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75章 秦地冬训核甲胄,魏陇备器护春耕

残雪在泾阳冬训场的角楼上融化,张伯握着木剑的手却越攥越紧——乡邑冬训今日收官,按《商君法·徭律》“冬训需核验甲胄、兵器,私调防卫物资者罚粟二十五石”,可场边的甲胄堆里,半数皮甲的铜片都被撬走,露出里面发黑的麻絮。 “这咋练?”张伯举着缺了铜护肩的皮甲,冻裂的指尖戳过破洞,“去年匈奴人就是从东边冲进来的,没甲胄,俺们拿啥挡?” 徭吏周甲蹲在甲胄册前,指节敲着木牍上的“三十具皮甲”:“是韩儋!今早见他私奴穿着镶铜片的皮甲,往私宅运粮去了!” 话音未落,青骊马踏过场边的草屑。赵承翻身下马时,正见韩儋的家奴扛着两具完整皮甲往马车上塞,甲胄上“泾阳乡训”的烙印还泛着冷光。 ## 一、主线:赵承验甲破私调,韩儋还器补防务 “韩儋!”赵承的《徭律》竹简拍在马车上,震得皮甲铜片叮当响,“私调冬训甲胄,按律当罚粟二十五石,即刻退还所有甲胄,再补十具皮甲的铜片!” 韩儋从车帘后探出头,锦袍上的玉饰晃得人眼晕:“我家私宅在乡邑边缘,留两具甲胄防贼,咋算私调?再说这甲胄铜片松了,我不过是让奴工加固!” “加固?”周甲扑过去扯下家奴的皮甲,铜片下的麻絮已被虫蛀,“这是去年新造的皮甲!按《考工记》,皮甲需‘三年一换麻絮,每年补铜片’,你这是把铜片撬下来做私器!” 张伯突然拽过韩儋的手腕,把他的手按在缺铜片的甲胄破洞上:“韩大夫,你摸这洞!去年俺儿就是穿着没铜片的甲胄,被匈奴人的箭射穿了胳膊!这甲胄是俺们的命,不是你家的玩物!”老人的声音发颤,冬训场的风裹着残雪,吹得甲胄堆里的麻絮乱飞。 赵承让人抬来“甲胄核验仪”——铁制的卡尺测铜片厚度,竹制的探针查麻絮朽坏度。实测韩儋私拿的甲胄,铜片厚度仅两毫米(标准需三毫米),麻絮朽坏超三成:“你这甲胄连防野狗都难,还说防贼?乡邑冬训是为了护所有人,不是护你一家私宅!” 韩儋的脸瞬间涨成猪肝色,却还嘴硬:“我家有二十亩私田,要是被抢,今年税粮咋缴?” “你私调甲胄,乡邑防卫弱了,所有人的田都可能被抢!”赵承让周甲拿来乡邑户籍册,“你看,张伯家五亩田、陈婆家三亩田,都在乡邑边缘,比你家更危险!” 韩儋盯着册上密密麻麻的田亩数,突然踹了家奴一脚:“把甲胄都卸下来!私仓里还有三十斤铜片,全拿来补甲!”他蹲下身,跟着周甲学补铜片:“原来铜片要钉三枚铆钉才牢,之前竟不知道偷工减料会害死人……” 赵承趁机在训场立起“甲胄核验牌”,画着铜片厚度、麻絮检查的步骤,又教农人认“防卫物资册”:“以后冬训收官,大家要一起查甲胄、兵器,少一件、坏一件,都要报官!” 夕阳西下时,补好的皮甲在训场上排开,铜片映着晚霞,像一片小小的铠甲海洋。张伯穿上新补的皮甲,挥着木剑,突然笑得像个孩子:“这样开春,俺们就不怕贼了!” ## 二、支线·孟姬:魏陇备器遇苛扣,铁榫补犁护春耕 同日午后,魏国曲沃的农器坊里,孟姬正帮王婆固定犁辕——犁辕的榫头断了,按李悝“尽地力之教”,官府该发新榫头,可小吏宋九却把一袋生锈的铁钉往地上扔:“今年县府只拨这些,要修犁就用,不然开春自己扛着木耒挖田!” “宋吏,《法经·农律》明载‘春耕前农器配件需足额发’!”孟姬捡起一枚铁钉,锈迹能刮下粉末,“这铁钉一敲就断,咋固定犁辕?去年俺家用这破钉,犁辕断在田里,三亩麦熟了都没法收!” 王婆抱着断犁辕哭出声:“俺家就这一把铁犁,要是修不好,开春只能让孙儿用手挖!宋吏,你行行好,给俺们发些好钉吧!” 宋九踢开脚边的犁辕:“县府要把好铁炼兵器,这些铁钉还是从废甲上拆的!你要么用,要么等着饿肚子!” 孟姬突然想起外婆教的“铁榫补犁法”——把断榫头削成斜面,用烧红的铁条穿过犁辕,再用铜丝缠牢,比榫卯加铁钉还结实。她立刻让阿大烧铁条,自己则把断犁辕架在火上烤:“大家别用铁钉!咱们用铁榫补犁,比新的还耐用!” 农人们立刻围过来:壮丁们按住犁辕,妇人们递来铜丝,孟姬拿着烧红的铁条,“滋啦”一声穿过犁辕,火星溅在她的粗布袖口上,烫出小窟窿也没停。 “装神弄鬼!”宋九刚要上前掀火盆,王婆的孙儿突然举着断铁钉冲过来:“俺用这钉敲犁辕,钉断了犁还没好!孟姬姐的铁榫就不会断!” 围观众人突然起哄,几个年轻农人把宋九的铁钉袋抢过来,倒在地上——里面竟混着不少好铁钉,只是被宋九藏在袋底。“你私藏好钉!”孟姬抓过一把好铁钉,“县府拨的肯定是好钉,你把坏的换给俺们,想赚差价!” 恰好里正带着农官赶来,见孟姬补的犁辕能扛起半袋粟米,再看宋九藏的好钉,当场按律笞了宋九三十:“春耕是农人的命!以后农器配件,农人代表要一起核验,少一件、坏一件,你这小吏就别当了!” 王婆摸着补好的犁辕,突然给孟姬磕了个头:“你救了俺们全家的春耕啊!”孟姬赶紧扶起她,把铁榫补犁的法子写在桑皮纸上:“这法子传给大家,以后犁辕断了,自己就能修!”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训器平衡”,新法定“春耕优先”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份奏报。卫鞅的手指划过秦地冬训甲胄私调的记录,眉头拧成疙瘩:“乡邑防卫是根本!去年因甲胄不足,边邑被匈奴抢了三户,这个教训还不够吗?” 淳于越摇着蒲扇,手里捧着《孟子·梁惠王上》:“卫客卿,魏地农器缺配件的事更急。《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春耕要是没好犁,今年关中就得减产,冬训练得再强,饿肚子的农人也守不住乡邑!” “那你说咋办?”卫鞅把奏报拍在案上,“甲胄要铸铜片,犁辕也要用铁,民力官料就这么多!” 赵承推门而入,手里拿着孟姬补犁的铁榫和秦地甲胄核验册:“卫客卿,淳于先生,臣有‘训器衔接法’:其一,冬训收官后,所有防卫物资登记造册,农器配件优先分配,甲胄铜片用废甲回收的,不占新铁;其二,乡邑按田亩分农器,缺配件的农户,官府派匠师教补修;其三,贵族私调防卫物资,罚粟加倍后,需补捐农器配件。” 卫鞅拿起铁榫看了看,又翻了翻甲胄册:“这法子好!既保了防卫,又不耽误春耕。再加一条:农器补修的匠师,优先从冬训役夫里选,懂防卫也懂农器,一举两得!” 淳于越起身作揖:“善!《管子·轻重甲》云‘粟者,王之本事也’,农器利则粟多,粟多则民安,民安则乡邑固。之前只重防卫,忘了农人才是乡邑的根啊。” 赵承把“训器衔接法”刻在竹简上,旁添一行小字:“冬训护乡邑,农器护春耕;乡邑固则民安,春耕顺则年丰。”烛火跳动,照得竹简上的字迹忽明忽暗,像映着千万张握着犁辕、举着甲胄的手。 ## 四、冬去春来实录暖,器利防固盼年丰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冬末,泾阳冬训核甲胄,韩儋私调补铜片;曲沃备器遇苛扣,孟姬铁榫补犁辕。秦魏之政,皆显‘训器兼顾’之要。”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农人送的迷你铁榫(三寸长,缠着铜丝),旁注“补犁辕用”;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桑皮纸,上面画着铁榫补犁的步骤,还写着“开春前要补完二十把犁”。 赵承摩挲着铁榫上的铜丝,仿佛看见冬训场上补好的甲胄在月光下闪光,听见农器坊里铁条穿过犁辕的“滋啦”声。窗外传来周甲的吆喝声,他正带着人给农器坊送新铁条;曲沃的农舍里,孟姬在教妇人们缠铜丝,王婆的孙儿举着小铁锤,帮着敲铁榫,笑得露出豁牙。 他提笔在实录末尾添上:“变法之难,不在定规,而在衔接;不在严罚,而在共情。甲胄护的是当下,农器护的是来年,两者皆重,方得民安。” 这行字,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特意用墨笔加粗——旁边还黏着一小块生锈的铁榫,是当年孟姬补犁剩下的,历经千年,仍带着曲沃冬末的寒气,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最朴素的初心:让每一座乡邑都能安稳过冬,让每一户农人都能顺利春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