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93章 秦地冬校核学规,魏陇兴塾启蒙童

大寒的暖阳刚透过泾阳冬校的窗棂,校塾前的木牍学规册已在案上摊开。按《商君法·教律》“大寒后‘需核验乡邑冬校教学,塾师需教‘读写、算术、律条’三项基础,蒙童出勤率超九成、考核合格者记‘学功簿’,塾师失职者需补授十日’”,核验站摆着三样核心物:木牍学功册(记蒙童出勤、考核)、青铜算筹(测算术能力,能算对十道加减为合格)、竹简识字卡(刻常用字,识满五十为合格),旁边还堆着三捆待分发的蒙童习字用木简。 赵承的青骊马刚停在冬校旁,就见塾师陈丈握着磨损的识字卡迎上来:“赵客卿!嬴大夫家的三蒙童,半月只来三日,考核时识字仅三十个、算术错五道,还说‘贵族子弟不用学这些粗活’!俺们村的蒙童天不亮就来,手冻裂了还在练字,他却纵容孩子逃学,太不像话了!” 顺着陈丈指的方向,赵承看见旧贵族嬴儋正站在冬校墙外的茶寮里,指挥家奴把蒙童的木简往马车上搬。“嬴儋,《教律》明载‘乡邑蒙童需年满七岁入冬校,学制三个月,贵族子弟不得例外’,你家蒙童既逃学又考核不合格,还想跟合格蒙童一样记学功?”赵承翻身下马,指了指学功册——上面陈丈教的蒙童出勤率满格,考核全优,而嬴家蒙童的记录满是“缺勤”“不合格”的朱批,“再说你私藏两捆木简,冬校的蒙童们还用着开裂的简片,这哪是办学,分明是误人子弟!” 嬴儋捧着暖炉,隔着茶寮的门帘辩解:“客卿有所不知,我家蒙童要学礼器辨识、车马驾驭,哪有时间学这些识字算术?再说贵族子弟以后要管佃户、理私田,会认个‘田’‘粮’字就行,学多了也没用!”他话没说完,陈丈突然唤来两名蒙童——一个捧着写满字的木简,一个用算筹快速算出“八加七等于十五”,“嬴大夫,你看这俩蒙童,学了三个月就能帮家里记账、算收成,你家蒙童要是再逃学,明年连自家田亩数都算不清!” ## 一、主线:赵承督教正学规,嬴儋补学启蒙童 赵承让人取来竹简识字卡,让嬴家蒙童嬴小郎辨认:“这‘税’‘律’二字,你上周学过,现在还认识吗?”嬴小郎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倒是旁边的蒙童立刻读出字音,还解释“税是缴粮、律是规矩”。赵承又拿出青铜算筹,让嬴小郎算“五斗粟分三户,每户得几斗余几升”,结果算错两次,惹得周围蒙童小声议论。 陈丈趁机演示教学:“识字要先认‘田、粮、家’这些常用字,每日识五个,月底就能满五十;算术用算筹,横为五、竖为一,这样加减就简单了。”说着他拿起木简,教蒙童们写“农”字,“你看这字,像不像一个人在田里干活,咱们学字就是为了懂农事、知规矩。” 嬴儋看着自家蒙童笨拙地跟着学握笔,又看陈丈耐心教字的模样,脸色慢慢变了:“那……那我家蒙童现在补学还来得及吗?学功册的事……”赵承让人搬来两捆新木简:“现在补还不晚,每日来冬校补授一个时辰,十日后续考,合格了照样记学功。你私藏的木简,就分给冬校的蒙童,算是补偿之前的短缺。” 他还教嬴儋教蒙童的诀窍:“教识字可以结合日常,比如认‘粟’字时,就拿粟粒对照;教算术就用分粮举例,这样蒙童记得牢。”午后,嬴儋让人把私仓里的粟米搬来,给留校补学的蒙童每人发了半斗:“之前是我不懂冬校的重要性,差点误了孩子,以后肯定让蒙童按时来学。” 赵承趁机在冬校旁立起“学规示教牌”,画着“蒙童出勤表”“识字算术步骤”,旁边还标注“塾师每日需查出勤、每周考一次”。他在学功册上批注:“大寒核泾阳冬校,嬴儋纵容蒙童逃学,督其补学并补木简,教教学之法。”这行批注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旁注“战国秦冬校教学标准,见睡虎地秦简《教律》”。 ## 二、支线·孟姬:魏陇兴塾避苛吏,扫盲启智护蒙童 同日上午,魏国曲沃的乡塾旁,孟姬正带着农妇们帮蒙童削习字木简。按李悝“尽地力之教”,“乡邑需设‘冬塾’,官府供木简、识字卡,塾师由识字农人担任,不得私收束修”,可负责督学的小吏宋九却抱着识字卡说:“要入塾学字、领木简,每户得缴一枚铜贝当‘束修’,不然就自己教,识不识字别怨我!” “宋吏,《法经·教律》说乡塾是官助启蒙,不能私收铜贝!”孟姬拦住他,举起自家削好的木简——打磨光滑,还刻着简易笔画,“你这识字卡缺字少画,还要钱?俺们王婆家的孙儿,去年没学字,收粮时被小吏多算半斗,今年说啥也要来学!” 宋九把木简往地上一摔:“县府说印识字卡费了不少料,收点铜贝补成本咋了?要么缴钱,要么自己想办法!”王婆牵着背着布包的孙儿,眼圈泛红:“俺家就靠三亩田过活,哪有铜贝缴?这要是再不识数,明年收粮还得吃亏,孙儿以后咋管家?” 孟姬突然想起外婆教的“古法扫盲术”:“大家别等官府的塾了!咱们用自家的桑皮纸写简易字、用石子当算筹,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办学,比官府的塾还方便!”她带着农人们动手:壮丁削木简、妇人们裁桑皮纸,孟姬则教王婆“启蒙要诀”:“先教‘一、二、三’这些简单字,再教‘田、粮’,算术就用石子分堆,蒙童一学就会!” 宋九看着农人们在槐树下摆起“临时塾堂”,蒙童们围着孟姬认真识字,又看自己怀里没人要的残缺识字卡,脸涨得通红。他悄悄让人把完好的木简搬到槐树下:“之前是我不对,这些木简先给你们用,要是不够,我再去县府要。”孟姬笑着接过木简,教大家在简上刻“启蒙口诀”:“一字像横棍,二字像双筷,三字像三桩,认会不慌张。”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议教制新规,双保制启民智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份冬校报告。卫鞅指着秦地的核验记录:“嬴儋纵容蒙童逃学,虽非恶意,但也说明冬校监管不到位。去年因农人防不识数,被小吏多收税粮十石,这个漏洞必须堵上!” 淳于越摇着蒲扇,翻开孟姬的启蒙记事:“卫客卿,魏地的事更要注意——小吏借塾收铜贝,农人们自己兴塾扫盲,可见教化不仅要‘教’,更要‘普’。《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若官府能把启蒙落到乡邑、把资源给到农人,哪用得着他们自己摸索?” 赵承这时推门而入,把“秦地补学”与“魏地兴塾”的记录递过去:“臣有一议,可设‘冬校双保制’:其一,秦地设‘教规指导站’,每个乡派两名老塾师教教学法,塾师失职需补授双倍时长;其二,魏地设‘启蒙共享点’,农人选代表管教具,小吏私收铜贝者调离,缺教具时先教古法替代(如石子算术、桑皮纸写字)。” 卫鞅看着记录上“嬴儋补学”“宋吏送木简”的记载,点头道:“双保制可行,再加一条:冬校核验需有蒙童家长在场,若再出现纵容逃学、私收物资,小吏削去督学职权,贵族需公开致歉并补偿塾堂教具!” 淳于越起身作揖:“善!教化是为启民智,不是分贵贱。官府多办一所塾,蒙童多识一个字,农人就能少受一份欺,这才是变法的本意。” ## 四、启蒙实录藏暖意,智启蒙童待春来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上写道:“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冬,泾阳核冬校,嬴儋纵容蒙童逃学,督其补学并补木简,教启蒙之法;魏地曲沃,宋吏借塾收铜贝,孟姬率农兴塾扫盲,后吏送还教具,蒙童得以启蒙。”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陈丈送来的蒙童习字木简(写着歪扭的“农”“粮”二字);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桑皮纸识字卡(画着简笔田垄,旁注“田,种地的地方”),旁附纸条“蒙童已识三十个字,孙儿说开春要帮着记账”。 赵承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冬校——烛火还亮着,嬴家蒙童正跟着陈丈认算筹,其他蒙童围在旁小声跟读;曲沃的方向,隐约能想象到槐树下的临时塾堂,王婆的孙儿正拿着石子算算术,孟姬在旁耐心指导。 他提笔在实录末尾添了一行:“教化之要,在‘普启’不在‘特权’,在‘尽心’不在‘苛扰’。”这行字,后来被赵玥修复秦简时发现,旁边还黏着一张泛黄的桑皮纸识字卡——是当年孟姬教蒙童用的,历经千年,仍带着曲沃大寒的暖意,也带着那个时代最朴素的期许:蒙童启智,农人识理,乡邑能安稳等着来年的清明农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