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4章 秦吏核籍破隐匿,魏农抗旱争贷粮

入夏的咸阳刮着干热的风,赵承骑着青骊马穿行在美阳县的里巷间,马背上的竹简比上月厚了两卷——新增的是《商君法·户籍律》抄本与“美阳核籍预案”。他腰间的铜制“查田符”旁,多了块竹制“核籍印”,印面刻着“赵承核户,不实者纠”的篆字,这是商鞅特批的信物,用于核查秦国推行“编户齐民”后的户籍真实性。美阳县是旧贵族魏氏的聚居地,此前县丞上报的“户籍数”与“垦荒数”严重不符,赵承此行的目的,便是撕开旧贵族“隐户匿口”的伪装,把《商君法》的“编户”条款,真正落到里巷间。 ## 一、主线:赵承美阳核户籍,旧族匿口抗新法 美阳县寺的院落里,里正们抱着户籍木牍排成队,每块木牍用红绳串着,标注着“某里、户数、口数、爵级”。旧贵族魏咎(魏氏旁支,爵为“上造”)站在最前,手里把玩着玉玦,见赵承下马便皮笑肉不笑地迎上来:“赵客卿远道而来,美阳户籍早已核清,何必再劳烦?”赵承却没接他递来的酒爵,而是指着最前排的木牍:“魏上造,你家‘魏里’上报‘三十户、百五十口’,可我查得,你家府邸的奴仆,就有五十人,为何没登户籍?” 魏咎脸色微变,却仍强辩:“那些是‘私奴’,按旧例不算‘编户之民’,怎需登记?”赵承当即展开《商君法·户籍律》,指着竹片上的朱字:“商君令‘凡秦民,无论良奴,皆入户籍,匿口者,每匿一口,罚缴粟二石’——旧例?秦行新法,旧例已废。”说着便让人抬来“编户计数器”——这是秦国工匠按《考工记》打造的竹制工具,分为“户、口、爵”三格,每格有可滑动的竹珠,对应户籍数,“魏里的户籍,咱们当着里正们的面,重新核一遍。” 核籍从魏里开始。赵承让小吏逐户清点,自己则用“户籍核查尺”比对木牍——这尺子刻着“户均五口为常、三口为寡”的刻度,用于判断户籍是否合理。查到第三户时,发现木牍写“两口”,实际却住着祖孙四人,老妇支支吾吾:“魏上造说……说多登口要多缴税,让俺们少报……”赵承把竹珠滑到“四口”,在预案上记下“魏里第三户,匿口二,逼匿者魏咎”。 到魏咎府邸查奴仆时,冲突彻底爆发。魏咎的家臣拦在门口,手里举着青铜剑:“私奴是主家财产,客卿无权核查!”赵承却没退,让秦兵守住巷口,自己握着《商君法》竹简走进府:“商君令‘官吏查籍,贵族不得阻,阻者爵降一级’,魏上造要阻吗?”魏咎盯着他手里的竹简,最终咬牙让开——府里的奴仆共六十二人,全没登户籍,按律该罚缴粟一百二十四石。 赵承把计数器的最终数字记在“核籍录”上:“美阳县原报户籍三百户、千五百口,实核四百二十户、两千一百口,匿户百二十、匿口六百”,还让里正们在木牍上按手印作证。傍晚回县寺时,他在《商君法·户籍律》旁加了段批注:“编户之难,不在民不愿,在贵族不愿。贵族匿口,一则免缴户税,二则私役奴仆,新法行至县乡,先遇贵族之墙。”烛火下,竹简上的墨迹晕开,像极了美阳县里,新旧制度碰撞出的裂痕。 ##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地春旱盼贷粮,小吏苛剥断生路 同一时刻,魏国曲沃县的田垄上,孟姬正用木耒刨着干裂的土——入春至今没下过一场透雨,她贷种种下的粟苗,已有一半蔫了叶。县府贴出的“贷粮令”在风里飘着,上面写着“春旱贷粮,每户一石,秋熟还一石二斗”,这是李悝“尽地力之教”里的“救荒条”,孟姬攥着自家的“税缴凭证”(去年缴粮三石的木牍),带着儿子阿大往县府赶。 县府的贷粮处挤满了农人,陶瓮里的粟米却所剩无几,小吏郑五正用陶勺把粟米往自己的布包里装。孟姬挤到前排,递上税缴凭证:“郑吏,俺要贷一石粮,救俺家的粟苗。”郑五却瞥了眼凭证,把陶勺一放:“孟姬,你家是‘隶臣之后’,贷粮得按‘三斗还五斗’算,还得用你家的麻织机作抵押——不然,这粮你领不走。” “三斗还五斗?”孟姬攥紧了凭证,指节发白,“贷粮令上写的是‘一石还一石二斗’,你凭啥多要?”郑五却把贷粮令扯下来,揉成一团扔在地上:“令是李大夫写的,可粮是县府管的,俺说多少就是多少!”旁边的老农张伯想帮腔,却被郑五的跟班推开:“再吵,连你们的贷粮资格都取消!” 阿大拽着孟姬的衣角,小声说:“娘,俺不饿,别争了……”孟姬却蹲下来,把儿子护在身后,捡起地上的贷粮令,展开擦干净:“俺有税缴凭证,按令该贷一石,你要是不给,俺就去安邑告你!”郑五没想到这个农妇敢反抗,一时语塞,最终舀了半石粟米,里面还混着不少沙土:“就这些,要就拿,不要滚!” 孟姬抱着半石粮往家走,阿大在田垄上捡着掉落的粟粒。路过“尽地力之教”石碑时,她停下来摸了摸上面的“救荒条”,眼泪滴在干裂的土上:“李大夫说要让农人防饥馑,可到了县府,却成了小吏的肥肉……”回到家,她把沙土筛出去,只剩三斗净粮,用陶瓮装好——够母子俩吃十天,粟苗能不能活,还得看天。夜里,她在自家的“农事记”(竹片做的)上刻下“曲沃春旱,贷粮被苛,半石粮混沙,秋熟还五斗”,这是她能记下的,最真实的“尽地力之教”。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议法辩民生,儒法相争显初心 咸阳的“议法台”上,烛火通明,淳于越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非商鞅)的辩论已持续了两个时辰。案上摆着两卷竹简:淳于越的《稷下民生论》与卫鞅的《法行秦地策》,台下坐着秦国的客卿与县吏,赵承也在其中——他是来听“户籍与民生”的争论,为《商君法》实施记录找思路。 “编户齐民,本为‘均役均税’,”卫鞅敲着《法行秦地策》,“秦地之所以匿户多,是因为民怕役、怕税,若用重法惩戒,匿户自会消失!”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稷下民生论》:“卫客卿只知‘惩’,不知‘安’。吾在稷下时,孟子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美阳县贵族匿户,是因贵族有恒产却不想缴税;曲沃县农人少报口,是因农人无恒产怕缴税,二者根源不同,岂能只用重法?” “那淳于先生有何法?”卫鞅追问,语气里带着不屑。淳于越指着赵承带来的“核籍录”:“赵客卿核出美阳县匿口六百,其中四百是贵族私奴,两百是农人。对贵族,当按律罚缴,且派官吏驻里监督;对农人,当减其税,贷其粮,让他们敢登户籍——这才是‘儒法相济’,不是只**不讲礼。” 台下的县吏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儒士迂腐”,有的却点头称是。卫鞅却反驳:“秦强靠的是‘法不徇情’,若对农人减税,国库如何充盈?如何养兵?”淳于越却站起身,对着台下的农吏(负责农事的小吏)拱手:“农吏可知,农人匿口,是因缴税后只剩半石粮,不够过冬。若让农人能吃饱,谁愿匿口?国库的根,在农人的田里,不在农人的苛税里。” 这场辩论最终没分出胜负,却让赵承心里亮堂了——他在“核籍录”上补了句:“编户之要,在惩贵族之恶,安农人之生,只惩不安,法难久行。”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稷下民生论》:“赵客卿记新法实施,若记疾苦,也记民生,才算真记。”赵承接过竹简,指尖触到上面的“民为邦本”,忽然明白,父亲说的“古籍要记真”,不仅是记制度,更是记制度下的人。 ## 四、烛火录实续新法,战国风雨入简牍 深夜的美阳县寺,赵承把秦地核籍、魏地贷粮、咸阳议法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的“农事记”片段,在旁注“魏地尽地力之教,救荒条成小吏苛剥之由,非教之过,行教者之过”;再记下淳于越的辩论,注“儒法之争,非对错之争,是‘惩’与‘安’之争,新法当取二者之长”;最后把魏咎的匿口案例贴在《户籍律》旁,注“贵族之阻,是新法最大之坎,需以法破之,更以制度防之”。 烛火快燃尽时,他想起白天在魏里看到的场景:老农妇把匿口的孩子藏在柴房,眼里满是恐惧;想起孟姬抱着半石粮的背影,阿大捡粟粒的小手;想起淳于越辩论时,眼里的“民生初心”。这些画面,都被他刻进竹简——不是冰冷的制度记录,而是带着温度的“战国民生图”。 窗外,咸阳的风还在刮,美阳县的里巷静了,曲沃县的粟苗还在等雨,议法台的烛火已灭。赵承把竹简卷好,放在胸口,能听见竹简碰撞的轻响——这是战国烽烟里,最真实的声音:有新法推行的铿锵,有农人求生的微弱,也有士子坚守的初心。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都记进青史,照见山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