化了。清朝更明显,满族人入关后,不仅学汉语,连政治制度都继承明朝,甚至强化了中央集权。”

牛野笑道:“西方总说‘中国没有创新’,可实际上,我们的创新是‘渐进式’的。比如科举制,从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到隋唐定型,影响全世界。再比如官僚体系,比欧洲早成熟一千多年。”

肖万里掐灭烟头:“还有‘家国同构’的观念。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延伸到对国家的忠诚。这种文化心理,让中华文明在动荡中依然有凝聚力。”

雨儿补充:“而且,我们的历史记录太完整了。二十四史,一部接一部,连皇帝的起居注都留着。这种对历史的尊重,让后人能不断从过去汲取经验。”

姚耀祖望向远处的军舰轮廓,忽然笑道:“你们说,要是当年郑和的船队继续往西,会不会提前改变世界格局?”

牛野摇头:“可能不会。中华文明从来不是扩张型的,我们更注重‘修文德以来之’,而不是强行输出文化。”

雨儿点头:“对,我们讲究‘和而不同’。唐朝长安城里有波斯商人、阿拉伯使者、日本遣唐使,可唐朝并没有强迫他们变成中国人,而是让他们自愿融入。”

肖万里叹了口气:“可惜,近代我们落后了。但牛野你说过,只要民族齐心协力,那么短短几十年,我们又能重新站起来。这说明中华文明的韧性还在。”

牛野举起啤酒罐:“所以啊,别国文明像烟花,绚烂一时;咱们的像长江,泥沙俱下,但永远奔流。”

雨儿微笑:“或者像一棵大树,经历过风雨,甚至被砍断过枝干,但根还在,就能重新发芽。”

海风渐凉,夕阳完全沉入海平面,天边的最后一抹橘红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蓝色的夜幕。甲板上的灯光亮起,映照着四人的脸庞。

姚耀祖伸了个懒腰:“今天聊得够多了。但结论很清楚——中华文明能延续,是因为它既坚韧,又灵活;既坚守核心,又能吸收新东西。”

肖万里点头:“就像老话说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牛野举起啤酒罐:“敬中华文明!”

雨儿笑着举起茶杯:“敬未来!”

四人的笑声在夜色中回荡,而远处的海浪依旧拍打着舰体,仿佛在见证这场关于文明延续的古老而永恒的对话。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不是在真空中独自生长的花朵,而是在与无数敌人、对手、异族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一次次蜕变、重生,最终形成今天这般坚韧而包容的形态。

从早期的部落冲突,到后来的王朝战争;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到海上强权的挑战;从宗教文化的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对抗——中华文明从未真正“独善其身”,而是在一次次的“敌人”面前,或战或和,或吸收或排斥,最终让这些“敌人”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那么,中华文明是如何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与这些敌人交往的?

中华文明的雏形,诞生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最初的“敌人”,是那些争夺生存空间的其他部落。

-黄帝VS蚩尤(约公元前26世纪):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 vs 野蛮”的叙事。黄帝联合炎帝击败蚩尤,奠定了华夏族的核心。但蚩尤的后裔并未消失,而是逐渐融入华夏体系。

夏商周三代的征伐:夏朝对抗三苗,商朝征讨东夷,周朝分封诸侯以抵御周边蛮夷。这些战争塑造了“华夏”与“四夷”的初步概念,但同时也让周边部族逐渐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交往方式:战争 同化。敌人要么被击败并融入,要么被驱逐但最终仍受华夏文化辐射。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面临的最大敌人是匈奴。

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为了彻底消灭匈奴,而是为了防御。

汉武帝的反击:汉朝初期忍让,但汉武帝时期主动出击,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迫使匈奴分裂。

匈奴的结局:南匈奴归附汉朝,成为边境守卫者;北匈奴西迁,间接影响了欧洲历史(如阿提拉的匈人帝国)。

中华和其他文明打交道有独特的方式:防御 分化 招抚。敌人可以被击败,但更智慧的做法是让他们成为自己。

西晋灭亡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纷纷南下,史称“五胡乱华”。

游牧民族入侵,导致中原人口锐减,北方文明几乎断裂。

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人主动汉化,迁都洛阳,改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隋唐盛世的基础,正是这些游牧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最终孕育出更强大的隋唐帝国。

交往方式在不断进化,把冲突,文化同化和民族共生的循环不断迭代。敌人可以变成新的统治者,但最终被更强大的文明所吸纳。

宋元明清,草原与海洋的双重挑战

宋朝 vs 辽、金、蒙古时代。

辽(契丹)、金(女真)先是敌人,后来与宋朝形成“南北朝”式的共存。

清朝,满族入主,但被汉化。

清朝初期剃发易服,强制同化,但最终满族被中华文化彻底吸纳,甚至乾隆皇帝都自认“十全老人”,推崇儒家文化。

交往方式:抵抗 妥协 融合。敌人可以统治,但最终被更深厚的文明所改变。

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对待敌人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但有几个核心特点:

1. “和而不同”:不追求彻底消灭敌人,而是寻求共存(如唐朝的胡汉共治)。

2. “以战促和”:必要时战斗,但更倾向于和平融合(如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3. “敌为我用”:敌人可以被吸收(如鲜卑人成为隋唐的统治者之一)。

4. “文化韧性”:无论敌人多么强大,中华文明的核心(儒家思想、汉字、家族观念)始终未断。

五千年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不断的挑战。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不是因为它从未被击败,而是因为它每一次被击败后,都能重新站起来,并从敌人身上汲取力量。

今天的中国,依然面对新的挑战——全球化竞争、科技革命、文化冲突……但只要我们保持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既不盲目排外,也不轻易妥协,而是在碰撞中成长——中华文明就依然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坚韧的文明之一。

敌人,终将成为文明的一部分。

牛野最后的总结是,“中华文明,老而弥坚!我们要用心机和实力玩死敌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