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15章 秦地夏耘核农器,魏农抗苛守田垄

夏至的烈日把秦地粟苗晒得发亮,泾阳县的夏耘已到关键时——农人需用改良耘田耙松垄除草,公仓却堆着两批工具:一批是按《考工记》改良的“双齿耘田耙”(齿距宽防伤根,柄尾刻苗情刻度),一批是老旧单齿耙,可旧贵族杜洪(杜挚侄,爵为“不更”)却把新耙锁在私库,只给农人发旧耙,还唆使家奴散布“新耙伤田”的流言。赵承骑着青骊马走在发烫的田埂上,马背上驮着两卷核心物事:一卷是《商君法·农律》夏耘篇抄本,竹片上“夏耘核验农器、截留者罚缴工具十倍”的朱字被暑气烘得醒目;另一卷是“夏耘核验册”,记着“新耙每亩耘三趟、苗情需达‘叶宽四寸、株高六尺’”的标准,每样都标着“依《泛胜之书·耘苗篇》改良”的注脚。他腰间的“查田符”旁,新添了木刻“苗情核验尺”(尺身刻“壮、中、弱”三档苗情),这是商鞅推行“农事精细化”的关键环节——夏耘决定秋熟成色,旧贵族却想借“旧耙低效”逃避耘田役(按律贵族需派私奴助农耘田),赵承此行,便是要让《农律》的“器不分新旧、役不逃责”,落在耘田的耙地声里。 ## 一、主线:赵承泾阳核耘器,杜洪截留遭重处 公仓的农器发放点稀稀拉拉站着几个农人,杜洪的家奴守在库门,只给递上“旧耙申领单”的农人发工具,新耙库的木门上还贴着“杜氏宗族专用”的封条。见赵承来,杜洪摇着羽扇迎上来:“赵客卿来得正好,这新耙齿稀,除不了草还伤苗根,俺们先试耘,没问题再给农人用!” 赵承没接他递来的“试耘册”,而是让小吏取出“苗情核验尺”——随机选了三株粟苗,用尺量得叶宽三寸、株高五尺,属“中苗”,又拿出“新耙试耘样田”的记录(用新耙耘过的苗,三日后果然长至叶宽四寸):“杜氏宗族共二十户,按令该领新耙二十具助农,你这库里约有百具新耙,截留的八十具,是要私用还是变卖?” 杜洪脸色骤变,却强辩:“这是官府给的‘宗族试耘权’,商君令没说不让贵族多领!”赵承当即让秦兵开箱查账——公仓新耙原存百二十具,农人才领了二十具,剩余八十具全被杜洪锁进私库,小吏还从杜洪家搜出“新耙私卖契”(卖给邻县贵族,每具换铜贝五枚)。“你敢私卖官发农器!”赵承展开《农律》,对着围观的农人高声念:“商君令‘截留农器一具,罚缴旧器十倍;私卖农器,爵降一级’。你截留八十具,该罚旧耙八百具,爵降为‘大夫’——你要抗律?” 农人们顿时围上来,有的举着旧耙喊“俺家旧耙三天耘不完一亩”,有的指着样田喊“俺要试新耙”。杜洪急得扯下封条:“俺缴罚耙!但耘田役俺们只派五名家奴!”里正却站出来:“按律你家该派二十名家奴助农,少一名罚粟二石——你要少派,就得补罚四十石粟!”杜洪见众怒难犯,只好让家奴打开新耙库,又凑齐二十名家奴。 赵承让小吏按“农人均新耙、贵族奴助耘”的标准安排,还教农人“新耙耘田法”(顺垄轻耙,齿距对苗间),在核验册上批注:“泾阳夏至核耘器,杜洪截留私卖新耙,农人争而得器——新法之农事,不在器新,在让农人得新器之利,贵族恃势谋私,纵有好器亦难助农。”查完农器,赵承又去耘田现场——农人用新耙轻快地松垄,杜家奴虽不情愿,也只得跟着耘田,他让小吏把“新耙耘田效率”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新耙每亩耘时减两刻,秋熟或可增一成。” ##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地耘田遇苛税,联合里正护田垄 同一时刻,魏国曲沃县的粟田旁,孟姬正用自家改的耘田耙松垄——她把单齿耙改成三齿,齿尖磨圆,耘得又快又不伤根。可刚耘完半亩,郑五就带着跟班来了,手里拿着“耘田税册”:“按县府规矩,用改良耙耘田,每亩缴‘改良税’铜贝一枚,不然就没收耙!” 孟姬赶紧递上耙:“这是俺用旧耙改的,没花官财,为啥要缴税?”郑五却踢了踢田垄:“改耙就是新器,就得缴税!要么缴贝,要么拆耙齿!”邻村的张伯刚借这耙耘田,急得直跺脚:“这耙一天耘三亩,拆了齿只能耘一亩,咋赶得及夏耘?” 孟姬忽然想起里正手里的“李悝尽地力之教”抄本,上面写着“农人改具助耘,官府当奖不当罚”,赶紧让儿子去请里正。里正赶来后,掏出抄本对着郑五念:“李大夫令‘夏耘重效率,农器改良者免役’,你这‘改良税’是私加的!”郑五还想狡辩,农人们已围上来,有的举着改好的农具喊“俺们都改了,要缴一起缴”,有的要去安邑告官。郑五怕丢差事,只好骂骂咧咧地走:“算你们狠!但秋熟要是减产,你们都得赔!” 当天,孟姬带着农人把改耙的法子教给邻村,还在田垄旁立了块“改耙示教牌”(画着三齿耙的形制、改法)。夜里,她在“农事记”上刻:“曲沃夏至耘田,郑五要收‘改良税’,里正持李悝令阻之。尽地力之教,若吏借耘田苛民,纵有好具,亦难促收。”刻完,把记藏在田垄旁的陶瓮里——这是她能守住的,最实在的“耘田凭据”。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议耘辩宽严,协同之策补律文 咸阳的“夏耘议坛”上,烛火映着两卷对立的竹简——淳于越的《民间改具助耘论》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的《官府统管策》。赵承坐在台下,手里攥着秦魏两地的核器、耘田记录,这是他特意带来的“实证依据”。 “秦要保秋熟,就得官府统管耘器!”卫鞅敲着策简,声音洪亮,“官府定的新耙最标准,农人懂啥改具?统管才能保效率,不然夏耘误了时辰,秋歉谁负责?”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孟子·滕文公上》抄本:“卫客卿只知‘标准’,不知‘灵活’。泾阳县农人用新耙效率增三成,孟姬改耙比官耙快两成,若官府统管,农人改具的心思就没了——《周礼》云‘以俗教民,则民易从’,夏耘得顺农意,不是强农从。” “那你要官府不管?”卫鞅冷笑,“农人改具出了错,谁担责?”淳于越指着赵承的记录:“不是不管,是‘官给标准、民许改良’。官府发新耙作基准,农人可按田情改具,改得好的官府推广;耘田役也可‘官奴助农 农人互助’,这样效率才高——夏耘是农人的事,得让农人有话语权。” 赵承忽然站起身,把秦魏的情况读出来:“秦地杜洪统管耘器却截留,农人反;孟姬自由改具,农人从——新法的夏耘,缺的不是‘统管力’,是‘农人意’,缺的不是‘好政策’,是‘容错度’。”这话让台下的秦吏们沉默——此前他们只盯着“统一”,却没算过“农人创造力”的重要。 卫鞅虽不服,却也承认“民改具可推广”。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管子·轻重甲》抄本:“里面说‘民有余力,则地利尽’,秦的农律,若能加‘农器改良者奖粟’一条,便不是只讲‘管控’,更讲‘激励’了。”赵承接过竹简,当即在《商君法·农律》旁加了段批注:“夏耘之要,在官供基础、民施巧思,二者协同,方得地利尽。” ## 四、耘田实录藏民声,变法初心入简牍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把秦地核耘器、魏地抗苛税、咸阳议耘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农事记里的“改耙之争”,旁注“魏地夏耘之弊,不在具不好,在吏苛扰——小吏私加税比具差更伤农,夏耘先正吏”;再记下杜洪的截留案例,注“秦地夏耘之利,在破截留、激民智,贵族恃势谋私,纵有好具亦难落地”;最后把淳于越的“民改激励”建议附在《农律》后,注“儒法之辩,非‘统管’与‘放任’之争,是‘变法’与‘养农’之衡——秦要保秋熟,需供新器、查截留,更需容民改具,三者缺一,夏耘难成”。 烛火快燃尽时,他想起白天在耘田现场看到的场景:农人用新耙耘田时的轻快,孟姬改耙后的笑,淳于越辩论时眼里的“农本光”。这些画面,都被他刻进竹简——不是冰冷的农事数据,而是带着农人生机的“战国夏耘图”。 窗外,秦地的夜风带着粟叶的清香,泾阳县的农人在田垄旁搭起看苗棚,曲沃县的三齿耙还立在田埂,议坛的烛火已灭。赵承把竹简卷好,放在胸口,能听见苗情核验尺的轻响——这是战国烽烟里,最鲜活的声音:有新法的进,有农人的韧,也有士子的仁。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记进青史,让后世知道,战国的变法里,不仅有“强邦”的雄心,更有“助农尽地利”的初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