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9章 春播续礼,简载新生

青史照山河 第9章 春播续礼,简载新生

作者:川东血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9:10:46

惊蛰的雷声刚过,晋地的冻土就醒了。

赵无恤蹲在东边的荒地里,手里攥着一把新麦种 —— 是去年农队收获的粮里挑出的最好颗粒,饱满得能映出人影。风从麦田里吹过来,带着泥土的腥气,比去年的春风多了几分暖意,拂过他怀里的竹简 —— 那卷合在一起的《周礼》残片与新写竹简,已经被他用熟牛皮绳捆了三道,竹片边缘的包浆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藏了一冬的暖意。

“无恤大哥,范家的人来了!”

赵狗儿的声音从地头传来,他穿着一身新做的短褐,腰间系着老农人送的布带,手里拿着一把新耒 —— 是范家按约定送来的,木柄打磨得光滑,耒尖泛着淡青的铜光。这是 “合作之礼”,是去年冬雪合简时定下的,如今真真切切落在了荒地里。

赵无恤站起身,看见范家的将领带着十几个农人走过来,他们手里抱着麦种,肩上扛着农具,脸上没有了去年的凶气,多了几分踏实。“按约定,我们带了五十石麦种,还有十个最好的农人。” 将领走到赵无恤面前,递过一把麦种,“去年你们的‘礼’,我们服了。今年这荒地,我们一起种,秋收按‘什一税’分粮,不分赵氏范氏。”

赵无恤接过麦种,指尖捻过颗粒,和自己手里的一样饱满。“好。” 他指着荒地,“这片地分十块,赵氏五块,范家五块,农人们一起翻地,一起播种,有不懂的,老农人会教。”

老农人从人群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把木尺,在地上量出一道道沟:“翻地要深三尺,才能把冻土翻透;播种要隔五寸,才能让麦根长得壮。”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赵氏和范家的农人都围了过来,没人分彼此,都认真地听着 —— 这是 “授艺之礼”,是农人间最实在的传承,比竹简上的字更鲜活。

范家的农人里,有个叫范明的青年,蹲在沟边,学着老农人的样子,把耒尖插进土里,往后一拉,泥土翻出一道整齐的沟,却比老农人的浅了半寸。“老伯,我这翻得对吗?” 他抬头问,眼里满是认真。

老农人走过去,握着他的手,把耒尖再往下按了按:“力气要往土里沉,像给地挠痒痒,挠得深了,地才肯长麦。” 范明跟着学,再拉耒时,沟果然深了,泥土里还带出了去年的麦茬,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赵无恤看着这一幕,心里暖得像揣了团火。他走到田埂上,掏出怀里的竹简,拿起竹笔,在空白处一笔一划地写 ——“传承之礼:授艺、互助、共耕”。笔尖在竹片上划过,留下清晰的痕迹,像老农人在地里量出的沟,规整又踏实。

“无恤大哥,你又在写‘礼’呀?” 赵狗儿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新竹片,上面刻着歪扭的 “耕” 字,“我也想把今天的事刻在竹片上,以后教给小孩,让他们知道,赵氏和范家,也能一起种麦。”

赵无恤接过竹片,指尖抚过刻痕,粗糙却有力。“好。” 他把竹笔递给赵狗儿,“你把‘共耕’两个字写在竹片上,以后插在这片地里,让每一个来种麦的人都能看见。”

赵狗儿握着竹笔,蹲在田埂上,一笔一划地写。阳光照在他的侧脸上,比去年多了几分坚定,少了几分怯懦。他写得很慢,却很认真,每一笔都像在地里播种,把 “共耕” 两个字,种进了竹片里,也种进了心里。

晌午的时候,赵鞅来了。他没穿朝服,只穿了件粗布短褐,手里拿着一把耒,走到地里就跟着翻地。“今年这荒地,要是种好了,能多养活两百户流民。” 他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眼前忙碌的人群 —— 赵氏和范家的农人混在一起,没人分彼此,都在认真地翻地、播种,像一家人。

“族长,我想在竹简上再加一条‘流民之礼’。” 赵无恤走到赵鞅身边,指着怀里的竹简,“以后有流民来,我们给他们地,给他们种子,教他们种麦,让他们有家可归。”

赵鞅点点头,眼里满是赞许:“好。这‘礼’,比任何盟约都管用。去年我们和范家还在打仗,今年就能一起种麦,靠的就是这些‘礼’—— 是让每个人都有饭吃,有地种,有安稳日子过。”

赵无恤掏出竹笔,在竹简上写下 “流民之礼:授地、予种、安家”。写完后,他把竹简递给赵鞅,“这卷竹简,以后就叫《赵氏礼策》吧。里面有老祖宗的‘礼’,有我们现在的‘礼’,还有以后要传下去的‘礼’。”

赵鞅接过竹简,仔细翻看着,指尖在 “仁”“邻里”“同舟”“守信”“传承”“流民” 这些字上轻轻摩挲。“好。” 他把竹简还给赵无恤,“这卷《赵氏礼策》,你要好好传下去。以后赵氏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得这些‘礼’,记得让农人有饭吃,让流民有家归。”

夕阳西下的时候,荒地已经翻完了一半,播下的麦种被泥土盖好,像藏了无数个希望。赵氏和范家的农人坐在田埂上,一起吃着带来的粟米饼,喝着陶罐里的水,没人提去年的战争,都在说今年的麦会有好收成,说冬天要盖新的农舍,说要教小孩写字、种麦。

赵狗儿坐在老农人身边,手里拿着那块刻着 “共耕” 的竹片,听老农人讲以前种麦的故事。“老伯,明年我能自己种一块地吗?” 他问,眼里满是期待。

老农人笑了,摸了摸他的头:“能。明年你就能自己种一块地,等你种好了,就能教更小的小孩,把种麦的本事传下去 —— 就像无恤大哥把‘礼’传下去一样。”

赵无恤坐在田埂的另一头,怀里抱着《赵氏礼策》,看着眼前的景象 —— 夕阳把荒地染成了金红色,农人们的笑声在风里飘得很远,赵狗儿手里的竹片在阳光下泛着光。他突然明白,“礼” 从来都不是死的竹简,是活的土地,是活的农人,是活的传承 —— 是赵氏和范家一起种的麦,是老农人教给青年的艺,是少年刻在竹片上的字,是乱世里,一点一点长出来的新生。

夜风渐起,带着麦田的香气,吹过田埂。赵无恤站起身,把《赵氏礼策》紧紧抱在怀里,往农队的草屋走去。路上,他看见农舍里的灯一盏盏亮了起来,像星星落在了荒地上,亮得温暖,亮得踏实。

他知道,今年的春播不是结束,是《赵氏礼策》的新开始 —— 以后会有更多的荒地被开垦,更多的流民有家可归,更多的人学会 “礼”、践行 “礼”。而这卷竹简,会像去年的麦种一样,在晋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大,结出满田的金麦,结出满天下的 “仁” 与 “礼”。

赵无恤摸了摸怀里的《赵氏礼策》,指尖在 “传承之礼” 四个字上轻轻摩挲。那里,藏着老祖宗的初心,藏着农人的希望,藏着华夏的未来。在这个惊蛰刚过的春天,在这片刚醒的荒地上,在这卷合在一起的竹简里,乱世的寒意正在褪去,新生的暖意正在生长 —— 像麦种在土里发芽,像 “礼” 在心里扎根,永远鲜活,永远温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