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83章 稻穗串起的年景,烟火里的根

青史照山河 第83章 稻穗串起的年景,烟火里的根

作者:川东血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9:10:46

春分刚过,百工坊的门槛上就晒起了新收的稻种。公孙矩蹲在那儿,用指甲把剑鞘上的禾纹数了又数 —— 去年添的那道 “路纹” 旁,不知何时冒出个小小的芽状纹路,像刚拱土的种子。

“师父,王二愣子家的娃抓周,非要借‘华夏’剑当摆件。” 阿柴背着半篓新采的桑叶进门,竹篓晃悠着,露出里面裹着红布的东西,“他媳妇说,有这剑镇着,娃将来准能认全列国的字。”

公孙矩没抬头,指尖在剑鞘上摩挲:“让他来取吧。对了,把去年李掌柜送的那坛‘合酿’带上,就当是给娃的见面礼。”

日头爬到树梢时,王二愣子抱着娃来了,身后跟着个挎竹篮的妇人。妇人把篮子往桌上一放,里面的红鸡蛋滚出来,在装剑的木匣旁磕出轻响。

“公孙先生,您瞅瞅这娃,” 王二愣子把娃举得老高,“刚长牙就爱啃木剑,是不是跟这真剑有缘分?”

妇人笑着往桌上摆东西:“这是俺用列国的面做的花馍,秦国的糜子面、齐国的麦粉、楚国的米粉,蒸出来竟一个味。”

一、抓周宴上的稀罕事

王二愣子家的院子里挤满了人。李掌柜拎着两坛酒,魏国来的铁匠扛着个新打的长命锁,楚国的绣娘抱着块绣了禾纹的褥子,连三年没下山的教书先生都拄着拐杖来了,怀里揣着本包了牛皮的书。

“按老理,抓周得摆吃喝玩用。” 王二愣子媳妇在桌上排东西,铜钱、书本、镰刀、胭脂摆了一溜,最后把红布包着的 “华夏” 剑放在正中间,“但俺们合计着,得让娃瞧瞧真正金贵的东西。”

公孙矩把剑匣打开时,人群里发出阵低低的惊叹。剑身上的纹路在阳光下亮得很,去年添的 “路纹” 像条银线,把列国的旧纹串成个圆,最显眼的是那道新冒的芽纹,沾着点不知是谁蹭上的面粉。

“这纹咋还会长?” 李掌柜眯着眼瞅,“莫不是成了精?”

教书先生突然笑了,从怀里掏出那本书翻开:“你们看这《春秋》里的字,鲁国人写的‘禾’和秦国人刻的‘粟’,底下都藏着个‘根’字的影子。就像这剑,它记着咱吃饭的本事呢。”

正说着,那娃突然从王二愣子怀里挣出来,摇摇晃晃扑向桌子。众人屏住呼吸,看着他小手抓过剑鞘,把脸颊贴在禾纹上,咯咯地笑起来。

“哎呀,抓着剑了!” 王二愣子拍大腿,“这是要学公孙先生铸剑?”

妇人却指着娃的口水印:“你们看,这口水顺着纹路流,正好把列国的纹都润了一遍。”

公孙矩突然指着剑鞘:“快看那芽纹!”

众人凑过去,只见那道芽纹上,娃的口水竟凝成个小小的 “民” 字,和去年阿柴发现的水痕一模一样。

二、铁匠炉里的名堂

抓周宴散后,铁匠非要拉公孙矩去看他新打的农具。俩人穿过挤满货郎的集市,赵国的丝线摊挨着秦国的陶罐摊,楚国的橘饼和齐国的海盐摆在一起,讨价还价的声浪里,列国的口音混得难分彼此。

“您瞅这犁头,” 铁匠把个闪着青光的物件往地上一放,“融了韩国的铁、燕国的锡,再用魏国的法子淬火,耕地时深浅都合适,不管是秦国的硬土还是楚国的软泥,通吃!”

公孙矩蹲下去摸犁头,发现上面竟刻着简化的禾纹,比剑鞘上的纹路多了个小弯钩。“这钩是啥意思?”

“去年帮鲁国的农夫修犁,他说耕地得顺着地势拐个弯,” 铁匠用手指在钩上划着,“就像咱这人,到了异乡得学着随和些,可根不能弯。”

正说着,个秦国的货郎推着车过来,车斗里的农具眼熟得很 —— 竟是照着铁匠的样式做的,只是犁头上的禾纹里,多了个小小的 “秦” 字。

“这是俺们村老铁匠仿的,” 货郎挠着头笑,“他说这犁好使,就是得刻上自家记号,不然跟你们魏国的分不清。”

铁匠突然乐了:“分不清才好!去年我去秦国,见他们用这犁种鲁国的稻子,长得比原产地还好。”

公孙矩摸着犁头的纹路,突然想起剑鞘上的芽纹:“你们说,这物件上的纹,会不会也自己长?”

货郎指着远处的田埂:“您看那片地,左边种的秦国粟子,右边是楚国稻子,中间的田埂上,不知谁撒了把混合的种子,长得比两边都壮。”

三、绣绷上的新花样

楚国的绣娘没走,留在王二愣子家绣那床禾纹褥子。公孙矩路过时,见她正把不同颜色的丝线在绣绷上绕来绕去,列国的纹样在布上慢慢融成新花样。

“这是赵国的云纹,” 绣娘指着块浅蓝色的布,“我把它跟楚国的水纹掺在一起,看着像不像黄河连着长江?”

布上的纹路确实奇妙,鲁国的山纹和齐国的海纹在角落相遇,秦国的麦穗纹顺着楚国的兰草纹蔓延,最后在中间聚成个圆,圆心里是个小小的禾苗。

“前儿个给韩国的商人绣帕子,” 绣娘拈起根五彩线,“他非要把列国的字都绣上去,说跑买卖时,不管到哪国掏出来,都能遇上认得出的人。”

公孙矩想起剑上的 “民” 字纹,突然明白过来:“你这线用的啥料子?”

“秦国的麻线、齐国的丝线、赵国的棉线,混在一起纺的,” 绣娘扯了扯线,“单独看都脆,拧成一股就结实,就像咱这些人。”

这时,王二愣子媳妇抱着娃进来,娃手里攥着片绣坏的布角,上面的禾纹歪歪扭扭,却把列国的纹路都凑齐了。

“这娃昨晚抓着绣针乱画,” 妇人笑着把布角收起来,“俺打算留着,等他长大了告诉他人,不管画得多歪,把根连上就中。”

绣娘突然往布上绣了个小小的芽,正好跟剑鞘上的新纹一模一样:“这就叫一脉相承,哪怕隔着重山隔水,看这纹就认得出是自家人。”

四、学堂里的新鲜课

教书先生在村口开了个学堂,头天上课就把 “华夏” 剑挂在黑板旁。十几个娃里,有秦国农夫的儿子,有楚国商人的闺女,还有个燕国来的孤儿,捧着本翻烂的《诗经》听得入迷。

“你们看这剑上的纹,” 先生用教鞭指着剑鞘,“这道直纹是秦国的驰道,那道弯纹是楚国的江水,可最后都往一个方向走 —— 看见没?就是这像稻穗的纹。”

秦国的娃突然举手:“俺爹说,俺家地里的稻子,稻穗都是往中间弯的,就像要凑在一起说话。”

楚国的闺女掏出块绣帕:“俺娘绣的禾纹也是这样,列国的花都往中间开。”

先生笑着点头,往黑板上写字:“今天教‘根’字。秦国的写法是‘木’下有‘土’,鲁国的写法是‘草’下有‘本’,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 不管长多高,脚得扎在土里。”

正说着,王二愣子抱着娃来送点心,娃伸手去抓剑鞘,小手在芽纹上拍了拍,竟拍出个浅浅的印子。

“这是咋回事?” 王二愣子吓了一跳,“莫不是剑认生?”

先生却盯着那印子笑:“你看这印子,像不像个‘小’字?这剑是说,根要从小养起。”

傍晚放学时,先生让每个娃在剑匣上刻个小记号。秦国的娃刻了个麦穗,楚国的闺女画了朵兰花,燕国的孤儿刻了颗星星,最后竟在芽纹周围围成个圈。

五、稻场上的年景

秋收时,百工坊前的空地上成了晒谷场。列国的农夫推着车来这儿打谷,秦国的粟子、赵国的黍米、齐国的麦子堆成小山,却在中间留出块空地,把 “华夏” 剑摆在那儿。

“今年的稻子长得怪,” 王二愣子扬着谷穗笑,“穗子上的纹路竟跟剑上的一样,有直有弯,最后都拧成一股。”

公孙矩看着谷堆间穿梭的人,魏国的铁匠帮秦国的农夫修打谷机,楚国的绣娘教鲁国的妇人编谷筐,教书先生带着娃们数谷粒,数到 “三十七个” 就齐声道:“天下一家!”

阿柴突然指着剑喊:“师父快看!芽纹长叶了!”

众人围过去,只见剑鞘上的芽纹旁,真的多了道细叶纹,叶尖上还沾着点谷糠,像是从晒谷场沾来的。

“这剑是活的!” 李掌柜拎着新酿的酒过来,往地上倒了点,“它认咱的粮食,认咱的日子!”

农夫们突然想起个主意,每人抓把自家的粮食,往剑身上撒。粟子、黍米、稻子落在纹路上,竟顺着纹路聚成个 “丰” 字,在夕阳下闪着金辉。

“明年开春,” 公孙矩把剑往谷堆旁立,“咱把列国的稻种混在一块儿种,看看长出来的稻穗,纹路是不是更热闹。”

王二愣子的娃正学走路,摇摇晃晃扑向剑鞘,小手在新长的叶纹上摸了摸,突然咯咯笑起来。众人看着那小小的手掌印盖在叶纹上,像给新叶添了滴露水。

收完谷那天,公孙矩发现剑上又多了道纹,像串连起来的谷穗,把去年的 “路纹” 和今年的 “叶纹” 都串在了一起。阿柴数了数,正好三十七个谷粒。

“师父,这纹咋长得这么巧?”

公孙矩望着远处的炊烟,列国的屋顶上都飘着同样的烟柱,在暮色里慢慢融成一片。“因为咱种的是同一片地,喝的是同一条河的水,” 他说,“这剑记的不是哪一国的事,是咱所有人的日子。”

后来,有个游方的史官路过,见这剑上的纹路越来越密,像幅活的天下图,就在《春秋会要》里添了一句:“所谓华夏,不过是把各家的日子串成一串,像稻穗一样,低头向着同一片土地。”

而那柄 “华夏” 剑,就立在百工坊的晒谷场上,风吹过时,剑鞘上的禾纹像是在轻轻摇晃,和远处稻田里的声响应和着,像无数人在说同一句话:“明年的稻子,准比今年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