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13章 秦地赈荒查截留,魏农互助渡春寒

开春的冻雪刚融尽,泾阳县的春荒赈济就摆上了日程——公仓前的陶瓮堆得半人高,却在发放时显出蹊跷:旧贵族令狐茂领走的“赈粮”比农户多三倍,袋底还藏着细粮,而排队的农人手里,只有掺着糠麸的粟米。赵承骑着青骊马走在泥泞的田埂上,马背上驮着两卷关键物事:一卷是《商君法·赈济律》春荒篇抄本,竹片上“赈粮按户均发、截留者罚缴十倍”的朱字被晨露浸得发深;另一卷是“春荒赈济册”,记着“户均赈粮二斗、老弱加半斗”的标准,每样都标着“依《睡虎地秦简·仓律》定制”的注脚。他腰间的“查田符”旁,新添了竹制“赈粮验标”,标身刻着“纯粟为上、掺糠为次”的刻度,这是商鞅推行“春荒兜底”的关键环节——开春是农人最缺粮的时节,旧贵族却想借“宗族优先”截留赈粮,赵承此行,便是要让《赈济律》的“粮不分贵庶、赈不虚发”,落在赈粮的分发声里。 ## 一、主线:赵承泾阳查赈粮,令狐茂截留遭重处 公仓的赈粮发放点围着三层人,农户们攥着“赈济凭证”(木牍刻着户数、口数),却被家奴拦在外侧,令狐茂的儿子令狐显正指挥人把公仓的纯粟粮往自家车上搬,袋上还贴着“令狐氏宗族用”的木牌。见赵承来,令狐显赶紧把车往旁藏:“赵客卿来得正好,俺们是帮宗族领赈粮,按旧例,贵族该多领些!” 赵承没接他递来的“宗族册”,而是让小吏取出“赈粮验标”——这是按秦律做的量器,插入粮袋能辨纯度,纯粟则标红,掺糠则标黑,又拿出“户均赈粮册”(登记全县农户口数,每户二斗):“令狐氏宗族共五十户、二百口,按标该领粟四十石,你这车上至少有百石,还全是纯粟——多领的六十石,是从哪来的?” 令狐显脸色发白,却强辩:“这是公仓给的‘宗族补贴’,商君令里没说不让贵族多领!”赵承当即让秦兵开箱检查公仓粮——原本该发的“户均掺糠粟”少了六十石,纯粟粮却少了百石,小吏查账后禀报道:“是令狐茂让仓吏改了账,把农户的纯粟份额截给了宗族!” “你敢改公仓账!”赵承展开《赈济律》,对着围观的农人高声念:“商君令‘截留赈粮一石,罚缴十倍,贵族截留降爵一级’。你截留六十石,该罚粟六百石,令狐氏爵降为‘大夫’——你要抗律?” 农人们顿时炸了锅,有的指着令狐显的车喊“俺们的纯粟被他拿了”,有的举着掺糠的粮袋喊“俺们的粮不够吃”。令狐茂从人群后挤出来,攥着腰间的玉饰:“赵承你别太绝!俺们令狐氏在泾阳根基深,你动俺,县里的贵族都不答应!”可没等他说完,里正带着族老赶来,手里捧着农户联名的“赈粮申诉册”:“令狐氏截留赈粮,农人们都饿肚子,你要是再拦着,俺们就去咸阳告御状!” 令狐茂见众叛亲离,只好让家奴把多领的粮卸下来。赵承让小吏按户均标准重发赈粮,给老弱农户补足纯粟,在赈济册上批注:“泾阳春荒赈济,令狐茂截留纯粟六十石,借宗族名谋私,农人申诉而正之——新法之赈济,不在仓粮足,在发放公,贵族恃势截留,纵有粮亦难安农。” 查完公仓,赵承又去看民间互助点——农人们按之前的“互助粮册”借粮,张伯把去年存的三石粮借出去两石,李婶还帮着登记,场面热闹。赵承让小吏把“民间互助补赈”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民互助可补官府之缺,当立为常制。”傍晚整理册卷时,他见令狐茂的家奴在互助点偷粮,被农人当场抓住——旧贵族的贪婪未消,这卷记录,更要记清“法惩截留”的必要。 ##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地互助遇刁难,巧借里正保粮册 同一时刻,魏国曲沃县的里巷互助点,孟姬正用陶勺给王二家分粮——按“互助粮册”,王二家借一石,开春还一石一斗(加一成息),里中的农人围着粮囤,等着登记借粮。可刚分完三户,郑五就带着跟班来了,手里拿着“县府赈粮册”:“按规矩,民间互助粮得先缴‘县府抽成’,每借一石缴五升,不然就是私借,粮要没收!” 孟姬赶紧递上春荒预备令:“令上只说‘鼓励民间互助’,没说要抽成,你这是私加的!”王二家的孩子抱着刚领到的粮袋,吓得直哭:“俺家就靠这粮活,抽了成更不够吃……” “令是李大夫定的,规矩是县府加的!”郑五一把夺过互助粮册,往泥里扔,“要么抽成,要么别借,少废话!”孟姬扑过去护住孩子,捡起粮册擦净泥:“俺们农人互借粮,是为了不饿肚子,你凭啥抽成?”里中的老农们也围过来,张伯举着空粮囤喊:“俺们的粮都是自己省的,凭啥给县府抽成!” 孟姬忽然想起里正手里有“魏地春荒互助章程”(李悝亲批,允许民间无抽成互助),赶紧让儿子去请里正。里正赶来后,掏出章程竹简:“郑吏,你这抽成不合章程,再闹,俺就去安邑告你!”郑五怕丢差事,只好骂骂咧咧地走:“算你们狠!但借粮得记在县府册上,开春先还县府的贷粮!”孟姬没应:“先还谁,俺们自己定!” 当天,孟姬把互助粮册抄了三份,一份留里中,一份送里正备案,一份贴在巷口,还在旁写了“互助无抽成”的字样。夜里,她在“农事记”上刻:“曲沃春荒,农人互助借粮,郑五要抽‘互助成’,里正持章程阻之。尽地力之教,若吏借章程苛民,纵有善法,亦难暖农。”刻完,把记藏在粮囤下的石板里——这是她能守住的,最实在的“互助凭据”。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议赈辩儒法,协同之策补律文 咸阳的“春荒议策坛”上,烛火映着两卷对立的竹简——淳于越的《官民协同赈济论》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的《官府主导策》。赵承坐在台下,手里攥着秦魏两地的赈济记录,这是他特意带来的“实证依据”。 “秦的赈济,就得官府主导!”卫鞅敲着策简,声音洪亮,“公仓粮由官府统一发放,才不会乱,民间互助只会让强户多占,弱户吃亏!”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孟子·梁惠王下》抄本:“卫客卿只知‘统一’,不知‘灵活’。泾阳县民间互助补了公仓二十石缺口,孟姬组织的互助比官府快三天——若只靠官府,偏远里巷的农人早饿肚子了!” “那你要官府放权?”卫鞅冷笑,“民人自私,没人管着,互助只会成私斗!”淳于越指着赵承的记录:“不是放权,是‘官府掌公粮、民间掌互助’。官府负责偏远里巷的赈粮,民间负责邻里互借,《周礼》云‘以保息六养万民’,其中‘慈幼’‘养老’皆需民间协同——秦的赈济律,该加‘官民协同’一条。” 赵承忽然站起身,把秦魏的情况读出来:“秦地令狐茂截留公仓粮,民间互助补了缺;魏地孟姬互助,比官府赈济快——新法的赈济,缺的不是‘官府主导’,是‘官民配合’,缺的不是‘严令’,是‘灵活’。”这话让台下的秦吏们沉默——此前他们只盯着“官府掌控”,却没算过“民间效率”的重要。 卫鞅虽不服,却也承认“民间互助可补缺口”。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管子·轻重乙》抄本:“里面说‘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秦的赈济律,若能加‘民间互助免税’,便能鼓励更多人参与,这才是‘藏富于民’。”赵承接过竹简,当即在《商君法·赈济律》旁加了段批注:“春荒赈济,官仓为主,民间互助为辅,二者协同,方得久安。” ## 四、赈济实录藏民声,变法初心入简牍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把秦地查截留、魏地互助、咸阳议策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农事记里的“抽成之争”,旁注“魏地赈济之弊,不在粮不足,在吏贪扰——小吏私加抽成比粮缺更伤农,赈济先正吏”;再记下令狐茂的截留案例,注“秦地赈济之利,在查截留、保公平,贵族失势则难谋私——变法之难,在防特权、护民生”;最后把淳于越的“官民协同”建议附在《赈济律》后,注“儒法之辩,非‘官府’与‘民间’之争,是‘刚’与‘柔’之衡——秦要渡春荒,需严律防截留,亦需宽策促互助,二者缺一,赈济难成”。 烛火快燃尽时,他想起白天在互助点看到的场景:农人借粮时的感激,孟姬护粮册的坚定,淳于越辩论时眼里的“民生光”。这些画面,都被他刻进竹简——不是冰冷的赈粮数据,而是带着农人生存温度的“战国春荒图”。 窗外,秦地的春风带着新绿,泾阳县的农人在田里补种粟苗,曲沃县的互助粮册还贴在巷口,议坛的烛火已灭。赵承把竹简卷好,放在胸口,能听见竹制赈粮验标的轻响——这是战国烽烟里,最实在的声音:有新法的严,有农人的韧,也有士子的仁。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记进青史,让后世知道,战国的变法里,不仅有“强邦”的雄心,更有“护民渡荒”的初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