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1800年之龙腾四海 > 第164章 年的世界

1800年之龙腾四海 第164章 年的世界

作者:云霞漫山河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1 04:08:19

1819年六月,大英帝国的全球霸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英国正在和法国做本土决战;

在亚洲,中华国已经排挤掉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益。

与此同时,美国在北美大陆的扩张势头愈发凶猛,美国通过战争后不断蚕食加拿大边境,并在加勒比海夺取英国大量海岛殖民地,全面挑战英国的美洲海上权威。

英国终于意识到——它无法同时在欧洲、亚洲和美洲与多个强国作战。

经过数月的艰难谈判,1819年6月19日,英国与美国在伦敦签订了《1819年北美条约》。

条约内容:英国的让步与美国的胜利

1. 英国承认美国对“除墨西哥外整个北美洲大陆的统治权”

美国正式获得对加拿大(除魁北克法裔区外)、五大湖地区、密西西比河流域、落基山脉以东的绝对控制权。

英国不再干涉美国对俄勒冈地区(今美国华盛顿州、俄勒冈州)的渗透,并承诺逐步撤出哈德逊湾公司在北美的贸易站。

2. 美国保证不再进攻加拿大(但保留对加拿大的影响力)

美国承诺不主动军事入侵加拿大剩余领土(主要是法裔魁北克),但英国必须允许美国商人在加拿大自由贸易,并逐步开放圣劳伦斯河航道。

加拿大东部的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等沿海省份成为“英美共管区”,实际上由美国主导经济与外交。

3. 英国将原本属于中华帝国的北美洲西部地区(今美国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华盛顿州等地)全部划给美国

条约规定,“美国将接管该地区,并保证其不再受任何非欧洲势力(暗指中华帝国)影响”。

这份条约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政府的**。

“整个北美是我们的!” 总统詹姆斯·门罗在条约签署后兴奋地宣称,“英国人终于承认了我们的天赋使命!”

“西海岸是我们的!” 美**方和商界巨头们盯上了加利福尼亚、俄勒冈的肥沃土地和太平洋贸易航线,开始策划进一步的西进扩张。

“墨西哥也迟早是我们的!” 南方的种植园主和扩张主义者已经开始觊觎墨西哥的德克萨斯、新墨西哥,甚至有人提议“直接吞并整个墨西哥”。

美国的野心不再局限于北美,而是整个西半球。

美国国会之中,“门罗主义”的雏形开始形成,美国开始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并暗示任何国家不得干涉美洲事务。

“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的思想开始蔓延——美国人相信,他们“被上帝选中”,必须统治整个北美,甚至向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扩张。

1819年的条约,让美国从地区强国一跃成为北美洲的霸主。但它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向西——吞并墨西哥,控制太平洋沿岸

向南——干涉中美洲,建立加勒比海霸权

向北——进一步挤压英国在加拿大的影响力

大英帝国将恢复加拿大的和平,同时和美国开启全面贸易,用来恢复经济活力,从而会的资源和物资,获得对法战争的支持。

但美国人的野心已经鼓荡,他们将要开启新一轮的向西殖民扩张的步伐。

这份协议,英国人本质上就是要激发中华国和美国的矛盾,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份协议让这两个国家陷入战争,从而减缓这两个国家的发展。

而此时的美国也在不断学习欧洲最新的科学和技术,美国海军和陆军开始全面装备线膛炮和线膛枪,同时开始全面为战舰做蒸汽化改装。

此时,由于美国拥有了加勒比海大量的殖民地,他们开始大量建造“俄亥俄级”战列舰,用来保护其海上利益。

“俄亥俄”号(USS ohio) 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战列舰——该舰于1817年在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铺设龙骨,1819年下水,排水量达2724吨(远超同期欧洲三级风帆战列舰的1700-1800吨),配备104门火炮(下层甲板34门42磅加农炮、中层34门32磅加农炮、上层34门42磅卡隆炮 2门32磅加农炮),火力配置远超欧洲同级战舰。

北美洲有大量原始森林,再获得大量中美洲殖民地,烟草和蔗糖带来的巨大收益刺激着整个美国。

美国议会决定开始大量建造俄亥俄级战列舰,1819年就有十条战列舰开始铺设龙骨。

英国和法国的海战,双方战舰都损失惨重,到1819年的六月,英国只剩下三十一艘战列舰,法国也只剩下三十六艘战列舰。

大西洋之上,曾经英国皇家海军已然没落,而法国也并未崛起!

于是,刚刚获得丹麦统治权的瑞典,刚刚建立的德国,同时开始大量建造战列舰。

而新的俄罗斯也开始重建海军,克里米亚组建俄罗斯南部海军,而圣彼得堡组建俄罗斯北部海军。

俄罗斯的平均地权运动,让整个国家欣欣向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俄罗斯的伊万政权大多数核心官吏都源自于西征军团,他们了解西欧的发达。

于是圣彼得堡的伊万政权,制定了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用来集中力量投资俄罗斯重工业。

1819年,俄罗斯共和国,已发展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其国土范围在19世纪上半叶已基本成型,涵盖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三大洲的部分地区,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俄罗斯帝国的欧洲部分是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核心区域,1819年的疆域主要包括:

1. 东欧平原主体:以莫斯科为中心,东至乌拉尔山脉(欧亚分界线),西抵第聂伯河上游,北达白海,南抵奥卡河。这一区域是俄罗斯传统的核心领土,包含了俄罗斯帝国的主要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农业产区。

19世纪初新增领土。

攻占波兰,并将其命名为“波兰王国”(由俄国议会管理),成为俄国的附属国。这一领土扩张使俄国势力深入欧洲心脏地带,柏林、维也纳均处于俄军的攻击范围内。

1809年,俄国从衰落的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并将其设为“芬兰大公国”(俄国附属国),进一步扩大了北欧的影响力。

1812年,俄国通过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割取了摩尔多瓦公国的比萨拉比亚地区(今摩尔多瓦共和国大部分领土),加强了黑海北岸的控制。

在亚洲的扩张,1819年,俄罗斯帝国的亚洲领土已延伸至西伯利亚全境及中亚部分地区,成为其领土扩张的重要方向。

西伯利亚地区:自16世纪末开始,俄国通过“哥萨克探险”逐步征服了西伯利亚地区(今俄罗斯亚洲部分)。1819年,西伯利亚已完全纳入俄国版图,范围包括乌拉尔山脉以东、叶尼塞河以西的广阔区域,涵盖了今天的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等地。这一地区的领土面积约占俄国亚洲部分的三分之一,是俄国重要的毛皮、矿产和农业资源产地。

19世纪初,俄国开始向中亚扩张,1819年已控制了哈萨克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今哈萨克斯坦北部)。通过修建“额尔齐斯河碉堡线”“奥伦堡碉堡线”等军事据点,俄国逐步挤压哈萨克汗国的生存空间。此时,中亚南部的浩罕、布哈拉、希瓦等汗国虽未被完全吞并,但已处于俄国的军事威胁之下

这一时期的俄国,凭借其四千万人口数量,庞大的领土面积和军事力量,成为欧洲大陆和世界强权之一。

1819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处于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漫长转型期。这个曾经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掌控东西方陆路贸易六百年的庞大帝国,此刻正被内外危机撕裂,既无法重现苏莱曼大帝时代的辉煌,又尚未找到现代化的出路。

1819年的奥斯曼帝国,疆域较其极盛时期(16世纪苏莱曼大帝时代)已大幅缩水,但仍维持着地跨三洲的“瘦长”版图:

在欧洲部分,其仍控制着巴尔干半岛的核心区域,包括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北部等战略要地(尽管这些地区已出现独立运动的苗头);多瑙河流域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今罗马尼亚)名义上为奥斯曼附庸,实则半独立。

亚洲部分,小亚细亚半岛(今土耳其本土)是帝国的政治中心,但东部边境与波斯(伊朗)的冲突不断;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富庶地区虽在版图内,却因管理松散而经济凋敝。

非洲部分,埃及虽名义上是奥斯曼行省,但自1805年起已被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未来的埃及实际统治者)掌控,成为半独立的军阀政权;的黎波里塔尼亚(利比亚西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北非沿海省份也逐渐脱离中央控制,沦为欧洲列强的势力范围。

最惨痛的损失来自北方:1812年第七次俄土战争后,奥斯曼被迫将比萨拉比亚(今摩尔多瓦)割让给俄国,并永久失去了对多瑙河三角洲的部分控制权。

最新的克里米亚战争,奥斯曼帝国还是无功而返,对于皇帝的威信打击极大。

1819年的奥斯曼帝国,名义上的统治者是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但他的权力正被多方势力侵蚀。

耶尼切里军团(近卫军)和伊斯兰宗教领袖(乌莱玛)仍是保守派的中坚,他们仇视任何改革,甚至暗杀了试图现代化的苏丹塞利姆三世。

马哈茂德二世继位后,虽暂时隐忍,但已在暗中筹备对旧势力的清洗。

巴尔干半岛的基督教省份(如塞尔维亚、希腊)因长期受压迫,民族独立运动暗流涌动;

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更是在1805年后逐步脱离中央,建立了一支效忠于自己的现代化军队。

马哈茂德二世深知帝国必须变革,但阻力巨大。但他已经着手,准备发起一次对内的血腥改革。

1819年的奥斯曼军队,仍是中世纪与近代混杂的畸形产物。

耶尼切里军团的腐朽:这支成立于14世纪的“近卫军”,本应是帝国最精锐的力量,但此时已沦为特权阶层,他们拒绝接受新式训练和武器,甚至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故意战败。

1807年,这群蠢货在与俄军的战斗中一触即溃,直接导致塞利姆三世的下台。

尽管塞利姆三世曾尝试建立欧洲式的“新军”,但被保守派扼杀。

1819年,奥斯曼仍未拥有一支真正现代化的陆军,火炮数量少、步兵战术落后,海军更是依赖陈旧的帆船。

面对俄国的扩张和埃及的坐大,奥斯曼军队屡战屡败,却无力改革。1819年,帝国在巴尔干的防御线摇摇欲坠,而黑海舰队甚至无法有效封锁俄国商船。

1819年的奥斯曼社会,呈现出繁荣与衰败并存的矛盾景象。

贸易枢纽的褪色: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仍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站,但欧洲列强(如英国、法国)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了关税和商业特权;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半岛的农业经济因土地兼并和苛捐杂税而衰退,农民起义频发。

伊斯兰传统的坚守与西方的冲击,帝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仍是伊斯兰教法(沙里亚),但欧洲的启蒙思想已通过贸易和外交渠道渗透。伊斯坦布尔的精英阶层开始接触西方科技,但普通民众仍生活在传统社会中。

民族矛盾是帝国的阿喀琉斯之踵:巴尔干的斯拉夫人、希腊人,以及阿拉伯半岛的部落民,都对奥斯曼的统治心怀不满。

1819年,希腊独立运动的火种已在地下蔓延,而塞尔维亚的自治诉求也日益强烈。

1819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像一艘千疮百孔却尚未沉没的巨轮——它仍统治着广袤的领土,却已无力抵御外部的侵蚀;它拥有多元的文明遗产,却被内部的保守势力拖住改革的脚步。

在中华国,从华夏沿海占领地区,每个月都有超过二十万移民乘坐商船,去往澳洲,加里曼丹,爪哇岛,菲律宾,印度次大陆,北美洲和非洲。

华夏国的沿海据点,沿着太平洋,印度洋和非洲南部的大西洋沿岸,开始进行定居点全面扩张。

这一次移民据点还在苏门达蜡岛,苏拉威西岛,巴布亚岛和帝汶岛四个超大型海岛上建立是大型移民据点。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殖民浪潮,从1819年年中开始拉开帷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