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32章 秦渠壅水查淤阻,魏堤分润抗役钱

夏至的暴烈日光炙烤着秦地,泾阳公渠的水位正以每日半尺的速度回落 —— 稻苗孕穗期需 “三日一灌,水深及膝”,按《商君法?田律》增补条文,官府需按月疏浚干支渠,确保 “水行无阻,灌及百亩”,旧贵族杜垣却暗中在公渠上游垒起半人高的土堰,将水流逼入自家私田,还指使家奴在下游渠段抛撒柴草淤塞水道,对外宣称 “天旱水少,需先保宗室贡米田”。赵承骑的青骊马蹄上裹着防滑的麻片,踏过晒得发白的渠埂时,马背上两卷竹简随颠簸轻晃:一卷是新校勘的《睡虎地秦简?厩苑律》抄本,红笔圈出 “壅堤阻水者,一甲;决堤盗水者,二甲” 的律条;另一卷是 “水利核验图谱”,陶制水程碑(刻有四季水位线)、竹制淤沙量斗(容积一升,测含沙量)、木刻轮值灌田册(记各户灌溉时段)的图样旁,都注着 “依郑国渠施工法式改良” 的字样。他腰间除了查田符,还悬着青铜制的 “水契”,分 “干渠、支渠、斗渠” 三枚,是商鞅推行 “分级管水制” 的信物 —— 水利命脉系于疏导,而非垄断,杜垣想借 “淤阻” 逼农人献地求水,赵承此行,便是要让渠水重归 “循渠而流,不分贵贱” 的旧制。

一、主线:赵承勘渠破壅局,杜垣伏法正水规

公渠下游的斗渠口围满了赤着脚的农人,张伯正用木勺舀起渠中浑水,浑浊的水流里浮着细碎柴草,渠底积沙已厚达三寸。“再等三日,稻苗就要枯了!” 他的呼喊刚落,杜垣带着两名持戈家奴沿渠走来,此人穿着浆过的麻布长襦,腰间别着青铜水尺,开口便带着倨傲:“赵客卿来得正好!近日天旱,公渠水量锐减,我杜氏私田种的是供宗庙的‘赤谷稻’,需优先灌溉,民田且待雨来。”

赵承没接他递来的 “贡米田籍”,转而命小吏架设水程碑 —— 碑上昨日水位线尚在 “五尺”,今日已跌至 “三尺二寸”,而上游私田方向的水位却漫过了田埂。“既说水少,为何你家稻田积水盈尺?” 赵承说着,让水工撬开渠边一处新夯的土堰,堰后积水瞬间奔涌而下,冲得下游柴草淤塞处泛起浑浊浪花。小吏随即用淤沙量斗取样,下游渠水含沙量达 “四升 \/ 斗”,远超 “一升以下为畅流” 的标准,轮值灌田册上更是空白一片:“你壅堤阻水、抛柴淤渠,按律罚二甲并徙边一年,私田充公改种普通稻 —— 可服?”

杜垣脸色由青转白,突然踹翻身边家奴:“是这奴才私筑土堰!我杜氏三代管水,岂会不知水规?” 农人们立刻涌上前,里正捧着一卷《泾阳渠岁修册》跪地陈诉:“去年冬修时,杜垣便克扣了三十名农人的工食,今年春灌又强占支渠,这土堰的夯土还带着潮气,分明是昨日所筑!” 水工也呈上证据:“下游淤柴上有杜氏家奴的麻布纤维,绝非自然冲来!”

见无可抵赖,杜垣瘫坐在渠边的沙地上。赵承当即命人拆除土堰,组织农人分段清淤,水工则演示 “木楔调流法”—— 用不同厚度的木楔插入渠闸,精准控制各斗渠水量。他在水利核验图谱上批注:“泾阳夏至查渠,杜垣壅水淤渠以肥私田,赖水程碑与淤沙核验而破之。水利之要在‘疏’不在‘堵’,贵族若以权断水,纵有管水旧职亦难逃律法。” 清淤后的渠水重新畅流,农人们举着戽斗欢呼时,赵承已让小吏拟定 “干支渠轮值护渠制”,将护渠责任落实到每村每户。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堤争水抗役钱,郑五敛财遭重挫

同日午后,魏国曲沃县的漳水支渠旁,孟姬正和阿大扛着木耒清理渠堤杂草。按李悝 “尽地力之教”,漳水十二渠的岁修由县府统筹,农人只需出工无需出钱,可小吏郑五却带着两名差役拦在堤口,手里晃着一卷 “役钱册”:“今年渠堤加固要用新夯具,每户缴‘堤防修缮钱’三枚铜贝,不交者不准引水!”

孟姬直起身,额头汗珠滴落在渠水中:“《法经?杂律》明载‘官役不取私财’,漳水渠是西门豹当年率民所修,历来只出工不出钱,你凭何加征?” 阿大也举着木耒喊道:“俺们昨日才清完渠底淤沙,咋还要缴钱?”

郑五把役钱册拍在石碾上,指了指远处的夯具:“这些铁夯是新铸的,不要钱?要么缴贝,要么用你家五亩稻苗抵役!” 邻村张伯刚被索走两枚铜贝,气得直跺脚:“俺家十亩田要缴六枚,够买三升粟米,这是要抢农人的活命钱!”

孟姬忽然想起里正家藏有魏文侯亲颁的《漳水渠管理诏》,赶紧让阿大跑去取来。诏书上 “岁修役由县府供具,敢敛私财者笞五十” 的铭文墨迹未褪,里正高声念完,农人们顿时围了上来。有个青年摸出夯具上的旧铜钉:“这夯具是前年的旧物,哪来的新铸?” 差役见状悄悄往后退,郑五的脸涨成了猪肝色。

“按诏书,你该受笞刑并退还铜贝!” 孟姬说着,让农人们围住差役,里正则去报知县府。郑五见势不妙,慌忙掏出钱袋:“我退!我退!” 农人们清点铜贝时,孟姬已带着众人用木耒加固松动的渠堤,阿大还发明了 “草袋填沙护堤法”,把杂草捆成袋填入堤脚防冲蚀。

入夜,孟姬在农事记上刻下:“曲沃夏至护堤,郑五借修渠敛财,赖文侯诏破之。尽地力之教,若吏借水利剥民,纵有好渠亦难养苗。” 她把记事木牍藏在堤边的夯具旁,远处渠水潺潺流过,映着满天星斗 —— 那是农人们用汗水守护的希望。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论水辩长策,儒法合谋定渠规

咸阳的 “水利兴邦议” 正到激烈处,烛火下展开两卷针锋相对的策论:法家弟子卫鞅的《官统水利策》主张 “全由官役修渠,民只纳粮不参与”,淳于越的《里社共护渠议》则力推 “官修主干、民护支渠,修渠免半税”。赵承刚踏入议堂,便被两人同时拽住 —— 他带来的秦魏水利案牍,成了最关键的佐证。

“杜垣壅水案便是明证!民护渠只会滋生舞弊,唯有官统管才能杜绝私占!” 卫鞅拍着案几,列举着秦地近年七起贵族阻水事件。淳于越却摇着《管子?度地》抄本反驳:“卫客卿只见其弊不见其利!魏地孟姬等人自发护堤,既省官役又护渠堤,《周礼》‘遂人掌邦之野,兴沟洫’,本就主张官民分责。秦地若推行‘修渠免役’,农人何苦听任贵族垄断?”

“农人懂何为‘坡降’?何为‘淤沙临界’?乱修只会毁渠!” 卫鞅冷笑,甩出一卷《秦渠施工法式》。淳于越却翻开赵承带来的魏地案牍:“孟姬用草袋护堤,比官役的夯土法更省工,这便是民间智慧!官定法式为纲,民献巧思为目,方能纲举目张。”

赵承忽然起身,将泾阳的淤沙量斗与曲沃的护堤草袋摆上桌:“杜垣之弊在‘权断水’,郑五之恶在‘役剥民’。秦需严律禁私占,更需良策激民力 —— 可仿魏文侯诏,定‘官供具、民出工、优者免役’之制。” 这话让满堂寂静,卫鞅盯着草袋思忖片刻,终于点头:“此法可试,但需派水工指导民修。”

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考工记?匠人》,指尖点在 “沟洫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 的记载上:“水利非一日之功,需官民相守方能长久。” 赵承接过竹简,在《商君法?田律》旁补注:“渠水为脉,官修其干,民护其支,法禁其私,方得长久润田。”

四、渠水为证藏民声,变法初心润千田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将秦渠清淤、魏堤护水、咸阳议策的本末记入《变法实录》。他先抄录孟姬的农事记,旁注 “魏地水利之困,不在渠坏而在吏贪,治渠先治吏”;再记下杜垣伏法细节,写着 “秦地水弊在权断,律法需如渠水般无孔不入”;最后附上淳于越的分责护渠策,批注 “儒重民力,法重官规,合则水利兴,离则田苗枯”。

烛火摇曳中,他想起白日见闻:秦地农人们用木楔调流时的专注,孟姬捆草袋护堤时的笑容,淳于越辩论时眼中的光。这些画面被逐一刻入竹简,不是冰冷的律条,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民生图景。窗外,公渠水流声渐匀,农人们在渠边搭起的守夜棚里亮起了油灯,曲沃的漳水渠畔想必也有同样的灯火。

赵承将竹简卷好,青铜水契在胸口轻轻碰撞,发出清脆声响。这声响里,有律法的威严,有农人的坚韧,更有士子的赤诚。他知道,战国的烽烟中,渠水不仅灌溉着稻苗,更滋养着变法的初心 —— 不是为了宗室贡米,不是为了官吏敛财,而是让每一寸土地都能饮足甘霖,让每一户农人都能望见秋收的希望。这初心,终将随渠水流入青史,永不干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