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52章 秦地秋徭核丁籍,魏陇代役抗苛征

渭水的秋汛刚过,河湾处的残荷还沾着泥浆,泾阳县秋徭核验点的木牍却已在晨光里排开半里长。赵承的青骊马踏过刚收割完的粟田,马蹄印里还嵌着未脱壳的谷粒——按《商君法·徭律》定的规矩,每年十月秋徭必征,专司修治沟渠,农户需“一户出丁一名,年十五至六十为壮丁,老弱罢癃(残障)者可缴粟代役”,官府在县寺外搭了三丈长的核验台,台上摆着三样关键物:木牍丁籍(记着每户丁口的年龄、体能、是否残障)、铜制量(秦制一斗容一千九百五十毫升,专核代役粟数量)、徭役考勤簿(竹简上用红墨标着出役起止时辰)。 马背上的牛皮袋里,是赵承刚从咸阳带回来的睡虎地秦简抄本,其中《徭律》篇用朱笔圈着两行字:“罢癃者,需经县医验伤注籍,缴粟二石五斗代役;代役粟需一户一牌,牌上记缴粟数,不得私吞。”他勒住马缰时,正听见核验台后传来争执声,粗哑的嗓音混着粟米袋摩擦的沙沙声,在秋晨的薄雾里格外清晰。 “俺家阿大去年春灌摔断了腿,到现在走路还得拄拐,按律该缴粟代役,凭啥让他去修渠?”张伯裹着件打了三圈补丁的粗麻短褐,怀里揣着半块干硬的粟米饼,另一只手死死攥着阿大的胳膊——阿大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襦衫,左腿裤管空荡荡的,往下一褪,膝盖处的疤痕像条扭曲的蚯蚓,泛着常年不见光的淡粉色,走路时左腿总比右腿慢半拍,明显没好利索。 负责核验的小吏叫周甲,是杜衍的家臣,他把手里的丁籍木牍往石台上一拍,木牍边缘的漆皮都震掉了两块:“丁籍上没注‘罢癃’!杜衍大夫说了,你家阿大是装病避役,今天必须去修渭水支渠,不然就按‘逃徭’治罪!” “俺没装病!”阿大急得脸通红,伸手想解裤腿再验伤,却被周甲一把推开,踉跄着差点摔倒在粟米袋上。张伯赶紧扶住儿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周吏,俺们缴代役粟还不行吗?家里就剩两石粟米了,缴了代役粟,冬天俺老婆子只能挖野菜过活,可阿大要是去出役,腿再摔了,俺们家就真没活路了!” 这时,一道慢悠悠的声音从树荫下传来:“张伯,不是我不近人情,今年秋徭要修的支渠,正好过我杜氏的私田,要是缺丁误了工期,明年春灌你家的田也没水浇啊。”说话的正是杜衍,他是杜恒的同族,爵为“公士”,穿着件浆洗得发硬的曲裾深衣,腰束着镶铜扣的大带,手里把玩着枚磨得发亮的铜贝,身后跟着两个扛着粟米袋的家奴,那粟米袋上印着“杜氏私仓”的黑墨戳记,却往核验台后的官府牛车上搬——那牛车的车辕上,分明刻着“泾阳县公仓代役粟”的字样。 赵承翻身下马,青骊马打了个响鼻,马蹄踢起的谷粒落在杜衍的鞋尖上。他没直接问责,先让随行的水工取来阿大的丁籍木牍,用指尖拂过上面的字迹:“阿大,二十三岁,壮丁”,旁边果然没注“罢癃”二字。“县医验伤的记录呢?”赵承问周甲,周甲眼神闪烁,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杜衍赶紧上前打圆场:“赵客卿,近日忙着催缴代役粟,县医还没来得及验阿大的伤,我这就让人去请县医……” “不必了。”赵承打断他,转而对阿大说:“你走两步我看看。”阿大咬着牙,松开张伯的手,左腿一瘸一拐地走了三步,每走一步,额头上就冒一层冷汗,最后实在撑不住,扶住了旁边的粟米袋。赵承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阿大膝盖处的疤痕,阿大疼得瑟缩了一下:“去年摔断时,骨头都露出来了,村里的巫医用草药敷了半年,还是没好利索。” 赵承站起身,把《徭律》抄本摊在石台上,朱笔圈着的“罢癃注籍”四个字在晨光里格外醒目:“杜衍,你既负责协助核验,为何不验阿大的伤?又为何让你家奴把私仓的粟米往官府牛车上搬?” 杜衍的脸色瞬间从微红变成惨白,他身后的家奴手一抖,粟米袋摔在地上,金黄的粟米粒撒了一地,混着泥土滚到张伯的脚边。张伯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粟米粒捡起来,放进怀里的布兜里:“这都是好粟啊,俺们缴代役粟,缴的就是这样的好粟,咋能撒在地上呢?” 这一幕让杜衍的脸更红了,他突然上前揪住家奴的衣领:“谁让你搬错的!这是我要捐给役夫的粟米,不是代役粟!”家奴吓得浑身发抖:“大夫,是您说……说把代役粟先搬回私仓,等秋徭结束再还回去的……” “够了!”赵承喝止了他们,命小吏取来“泾阳县秋徭丁籍总册”和“代役粟登记薄”,两相对比,总册上明记“全县应出丁三百,代役粟缴者五十户,共缴粟一百二十五石”,可登记薄上却只记“缴粟四十户,共缴粟八十石”,差额整整四十五石。“周甲,你去杜衍私仓查一查,看看那四十五石代役粟是不是在他仓里。” 周甲不敢耽搁,带着两名小吏直奔杜衍私仓,半个时辰后,他们扛着一袋粟米回来,袋上贴着块木牌,用墨笔写着“代役粟”三个字,木牌上的字迹,和丁籍上“补注壮丁”的字迹一模一样——那是杜衍的笔迹。 “你虚报十户‘壮丁’,实则都是像阿大这样的罢癃户,私吞代役粟四十五石,按《徭律》,该罚粟二百二十五石,爵降为‘上造’,私吞的粟米充公,分给需代役的贫户。”赵承的话刚说完,杜衍腿一软,差点跪在地上,他盯着地上的粟米粒,突然红了眼:“赵客卿,我不是故意要贪这些粟米!去年我堂弟杜恒私占荒田被罚,家族田产少了二十亩,今年秋徭修的支渠要是不及时,我家剩下的五十亩田明年春灌就没水,到时候家族就真完了……” “杜大夫,俺们知道你担心田产。”张伯突然开口,他把怀里捡的粟米粒倒进杜衍的粟米袋里,“可俺们这些贫户,缴了代役粟就没冬粮了。俺家阿大要是去出役,家里就剩俺老婆子,冬天连热粟粥都喝不上,咋熬到明年春收啊?” 杜衍愣住了,他看着张伯皴裂的手,看着阿大变形的膝盖,又看着地上撒落的粟米,突然蹲下身,用手把粟米粒一粒一粒捡起来:“是我糊涂,只想着自家田产,没顾上你们的难处。”他转身对家奴说:“去把私仓里的三袋粟米扛来,一袋补代役粟的差额,两袋分给阿大这样的罢癃户,每户补半石冬粮。” 家奴愣了愣,赶紧跑去扛粟米。杜衍站起身,帮阿大整理好裤腿,又从怀里掏出枚铜贝,塞进张伯手里:“张伯,这枚铜贝你拿着,给阿大买些草药敷腿,要是不够,再去我家找我。”张伯握着铜贝,手都在抖:“杜大夫,这……这使不得啊……” “使得。”杜衍笑了笑,笑容里带着愧疚,“是我没验阿大的伤,对不住你们。以后你们家有难处,只管跟我说,别再怕官府的人。” 赵承看着这一幕,拿起笔,在《徭律》抄本的空白处批注:“泾阳秋十月核秋徭,杜衍虚报丁籍、私吞代役粟,初为护家族田产,后见农户艰困而悔悟,补粟赔罪,分予贫户冬粮。徭役之要,不在强征,在均担;贵族之责,不在护私,在恤民。” 核验台后的役夫们见杜衍补了粟米,又听赵承说罢癃户可补注丁籍、免出役,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自家的情况。赵承让小吏取来空白木牍,教他们“丁籍补注法”:“家里有罢癃者,先找县医验伤,县医在丁籍上画‘残障标记’——断腿画折杖,瞎眼画缺目,聋耳画破耳,这样下次徭役就不用再争执了。代役粟要一户一牌,牌上写清楚缴粟数量,挂在粟米袋上,谁也不能私吞。” 役夫们听得认真,张伯还掏出块炭笔,在木牍上画了个简单的折杖,递给阿大:“阿大,这是你的标记,以后咱们就不用再怕被误征了。”阿大接过木牍,紧紧抱在怀里,眼泪掉在木牍上,晕开了炭笔的痕迹。 ##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陇代役遭苛费,郑五贪敛被揭穿 同日午后,魏国曲沃县的代役粟收缴点,太阳还挂在头顶,却已没了夏日的毒辣,风里带着粟田收割后的干爽气息。孟姬抱着个半人高的陶瓮,排在队伍的中间,陶瓮里装的是她刚从公仓领的贷种余粮——按李悝“尽地力之教”的规矩,秋徭代役需“每亩缴粟三升”,她家有五亩田,该缴粟一石五斗,这陶瓮里的粟米,刚够数。 队伍慢慢往前挪,孟姬能清楚地看见收缴点的情况:小吏郑五坐在一张矮桌后,手里拿着一卷收缴册,旁边放着个铜制量,每收一户的粟米,就用铜量测一测,再在册子上画个“√”。可轮到孟姬时,郑五却把她的陶瓮往旁边一推,连量都没量:“孟姬,今年代役粟要加征‘运费’,你这一石五斗,得再补半石,不然不准登记,你男人就得去出役修渠。” 孟姬的心猛地一沉,她攥着陶瓮的手紧了紧,指节都泛了白:“郑吏,《法经·徭律》上明载‘代役粟无额外征费’,去年冬修你收‘铁本费’,今年春灌你收‘闸板费’,现在又加‘运费’,你到底要贪多少才够?” 她的话像颗石子扔进水里,周围的农户都围了上来,邻村的王婆抱着个比孟姬还小的陶瓮,哭得直抽噎:“郑吏,俺家就两亩田,缴了一石五斗代役粟,家里就剩一石粟米了,你还要俺补半石,这是要逼死俺啊!俺男人去年出役修鸿沟,回来就染了风寒,到现在还没好利索,要是再去出役,俺们家就真没人了!” 郑五把收缴册往桌上一拍,站起身,指着远处的甘氏私田:“你们跟甘家比?甘家缴了三倍代役粟,甘大夫的三个儿子都不用出役!你们缴这点粟米还嫌多?要么补粟,要么让你男人出役,别在这耽误功夫,后面还有好多人等着呢!” “郑五,你别在这胡说!”一道洪亮的声音传来,里正手里拿着一卷竹简,快步走到收缴点,竹简上的绳子还没解开,“这是李悝大夫亲批的《曲沃秋徭代役细则》,上面写着‘代役粟按亩计征,每亩三升,贫户可减半,不得额外加征任何费用’,你敢私加‘运费’,是想抗法吗?” 郑五的脸色瞬间变了,可还是强撑着狡辩:“里正,今年修的渠要去百里外运石料,运费总得有人出吧?我这也是为了大家好,不然渠修不好,明年春灌你们的田也没水!” “胡说!”人群里突然挤出个穿短打的运夫,手里拿着一张麻布写的字条,“郑吏,你上个月让我帮你运粟米去安邑,说运一石给我一枚铜贝,还让我虚报‘渠料运费’,这字条上还有你的画押,你敢不认吗?” 运夫的话让郑五彻底慌了,他转身想跑,却被孟姬伸脚绊倒——孟姬脚上的草鞋还是去年补的,鞋尖都磨破了,露出里面的麻线,可她死死踩着郑五的衣角,不让他动弹:“郑吏,你贪了俺们的粟米,今天要是不还回来,就别想走!” 周围的农户也围了上来,有的抓住郑五的胳膊,有的去翻他桌上的收缴册,册子里夹着好几枚铜贝,还有一张纸,上面记着“孟姬,欠半石”“王婆,欠半石”的字样。这时,县吏带着两名差役赶来,看到这一幕,当即命差役把郑五捆起来:“按《法经》,私加苛费者笞三十,贪敛粟米需加倍退还,你贪了二十石粟米,就得退四十石!” 郑五瘫在地上,再也没了之前的嚣张。孟姬抱着陶瓮,看着县吏把多收的粟米退给农户,心里松了口气。她想起家里的冬粮还没装瓮,便教大家“代役粟分装法”:“把代役粟和冬粮分开装瓮,瓮口贴块小木牌,写‘代役’或‘冬藏’,这样就不会弄混了,也不怕有人再私吞。” 农户们都跟着学,王婆还在木牌上画了个简单的谷穗,笑着说:“这样俺老婆子就不会记错了。”孟姬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从怀里掏出记事木牍,用炭笔在上面刻:“曲沃秋十月,代役粟收缴,郑五私加运费,贪敛农户粟米,赖里正、运夫与众人之力揭穿。吏之贪,如渠之淤,需常疏之;农之艰,如苗之旱,需常恤之。” 刻完,她把木牍藏在陶瓮旁,瓮里的粟米还带着阳光的温度,风一吹,飘来阵阵粟香——那是明年春种的希望,也是一家人过冬的依靠。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议徭役轻重,儒法合谋定新规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燃得正旺,把两卷策论的字迹映得格外清晰。卫鞅穿着件黑色的曲裾深衣,腰束着玉带,手里拿着杜衍的虚报案牍,眉头皱得紧紧的:“赵承,你可知杜衍虚报丁籍、私吞代役粟之事?若不严惩,天下贵族都学样,秋徭必误,沟渠不修,明年春灌就会缺水,农户收成就会减少,这不是变法的本意!” 坐在对面的淳于越摇着一把蒲扇,扇面上写着“仁政”二字,他手里捧着一卷《孟子·梁惠王下》,慢悠悠地说:“卫客卿,我并非反对严惩,可你看看孟姬案——农户缴了代役粟就没冬粮,郑五还私加苛费,这难道是变法的本意?《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变法是为了让农户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榨干他们的最后一粒粟米。” “不严格收缴代役粟,不惩处虚报者,徭役缺丁,沟渠谁来修?”卫鞅把案牍往桌上一拍,“去年秦国因徭役缺丁,误了渭水支渠的工期,导致三百亩田春灌缺水,减产五十石,你忘了吗?” “我没忘。”淳于越放下蒲扇,翻开孟姬的记事木牍,“可你也该看看,孟姬家缴了代役粟,就剩两石冬粮;王婆家缴了代役粟,男人再出役就没人看家。若只知严惩,不知体恤,农户就会怕徭役、怕变法,到时候就算征了丁,他们也不会用心修渠,这不是更误事吗?” 两人正争执不下,赵承推门而入,手里还拿着刚整理好的“泾阳秋徭核验报告”。他把报告放在案上,先把杜衍的转变、孟姬的遭遇细细说了一遍,然后道:“卫客卿,淳于先生,我倒有个想法——可设‘双轨代役制’:贵族代役粟需‘三吏监督,一户一牌,缺一罚五’,避免私吞;贫户代役粟可‘先缴半石,春收后补半石’,不让他们缴了代役粟就没冬粮。另外,设‘徭役申诉牌’,农户遇苛费可持牌直接报县府,不用层层上报,这样也能减少郑五这样的贪吏。” 卫鞅盯着报告上“杜衍补粟”的记载,沉默了片刻:“双轨制可行,但需加一条——县医验伤时,需让农户代表同去,避免官吏包庇贵族;贵族主动补还代役粟、体恤贫户的,可减罚,像杜衍这样的,罚粟二百二十五石可减为一百五十石,爵降‘上造’不变,既惩了错,又留了改过的余地。” “善。”淳于越站起身,对着卫鞅作了个揖,“卫客卿此举,兼顾了律法的严与民生的暖,实属难得。《管子·轻重甲》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徭役不是要让农户变贫,是要让他们有能力出役、缴粟,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赵承也笑了,他把“双轨代役制”的条文写在竹简上,又在旁边添了句:“徭役之治,在‘均’不在‘苛’,在‘恤’不在‘罚’。”写完,他想起核验点的张伯和阿大,想起孟姬和王婆,突然觉得,变法不是刻在竹简上的冰冷律条,是让张伯这样的农户能保住冬粮,让杜衍这样的贵族能体恤贫弱,让每一户人家都能在秋徭后,安稳等着来年的收成。 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管子》,指尖点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字句上:“赵客卿,你要记住,变法的根基在民心,民心安,变法才能成。”赵承接过竹简,指尖划过泛黄的竹片,心里忽然亮堂起来——他要做的,不是做一个只会按律惩处的官吏,是要做一个能懂民心、护民心的变法者。 ## 四、秋徭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护农时 深夜的泾阳县寺,烛火还燃着,赵承坐在案前,手里握着笔,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着:“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秋十月,泾阳核秋徭,贵族杜衍虚报丁籍十户,私吞代役粟四十五石,初为护家族田产,后见张伯、阿大之艰,悔悟补粟,分予贫户冬粮;魏地曲沃,小吏郑五私加代役运费,贪敛粟米二十石,赖里正、运夫与农户之力揭穿,县吏笞之三十,倍退粟米。” 他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目光落在案上的《徭律》抄本上,抄本旁放着阿大的丁籍木牍,木牍上画着个简单的折杖,还有杜衍补粟时用的铜贝——铜贝上还沾着粟米的痕迹。赵承拿起铜贝,放在鼻尖闻了闻,仿佛还能闻到粟米的清香,那是渭水秋田的气息,是农户汗水的气息,也是变法初心的气息。 窗外传来役夫的号子声,他们要连夜去修渭水支渠了,张伯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杜衍补的粟米饼,还时不时回头喊两句,让大家慢着点走;阿大没去出役,正帮着邻居修补陶瓮,他的膝盖还没好利索,却笑得很开心。 赵承走到窗边,看着役夫们的身影消失在夜色里,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回到案前,在《变法实录》的最后,添了一行小字:“秋徭修渠,为春灌之田;变法定律,为农人之安。苛则民怨,恤则民安,此乃变法之要也。” 这行字,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特意用墨笔加粗——旁边还黏着半粒粟米,是当年杜衍补还的代役粟,历经千年,仍带着渭水秋田的气息,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的初心。 赵承吹灭烛火,走出县寺,秋夜的风里带着凉意,却也带着希望。他知道,明天还有很多事要做——要去核验代役粟的发放,要去看役夫们修渠的进度,要去教农户们如何保存冬粮。可他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他知道,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农户的安稳、为秦国的变法,添一块砖,加一片瓦。 这,就是他作为赵氏后人,作为秦国变法者的使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