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70章 秦地估产核穗粒,魏陇抽样护收成

寒露的霜气刚凝在泾阳的粟穗上,秋收估产核验点的木牍已在田埂旁垒起。按《商君法·田律》“秋收前‘需按穗粒估产,分丰、平、欠三级定缴粮额,丰产缴三成,平产缴两成,欠产缴一成’”,官府设“估产核验站”,摆着三样核心物:木牍估产册(记每户田亩、穗粒数、预估产量)、青铜穗粒计数器(秦制一合容200粒,测单穗粒数)、苗情评级板(丰产穗粒超百粒\/穗,平产八十至百粒,欠产不足八十粒)。 赵承的青骊马踏过结霜的田垄,马背上的牛皮袋里,是刚修订的《田律·估产篇》抄本,朱笔圈出“估产需抽样核验,每户抽十穗计数,虚报者罚粟十五石”。他勒马时,正见核验点前围着群农人,旧贵族公孙儋(公孙墒同族,爵“公士”)正把自家的穗样往估产册上按:“我家二十亩田,单穗粒数才七十,算欠产,缴一成粮就够了,你们凭啥说我虚报?” 负责核验的田啬夫周甲攥着青铜计数器,指节冻得发红:“公孙大夫,你刚递的穗样是挑的弱穗!我亲眼见你家田的穗粒满溢,刚抽的十穗,有八穗超百粒,明明是丰产,咋能算欠产?张伯家五亩田,遭过涝灾,单穗才六十粒,真欠产,却因你虚报,连减免申请都排不上!”蹲在旁的张伯捧着刚摘下的穗子,穗粒稀松,风一吹就掉两粒:“俺们就盼着估产定减免,你虚报欠产,俺们的真欠产反倒没人管,今年咋缴粮啊?” ## 一、主线:赵承抽样破虚报,公孙儋补缴学估产 赵承翻身下马,先取过公孙儋的估产册——木牍上“单穗七十粒,欠产”的字迹墨色新鲜,与田垄间实际的穗粒数明显不符;再用青铜计数器实测:从公孙家田垄随机抽十穗,逐粒计数,竟有六穗超百粒、四穗九十粒,平均单穗九十六粒,按“每亩千穗”算,亩产超百石,属丰产;而张伯家的田,随机抽十穗,单穗最高七十粒、最低五十粒,平均六十粒,亩产仅五十石,是实打实的欠产。 “公孙儋,你挑弱穗虚报欠产,按《商君法》当罚粟十五石,需按丰产缴三成粮,还得让出贫户减免配额!”赵承话音刚落,公孙儋突然扯下自家田的一穗粟,穗粒簌簌落在掌心:“我家私田去年遭蝗灾,今年只想少缴些粮留着备荒,哪算虚报?再说这穗粒数时多时少,凭啥说我是丰产?” 张伯突然上前,把自家的穗和公孙家的穗并在石台上:“公孙大夫你看!你这穗粒密得能攥出油,俺这穗粒稀得能看见穗轴!”说着用麻线串起两穗的粒,公孙家的穗串了百零三粒,张伯家的只串了五十八粒,对比悬殊。寒露的霜气沾在穗粒上,公孙家的粒泛着油亮的金黄,张伯家的粒却发灰干瘪。 赵承召来老农演示抽样估产:“估产要‘随机抽穗,不挑不拣’,十穗平均粒数超八十为平产,超百为丰产——你这刻意挑弱穗,就是想逃缴粮。”说着教众人用计数器核粒:“每穗粒数记在木牍上,算平均时多除少补,再按田亩算总产,就不会错。” 测算后发现,公孙家若按丰产缴粮,需多缴三十石,刚好能补张伯等三户贫户的减免差额(贫户欠产可缴一成,比原额少缴十五石\/户)。“我认补!”公孙儋突然蹲下身,帮张伯把散落的穗粒拢进陶盆,“私仓里还有二十石粟,先补缴十石罚粟,剩下的十石分给贫户抵减免粮!”他跟着老农学抽样:“原来估产要随机抽穗,之前竟不知道挑穗算虚报……” 赵承趁机在核验点立起“抽样估产示教牌”,画着抽穗方法和粒数分级,又让周甲每日清晨教农人算产:“以后估产前,先自己抽样计数,再去核验点报备,就不会有虚报争执了。”他在估产册批注:“泾阳寒露估产,公孙儋挑穗虚报欠产,既罚且教,补粮学抽样。变法当教民估产、知分级,而非仅惩虚报之失。”这行批注后被收录入《秦律农编》,佐证战国秋收估产制度的细节。 ## 二、支线·孟姬:魏陇估产遇虚高,数粒验质护收成 同日上午,魏国曲沃的粟田旁,孟姬正抱着抽样的穗子排队。按李悝“尽地力之教”,“秋收估产‘按单穗粒数定亩产,每穗超八十粒按亩产八十石算,缴粮两成’”,可负责估产的小吏宋九(前章私藏防鸟网被笞)却拿着算盘说:“今年县府定的‘丰产线’,每穗七十粒就算八十石亩产,你们这穗都超七十,全按两成缴粮!” “宋吏,《法经·农律》明载‘每穗超八十粒才算八十石亩产’!”孟姬举起手里的穗样,是随机抽的十穗,有六穗六十九粒、四穗六十八粒,“我这平均单穗六十八粒,按规矩算亩产七十石,缴一成半粮,你咋按两成算?再说你这算盘算错了,十穗粒数加起来才六百八十粒,你算成七百八十粒,多算了百粒!”宋九把算盘往桌上一摔:“县府说今年要多征粮补国库,我这算法没错,是你数错了!” 邻村王婆抱着刚数完的穗子,哭出声:“俺家三亩田,抽的十穗平均六十九粒,宋吏按八十石亩产算,要多缴九石粮!去年孟姬教俺们筛种,今年咋连估产都乱算?再这样,缴完粮冬天只能喝稀粥!”孟姬突然想起外婆教的“穗粒抽样法”——用麻线串穗粒,每串五十粒做标记,再数总串数,比算盘更准,还能验粒质(瘪粒超一成需减产)。 “大家别按他的算法算!”孟姬高声喊,“用麻线串粒计数,瘪粒挑出来不算,宋吏的算法不对,咱们找里正评理!”农人们立刻行动:壮丁摘下穗子递过来,妇人们用麻线串粒,每串满五十粒就打个结;孟姬则挑出瘪粒放在陶盘里,对王婆说:“你这十穗里有十二粒瘪粒,得减去两成,实际有效粒数才五百四十四粒,亩产算六十五石,缴一成半才对!” 宋九站在田埂边急得转圈,却不敢上前——他的算盘被调过,每加十粒就多算一粒,十穗下来刚好多算百粒。日头偏午,里正带着县府的农艺吏赶来,见农人们都在串粒计数,宋九的算盘扔在一旁,陶盘里的瘪粒堆了小半,不禁皱眉问:“为何不按宋吏的算法算?”孟姬递上串好的麻线和瘪粒:“宋吏虚提丰产线、算错粒数,若不是串粒验质,农人们得多缴三十石粮,明年春种的种都不够!” 农艺吏当场按律没收宋九的私调算盘,又教众人“串粒验质要诀”:“每串五十粒,瘪粒、虫蛀粒挑出,有效粒超八成才算合格,再按合格粒数算亩产。”王婆握着刚改过来的估产册,笑着说:“多亏孟姬懂串粒验质,不然今年的收成,缴完粮就剩不下啥了!”孟姬在木牍刻:“曲沃寒露估产,串粒验质,农乃安。吏若虚高算产,再好的收成也难留余粮。”这枚木牍后被收录入《魏农杂记》,成为战国估产落地的民间实证。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估产”,新法增“分级缴粮款”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卫鞅盯着赵承送来的秦魏估产报告,拍案道:“秦之贵族挑穗虚报,魏之小吏虚高算产!此皆估产不严之过,当重罚核验吏与违规者!”淳于越却摇着蒲扇,指着孟姬的木牍:“卫客卿,孟姬教农串粒验质,可见农能辨产,只是需恤。《孟子·滕文公上》云‘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估产若只严征不恤贫,贫户缴粮后无种无粮,明年秋播必荒,税粮何出?” “恤贫需粮,秦粮储备虽足,若人人都求减免,缴粮制度如何维系?”卫鞅反驳,“若公孙儋之流都虚报欠产,丰产区的粮收不上来,贫户的减免也无粮可补!” 赵承推门而入,呈上农人的“抽样估产手册”(画着串粒、计数图样):“卫客卿,秦地农人已学会随机抽穗;魏地验质之法,孟姬已教给六乡。臣以为可设‘估产分级缴粮制’:丰产区缴三成,平产区缴两成,欠产区缴一成,超产部分可留五成为‘备荒粮’;每乡设‘抽样核验员’(老农 小吏),共同计数,避免单方虚报。” 淳于越补充:“再设‘欠产复核制’,贫户申请减免需经三户邻人见证,农艺吏实地复查,避免假欠产。《管子·轻重乙》云‘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估产缴粮不是要刮尽农人,是要让丰者不多缴、贫者不少留,方得长久。” 卫鞅沉默片刻,指尖划过赵承批注的“分级恤贫”四字:“可。但抽样核验员需经考核,不合格者罢;贵族若二次虚报,爵降两级。”他提笔在新法草案添上:“秋收估产之要,一在抽样公平,二在分级缴粮,三在欠产复核。三者缺一则估产不安。” 淳于越起身作揖:“此法兼顾严征与恤贫,善。变法非仅定估产之规,乃要让农人种有盼头、缴得明白,方得农安国立。”赵承望着窗外结霜的粟穗,想起核验点的计数器与串粒麻线,忽然明白:好的估产制度,该像随机抽样般公平,像分级缴粮般合理,更要像欠产复核般贴心,让农户丰年产得多缴得值、欠产缴得少留得够。 ## 四、估产实录见新法,穗粒间藏变法心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写下:“秦昭襄王二十三年秋十月,泾阳秋收估产,公孙儋挑穗虚报欠产,既罚且教,补粮学抽样;曲沃宋九虚高算产,吏笞之,农以串粒验质自救。秦魏之估产,皆显分级恤贫之要。”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农人送的迷你青铜计数器,刻着“每合二百粒”五字;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串粒麻线(串着五十粒粟),旁附纸条“十穗定亩产,瘪粒不算数”。赵承摩挲着计数器的纹路,仿佛看见农人们围着示教牌学串粒,听见麻线穿过穗粒的细微声响。 窗外传来周甲的吆喝声,他正带着农人把估产册登记入档;曲沃的田垄上,孟姬在教孩童串粒计数,王婆则把复核后的估产册贴在自家粮仓上,册上“亩产六十五石,缴一成半”的字迹格外清晰。寒露的月光洒在粟穗上,泛着柔和的光,透着估产后的安稳。 赵承提笔添上:“变法之难,不在定估产规,而在抽样公平;不在严缴粮管,而在分级恤贫。随机抽穗,串粒验质,分级缴粮,方得估产惠民。” 这页实录后来被东汉史学家班固收录,旁注“战国估产,始重抽样分级”,而那枚迷你计数器与串粒麻线,现藏于咸阳博物馆,见证着变法从“强制征缴”到“公平恤贫”的深化——赵承特意在《商君法》估产篇旁添注“抽样需随机,缴粮分三级”,为赵氏后代整理古籍时留下了战国农政的鲜活注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