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25章 秦校冬训辨奴籍,魏宅备种护良苗

大寒的朔风卷着雪沫子撞在泾阳校场的木栅栏上,发出 “呜呜” 的声响。校场中央的演武台上,十名裹着破麻絮的奴丁正哆哆嗦嗦地拉弓,弓弦拉到半满便再也绷不动,而演武台东侧的高台上,旧贵族甘庚正披着狐裘,手里把玩着青铜弓,目光扫过台下时满是倨傲。按《商君法?役律》,贵族私奴需按 “三丁抽一” 参与冬训,甘庚名下登记五十名私奴,却只派来这些老弱,其余四十人早被他藏进私田的暖窖里,伪装成 “筑屋雇工”—— 他笃定赵承查不出破绽,毕竟 “雇工” 不算役奴,可避冬训之责。

赵承骑的青骊马在雪地里踩出深深的蹄印,马背上两卷竹简用麻绳捆得结实:一卷是《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抄本,红笔勾出 “辨民籍、明役务” 的条目;另一卷是 “役奴核验册”,每一页都记着奴丁的姓名、年龄、技能,还贴着用炭笔描的 “技能标识”—— 会驾车的画车轮,会耕作的画耒耜,会射箭的画弓。他腰间除了查田符,还挂着枚青铜 “验奴牌”,正面刻 “役”,背面刻 “闲”,是商鞅新定的 “奴籍核验符”,凡参与冬训的奴丁,需凭此牌领每日两升粟米。

一、主线:赵承验籍破伪装,甘庚伏法正役规

“甘公士,你派来的这些奴丁,怕是连城门都守不住吧?” 赵承的声音透过风雪传到高台上,甘庚当即起身,踩着积雪走下高台:“赵客卿说笑了!近日私田要筑暖窖存粮,精壮奴丁都去忙活了,只剩这些老弱能来参训,还望客卿通融。” 说着便递来一本 “雇工名册”,册上写着四十名 “雇工” 的姓名,籍贯栏都填着 “楚地流民”。

赵承接过名册,指尖划过纸面时忽然停住:“楚地流民多善治水,怎会个个擅长筑屋?” 他当即命小吏去甘庚私田传 “雇工” 来校场,半个时辰后,四十名穿着短褐的汉子被带过来,为首一人手上还沾着墨汁 —— 赵承记得此人,上月查田时,他还自称是甘庚的 “账房奴”。“你既为账房,为何会筑屋?” 赵承追问,汉子支支吾吾说不出话,甘庚赶紧上前阻拦:“客卿怎可怀疑良民身份?”

“良民怎会有‘役奴烙印’?” 赵承说着,掀开为首汉子的袖口,小臂内侧果然有个淡褐色的 “甘” 字烙印 —— 这是贵族私奴的标识,楚地流民绝不会有。小吏随即核对 “役奴核验册”,四十人全在册上,技能栏多填着 “会射箭”“能投石”,与 “雇工” 身份全然不符。“你将役奴伪装成雇工,避冬训之责,按律罚粟八十石,私田二十亩充公,精壮奴丁需补训一月!” 赵承的话刚落,台下农人们顿时欢呼,甘庚瘫坐在雪地里,狐裘上沾满了雪沫子。

赵承当即让小吏重新编排冬训队列,将精壮奴丁分为 “射艺队”“阵法队”,老弱奴丁则负责校场扫雪、烧热水,还教他们 “雪地寻迹” 的技巧 —— 既不浪费人力,又能让每个人都参与冬训。他在 “役奴核验册” 上批注:“泾阳大寒校训,甘庚匿奴伪雇工,赖烙印与籍册破之。冬训非苦役,在因人授事,贵族若以私废公,纵有旧势亦难脱责。”

二、支线?孟姬护种抗苛索,郑五敛财遭挫败

同日午后,魏国曲沃县的孟姬家,院里晒着的粟种上盖着层薄麻,阿大正用木耙轻轻翻动种粒,防止冻坏。按魏地习俗,大寒需选 “良种”,孟姬特意留了半瓮 “紫芒粟”—— 这种粟米颗粒饱满,亩产比普通粟米多两斗,是她去年秋收时特意留的。可刚翻完种,小吏郑五就带着两名差役来了,此人穿着浆过的麻布长襦,手里举着一卷 “种粮费册”:“孟姬,按县府新规,选种需缴‘良种鉴定费’,每斗粟种缴铜贝一枚,不然你的‘紫芒粟’就不能种!”

“李大夫的‘尽地力之教’里,哪有‘鉴定费’一说?” 孟姬赶紧掏出抄本,翻到 “备种” 章节,上面分明写着 “农人选种,官府当助,不征分文”。郑五却一把夺过抄本,扔在地上:“此乃旧规!今年县府要请‘种师’鉴定良种,费用自然要农人出,要么缴贝,要么你的‘紫芒粟’就得换成普通种!”

阿大赶紧护在粟瓮前:“这是俺娘留的好种,不能换!” 孟姬也站起身,指着院里的粟种:“这些种粮是俺们一粒一粒挑的,不用‘种师’鉴定!” 说着便喊来邻居张伯,张伯手里也捧着半袋 “紫芒粟”:“俺家也留了这种,郑吏要是敢收鉴定费,俺们就去里正那评理!”

里正赶来时,郑五还在狡辩,里正却掏出 “魏地农俗册”,翻到 “大寒备种” 一页:“上面写得明白,农人自留良种,无需官府鉴定,你这是私加苛费!” 说着便让差役搜郑五的布袋,里面果然装着十几枚铜贝,都是从其他农人那收的 “鉴定费”。郑五见势不妙,赶紧把铜贝还给农人们,灰溜溜地走了。

孟姬赶紧把地上的抄本捡起来,用布擦干净,又和阿大一起把 “紫芒粟” 装进陶瓮,瓮口盖着层干草木灰防潮。夜里,她在 “农事记” 上刻:“曲沃大寒备种,郑五私收鉴定费,赖农俗册破之。良种是农人的命,吏若敢夺,纵有官势亦难服众。” 刻完,把记事木牍藏在粟瓮旁,陶瓮里的 “紫芒粟” 在油灯下泛着淡紫色的光。

三、支线?淳于越论役谏新政,卫鞅纳言调役务

咸阳的 “冬训议坛” 上,烛火映着两卷对立的策论:法家弟子卫鞅的《严役强兵策》主张 “凡奴皆需参训,不得例外”,淳于越的《分役护农论》则建议 “按奴丁技能分役,善耕者助农,善武者参训”。赵承刚踏入议堂,便被两人围住,他带来的秦魏役务案牍,成了辩论的关键。

“甘庚匿奴避训,正因役务不分轻重!” 卫鞅拍着案几,语气激动,“若凡奴皆训,何来匿奴之说?” 淳于越却摇着《孟子?滕文公上》抄本反驳:“善耕奴丁若强逼参训,农时谁来顾?孟姬备种缺人相助,若能派善耕奴丁帮农,既不误冬训,又不违农时,何乐而不为?”

赵承忽然起身,将甘庚私田的 “雇工名册” 与孟姬的 “农事记” 摆上桌:“秦地奴丁有善武、善耕之分,魏地农人备种需人相助,可仿‘按能分役’之制 —— 善武者参训,善耕者助农,冬训结束后,助农奴丁可免半亩役税。” 这话让卫鞅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点头:“此法可试,但需派小吏监督,防止贵族借机匿奴。”

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管子?轻重甲》,指尖点在 “以人为本,以能为用” 的条目上:“役务非为罚,在为民所用。” 赵承接过竹简,在《商君法?役律》旁补注:“冬训之要,在因能授役,官民相济,方得役务、农时两不相误。”

四、冬训备种藏民愿,变法初心暖寒冬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将秦地冬训、魏地备种、咸阳议策的本末记入《变法实录》。他先抄录孟姬的 “农事记”,旁注 “魏地备种之困,不在种劣而在吏苛,护种先护农”;再记下甘庚伏法的细节,写着 “秦地役务之弊在不分能,律法需如量体裁衣,因人而异”;最后附上淳于越的 “分役策”,批注 “儒重民需,法重官规,合则役务顺,离则民怨生”。

烛火摇曳中,赵承想起白日的场景:秦地校场上,善武奴丁练箭的呼喊声,善耕奴丁帮农扫雪的身影;魏地孟姬家,阿大护着粟瓮的模样,农人们一起反驳郑五的坚定。这些画面被逐一刻入竹简,不是冰冷的律条,而是带着烟火气的民生百态。窗外,雪还在下,校场的油灯亮了一夜,孟姬家的粟瓮旁,也摆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暖着即将播撒的希望。

赵承将竹简卷好,青铜验奴牌在胸口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响里,有律法的威严,有农人的坚韧,更有士子的赤诚。他知道,战国的寒冬里,变法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让善武者有处练艺,善耕者有处助农,农人的良种能保住,奴丁的技能能发挥 —— 这便是变法的初心,如寒夜里的油灯,暖着每一个人的生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