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87章 一间杂院的暖,住着万家的人

青史照山河 第87章 一间杂院的暖,住着万家的人

作者:川东血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9:10:46

立秋的蝉鸣刚歇,村东头的空地上就热闹起来。列国的人扛着木料往这儿凑,秦国的柏木、赵国的榆木、楚国的楠木堆成小山,公孙矩拿着墨斗在地上放线,画出个四四方方的框,框里用石子拼出个大大的 “合” 字。

“师父,这杂院真要盖啊?” 阿柴抱着根椽子过来,上面还留着 “合欢布庄” 染的禾纹,“王二愣子说要把东厢房让给新来的燕国孤儿,他媳妇正连夜缝褥子呢。”

公孙矩往木头上弹墨线,墨汁在木头上晕开,竟和 “华夏” 剑鞘上的纹路对上了。剑就靠在旁边的石碾上,“续” 字纹旁新长出的 “院纹” 像圈篱笆,把之前的纹路都围在里面。

“盖,咋不盖?” 他拍了拍木头,“李掌柜捐了十担杂合粮,绣娘说要给窗户糊混纺布,连教书先生都把他那套《列国志》搬来了,说要当院规。”

说话间,王二愣子推着独轮车来了,车斗里坐着个怯生生的孩子,怀里抱着块燕国的瓦当。“这是小石头,” 王二愣子把孩子抱下来,“爹妈没了,咱不能让娃睡露天地。”

小石头睁着大眼睛瞅剑,小手慢慢伸过去,指尖刚碰到 “院纹”,剑穗突然晃了晃,掉下来片红绳头,正好落在孩子手心里。

一、木料里的讲究

盖房子的匠人都是列国凑来的,秦国的石匠凿地基,赵国的木匠刨椽子,楚国的泥水匠和灰浆,工具碰在一起叮当响,倒像在奏乐。

“这梁木得用列国的木头拼才结实,” 老木匠用斧子敲着根大梁,“秦国的柏木做芯,赵国的榆木包边,楚国的楠木当挡板,风吹日晒都不怕。”

公孙矩往榫卯里抹胶,胶是用列国的树汁熬的 —— 齐国的松香、燕国的桦树汁、韩国的桐油,搅在一起像琥珀,粘得木头纹丝不动。

“您看这榫卯,” 他指着木头上的接口,“秦国的‘燕尾榫’配赵国的‘格角榫’,楚国的‘穿带榫’连齐国的‘夹头榫’,不用钉子也能咬得死死的。”

阿柴在旁边递钉子,突然指着木缝:“师父,这木头的纹路跟剑上的院纹对上了!”

众人凑过去看,果然见不同木料的纹理在接口处连成圈,秦国的木纹里裹着赵国的,楚国的绕着齐国的,像把列国的木头编在了一起。

“昨儿个有个魏国瓦匠来,” 老木匠往梁上钉椽,“他说要把列国的瓦混着盖,秦国的青瓦铺东边,鲁国的灰瓦盖西边,下雨时水流到中间,就像一家子聚在院里吃饭。”

王二愣子媳妇抱着褥子来,褥子上的混纺布印着列国的花纹,秦国的麦穗、赵国的云纹、楚国的兰草在布上绕成圈。“这是给小石头铺的,” 她把褥子往临时搭的床板上放,“针脚里掺了燕国的棉线,软和。”

小石头突然指着房梁,众人抬头,见梁木的阴影在地上投出个 “家”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中间。

二、院墙里的名堂

打院墙时出了新鲜事,列国的土往一块儿凑,秦国的黄土、鲁国的黑土、齐国的沙土倒在院里,竟自己分层了,像块千层糕。

“这土跟人一样,得混着才抱团,” 泥水匠往土里撒麦糠,“去年在赵国盖驿站,用列国的土夯墙,今年去看,比石头墙还硬实。”

公孙矩往土坯里浇水,水在土上漫开,画出的纹路和剑上的院纹分毫不差。他让阿柴把列国的 “信物” 往土里埋:秦国的箭镞、赵国的布币、楚国的铜贝,埋进去的地方竟冒出小小的土包,像在长新苗。

“您看这墙角,” 货郎背着布包路过,见院里热闹就进来了,“用燕国的石头、韩国的砖、魏国的灰浆砌,小偷来了都得绕道走。”

他从包里掏出些彩色石子,往墙根摆,摆着摆着竟成了道禾纹,秦国的青石做根,楚国的红石做叶,齐国的白石做穗,在阳光下亮闪闪的。

“这叫‘镇宅纹’,” 货郎拍着手笑,“去年在韩国的杂院见过,住里面的列国人事事顺顺。”

公孙矩把剑往墙根放,剑鞘上的水珠滴在土里,竟让散落的石子慢慢聚成个圆,圆心处正好是那道禾纹。

“这剑成精了,” 有人喊,“知道咱要盖个安稳院。”

正说着,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卷竹简,上面写着杂院的规矩:“不管哪国的人,进门都是一家人,分粮时多给孤儿寡母些,吵架了就去看院里的禾纹石。”

三、院子里的新鲜事

杂院盖好那天,列国的人都来道贺,秦国的农夫送菜,楚国的商人送布,赵国的妇人送针线,堆在院里像座小山。小石头穿着新做的衣裳,正跟着王二愣子的娃在院里跑,俩孩子手里攥着混纺布做的风筝,风筝上画着那柄 “华夏” 剑。

“这东厢房给小石头,” 王二愣子指着最亮堂的屋子,“西厢房让给魏国来的老嬷嬷,她会治头疼脑热,正好给大伙儿看个小病。”

李掌柜扛着口大铁锅进来,锅沿上用列国的铜片镶了圈 —— 秦国的青铜、齐国的红铜、楚国的黄铜,烧起饭来受热匀,做杂合粥最香。

“今儿咱开伙,” 他把锅架在院里的灶上,“秦国的粟子粥、鲁国的麦饼、楚国的米糕,管够!”

众人围着灶台坐,秦国的壮汉给楚国的书生递饼,赵国的妇人给小石头喂粥,筷子碰着碗沿叮当响,像在唱小曲。

“昨儿个有个游方的戏班来,” 跑堂的小伙计端着碗进来,“说要在院里搭戏台,演列国的故事,秦国的将军、鲁国的书生、楚国的美人都有。”

角落里,几个妇人在纳鞋底,用的线是列国凑的 —— 秦国的麻线、赵国的棉线、楚国的丝线,纳出来的鞋底又软又结实,上面的针脚竟连成了禾纹。

“这鞋给小石头穿,” 燕国来的绣娘把鞋底往孩子脚上比,“针脚里掺了安神的草药,保准夜夜睡安稳。”

小石头突然指着剑喊:“长了!”

众人看去,剑鞘上的院纹里,竟多了个小小的 “人” 字,像个孩子在院里跑。

四、暴雨夜的杂院

白露那天突降暴雨,杂院的屋顶漏了,列国的人在院里忙成一团。秦国的壮汉爬上房补瓦,楚国的书生举着混纺布挡雨,赵国的妇人把柴火往屋里搬,雨水顺着房檐往下淌,在院里汇成小溪。

“这房梁真结实,” 王二愣子扶着柱子喊,“去年盖的时候,老木匠说用了列国的木料,再大的雨也不怕。”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屋檐下,剑鞘上的水珠滴在院里的积水里,竟让水流慢慢聚成个圆,把所有屋子都圈在里面。

“您看这水圈,”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跟《论语》里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一个理,下雨了才知道谁跟谁亲。”

雨最大的时候,东厢房的墙皮掉了块,众人赶紧用列国的泥巴补 —— 秦国的黄土、鲁国的黑土、齐国的沙土混在一起,抹上去竟比原来还结实。

“这泥巴比单独用哪国的都黏,” 泥水匠抹着墙笑,“就像这杂院的人,凑在一起才经得住事。”

雨停时,众人发现院角的禾纹石旁,积水退去的地方留下个小小的 “家” 字,是用列国的石子拼的,秦国的青石做宝盖,楚国的红石做弯钩,正好在剑的影子里。

“这剑又长新本事了,” 李掌柜擦着汗笑,“知道咱是一家子。”

公孙矩摸着剑上的新纹,突然明白:“不是剑长本事,是咱的心在一块儿了,石头都跟着认亲。”

五、岁月里的传承

过年前,杂院要添间学堂,列国的人又来帮忙。秦国的石匠打石板,赵国的木匠做桌椅,楚国的瓦匠糊窗户,连小石头都搬着块小砖头,往墙根凑。

“这学堂得叫‘不分家’,” 教书先生在门板上写字,“教列国的字,读列国的书,让娃们知道,不管生在哪,都是一个根。”

新学堂落成那天,众人往墙上挂东西,秦国的弓箭、鲁国的经书、楚国的琴,挂着挂着竟排成了道禾纹,正对着院里的禾纹石。

“这叫文脉,” 先生摸着胡子笑,“就像地里的根,看着不连,底下早缠在一块儿了。”

孩子们在学堂里念书,秦国的娃、楚国的娃、燕国的小石头,声音混在一起,竟分不清谁是谁,只有 “人之初,性本善” 的调子在院里飘。

晚上盘点时,王二愣子发现院门口的石碾上,不知谁刻了道新纹,把杂院的轮廓刻得清清楚楚,屋檐下的每个屋里都刻着个小小的 “人” 字,和剑鞘上的新纹一模一样。“准是哪个匠人刻的,” 他笑着说,“这叫念想。”

公孙矩看着剑上的新纹,“家” 字旁边又多了道 “久” 字纹,用手摸上去,竟带着点木头的纹路感。“师父,这纹咋越来越像咱这杂院了?” 阿柴问。

公孙矩望着院里来来往往的人,有人在做饭,有人在念书,有人在缝补,列国的方言混在一起,像屋檐下的燕语。“因为日子就是座杂院啊,” 他说,“你住东厢,我住西厢,关门是小家,开门是大家,住久了就分不清谁是谁的了。”

后来,那座杂院成了村里的宝贝,每年都有新的列国人格进来,院里的禾纹石被摸得锃亮。有个史官见了,在《春秋会要》的附卷里写:“所谓家国,不过是把各家的人聚在一个院,你帮我补屋,我帮你看娃,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暖。”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院门口的石碾上,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像幅活的杂院图。有人说这剑吸了人间的烟火,摸上去总带着点温度;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温度哪是剑上的,不过是千万双手握过的痕迹,是千家万户的日子,在木头里扎了根,开了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