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43章 粟仓核验解误会,儒法共治护冬藏

处暑的晨雾还裹着粟仓的清香,泾阳县公仓前却围了群低声议论的农人。按《商君法·仓律》“秋粮入仓需‘吏农共核,每石粟杂质不超一成、湿度低于三成’,用‘陶制测湿仪’‘竹筛’核验,违者‘赀一甲’”,可负责管仓的贵族公孙靖,却被张伯等农户质疑“私换公仓新粟”——农户们领的粟米里混着不少碎糠,而公孙靖私仓的粟堆却颗粒饱满。 “俺们缴的是新收的好粟,咋领回去的是陈粟?”张伯捧着一碗粟米,指尖捻起碎糠。公孙靖急得直摆手:“这是误会!今年秋雨多,公仓底层粟米吸潮结团,我让人筛捡时没筛干净,私仓的是我自家留的种子粟,可不是换的公仓粮!” 争执间,赵承骑着青骊马赶来,马背上的牛皮袋里装着两样关键物:一是《商君法·仓律》抄本,朱笔圈着“公仓粟需‘分层存储,新粟在上、陈粟在下’”;二是“粟质核验工具”——陶制测湿仪、竹筛、铜秤。他没直接定论,先让小吏取样核验:公仓上层新粟杂质仅半成、湿度两成(合格),下层陈粟因吸潮杂质超一成(需筛捡);农户领的粟米,正是没筛净的下层陈粟;而公孙靖私仓的种子粟,袋上印着“私田留种”的戳记,与公仓新粟品种不同。 “《仓律》载‘陈粟需筛净后发放,未筛净者需补换’,公孙大夫虽无私换之过,但筛捡疏漏也需整改;农户领的陈粟,可凭领粮券来换上层新粟。”赵承话音刚落,公孙靖立刻让家奴扛来两袋新粟:“是我管仓不细!这些新粟先给农户补换,后续我会亲自盯着筛捡!”张伯接过新粟,不好意思地挠头:“是俺们没问清,错怪了大夫!” ## 一、支线·孟姬:魏陇晒粟防霉变,官民携手解难题 同日午后,魏国曲沃县的晒粟场,孟姬正和农人们翻晒粟米。按李悝“尽地力之教”,“官府需派‘农艺吏’指导防霉变,提供‘干艾草’‘草木灰’护粮”,可农艺吏郑五却蹲在场边发愁:“县府拨的干艾草还没到,再潮两天粟米就要发霉了!” 阿大刚把粟米摊开,乌云就飘了过来:“这可咋整?去年就是没艾草,粟米霉了半袋!”孟姬忽然眼睛一亮:“咱们场边有不少野艾,不如先采来应急,等县府艾草到了再换?” 她这话一出口,农人们立刻行动:壮丁去采野艾,妇人们把野艾铺在粟堆下吸潮,孟姬则教大家“草木灰拌粟法”——按“一斗粟拌一升灰”的比例拌匀,防蛀又防潮。郑五看着忙碌的身影,也跑去公仓搬来自己储备的干艾草:“我这艾草先拿来用,县府的到了再还我就行!” 傍晚时分,粟米全晒得干爽,野艾和草木灰也挡住了潮气。孟姬给郑五递过碗粟米粥:“您看,咱们凑凑手,难题就解了。以后再有缺漏,咱们先一起想办法,别等别靠!”郑五喝着粥笑了:“是我太死板,以后我多跟你们学学农人的法子!” ## 二、支线·淳于越:咸阳议仓管,儒法互补定新规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卷策论。卫鞅的《仓管严法策》主张“派专员驻仓监督,疏漏者加倍罚粟”,淳于越却摇着《孟子·梁惠王下》:“‘民事不可缓也’,若只靠惩罚,官吏恐因怕错而缩手缩脚。不如设‘仓管共监制’——每个公仓选两名老农当‘仓监’,与官吏同管粮、同核验,疏漏者先整改再追责,整改好可免罚。” “老农不懂仓律,出了错谁担责?”卫鞅皱起眉头。赵承这时推门而入,将泾阳核仓、魏陇护粟的事细细说来:“公孙靖的疏漏是因忙中失察,孟姬众人护粟是因齐心。可定‘双监仓管制’:望族管仓需‘吏、仓监、农艺吏’三方在场,陈粟发放前需经仓监核验;农户发现粟质问题,可直接找仓监申诉,无需层层上报。” 卫鞅盯着《仓律》抄本上的批注沉默片刻,终于点头:“再加一条——官吏与仓监勾结欺农,双方均削职;官吏主动整改疏漏的,可减罚。”淳于越起身作揖:“此法既守了律法的严,又留了民生的暖,才算真的‘护冬藏’。” ## 三、仓管见民心,变法重协同 深夜的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上写下:“粟仓之争,不在粮少,在沟通少、协同少。官吏若能多问农意,望族若能多担责任,农户自会多些信任。”他想起公孙靖补换新粟的举动,又想起孟姬采野艾时的笑容,笔尖顿了顿,再加一句:“变法不是要‘管死’,是要‘管活’——让规矩守得住,让民心暖得了,才算真的治得好。” 窗外的月光洒在粟仓上,守仓人点起了油灯。赵承摩挲着陶制测湿仪——那刻度记着律法,也记着民心。粟仓要管严,更要管暖:让陈粟筛得净,让新粟分得匀,这样才能让每一户农人都藏得住粮,安得了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