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229章 秋分藏种传农法,古卷注礼承春秋

秋分的晨雾刚给田垄笼上层薄纱,刚收完的粟种已晒得干爽——指尖捻起粟粒,能觉出壳内籽粒的沉实,咬开时还带着新粮的清甜。列国的农夫挎着藏种工具往“共藏田”赶,秦国的汉子扛着竹制“种粒分选筛”,筛身分“饱满粒”“次粒”“瘪粒”三格,每格底纹刻着粟种、麦种的专属纹路,错不了;楚国的农妇拎着陶制“双层藏种瓮”,瓮内层涂着细泥防渗,外层裹着苇叶保温,瓮口还带着可扣合的陶盖;鲁国的田夫推着木柄“种粮晾晒架”,架上铺着麻织晾种布,架脚带可调节木楔,能根据日头调整倾斜度,免得种粒晒不均。 老桑树下的“华夏”剑沾了层雾汽般的温润,剑鞘上的“促实纹”旁,新长出的“藏种纹”像颗裹着苇叶的粟种,纹路里还嵌着陶瓮的暗纹。公孙矩展开赵氏家族传下的《秋分藏种录》,泛黄的竹片上赵无恤亲笔批注:“秋分藏种,先辨‘粒沉饱满为上、轻飘瘪瘦为下’;藏时宜‘陶瓮隔湿、苇叶保温’,忌‘潮湿捂霉、干冷冻壳’;传种需记‘地域异法’,鲁地宜陶瓮、晋地宜竹囤、秦地宜土窖。”他用指尖轻叩竹简上“选、藏、传”三个朱字:“今年秋分霜来得早,得按古卷的‘分地藏种法’来,既要选准好种,更要传好农法,别让来年春播断了种根。” 王二愣子握着分选筛刚筛完一筐粟种,饱满粒全落在最上层:“公孙先生,这筛真称手!就是南头柳氏家的粟种被贵族家奴看上了,说要征去当军粮,柳婶急得直哭,这要是被征走,明年春播就没种了!”说话间孟春提着陶壶走来,壶里装着浸过苍术的清水——按她祖母传的古法,秋分用苍术水擦藏种瓮,能防虫害还防潮;刘婶已把藏种瓮摆成排,每瓮都垫了三层苇叶,“这样瓮底不沾湿土”;小石头攥着迷你晾晒架,正学着翻晒麦种,晒布上的种粒摊得匀匀的:“王大叔你看,俺晒的种没堆疙瘩!”小黄狗围着分选筛转,尾巴扫过筛格,惊得几颗次粒掉落,被小石头飞快捡进次粒筐,引得大伙都笑。 ## 一、藏种工具的巧制精调 摆弄工具时,列国农夫为“藏种妥帖度”争了起来。秦国的张大哥把分选筛往粟种上一倒:“按咱秦地规矩,筛三回就能分净!”楚国的刘婶却掏出古卷抄本,指着“藏种要诀”:“光分净没用!陶瓮得先晒三日去潮气,你这瓮刚从窖里取出来,内壁还潮着,种粒放进去准发霉!”鲁国的王大叔干脆把晾晒架的晾种布拆下来,改成双层:“按古卷说的‘上透风、下隔潮’,上层麻布晒种,下层粗布隔土,省得土气沾种壳。” 公孙矩没急着断对错,而是让人取来三筐种粒:一筐鲁地粟种、一筐晋地麦种、一筐秦地豆种。“赵无恤当年在鲁地藏种,用的是‘陶瓮苇叶法’。”他示范着把晒透的鲁地粟种装进陶瓮,每装三寸就铺层干苇叶:“这样种粒不结块,还能隔潮气。”又教秦国汉子用分选筛的“纹路辨种法”:“粟种纹粗、麦种纹细,你看这格底纹路,正好卡住对应种粒,次粒和瘪粒就漏下去了。” 秦国竹匠立刻给分选筛加了“种型标识”:筛格旁刻着粟、麦、豆的小图,筛柄还加了刻度,“筛种时按刻度倒种,不洒不溢”。楚国农妇把藏种瓮的内层泥涂得更匀,瓮盖边缘加了圈软泥封条:“盖紧后不透气,潮气进不来”。鲁国的王大叔在晾晒架旁加了“日影标”:按秋分日头轨迹刻上时辰线,“辰时晒东边、午时晒中间、申时晒西边,种粒晒得匀”。 ## 二、协作藏种的冲突与守护 藏种刚开头,柳氏就挎着半筐粟种匆匆跑来,筐沿还沾着泥印:“公孙先生,贵族家奴说要征俺的种粮当军粮,俺说这是留着春播的,他们就要强抢!”话音刚落,就见三个穿粗麻短打的家奴扛着布袋走来,为首的还攥着块刻着贵族纹章的木牌:“奉大夫之命,征调上等粟种充军粮,敢抗命就拿你去见官!” 王二愣子当即把分选筛横在柳氏身前:“军粮也不能抢农人种!没了种,明年春播收不上粮,你们大夫吃啥?”公孙矩没急着冲突,而是展开《秋分藏种录》,指着赵无恤的批注:“古卷记着‘鲁宣公时,初税亩定例——农人种粮,三成缴租,七成自用,种粒免征’,你们大夫征种,是违了旧例。”又让人去唤里正,里正赶来后,见古卷批注与旧例相合,只好让家奴退去:“大夫那边俺去说,种粒是农人本,不能征!” 一场风波平息后,藏种的节奏更快了。列国农夫自发分成“选种组”“藏种组”“传法组”:秦国汉子全去分选种粒,把饱满粒挑出来单独藏;楚国农妇负责装瓮,每瓮都按“种粒三寸、苇叶一层”的规矩来;鲁国田夫则跟着柳氏学鲁地的“陶瓮藏种法”,柳氏还特意演示如何“瓮口朝东晒晨阳,午后转西避斜雨”,免得瓮内受潮。 公孙矩跟着传法组忙活,见张大哥装瓮时没铺苇叶,赶紧递过一把:“按古卷说的,苇叶能吸潮气,没这层,种粒开春会发芽。”另一边,孟春发现秦地的豆种适合土窖藏,便和几个农妇帮着挖窖:“窖深三尺,底铺干麦秆,豆种装竹囤里放进去,比陶瓮还保温!”小石头也没闲着,他守在晾晒架旁,帮着按日影标调整架脚:“辰时到了,该把架往东边转啦!” ## 三、古卷注礼的细节补全 藏种间隙,赵无恤带着抄录古卷的竹简赶来,身后还跟着两个记录的仆从。“昨儿个查《周礼》,发现‘秋分藏种’的礼仪没记全。”他蹲在田垄边,看着柳氏装瓮,让仆从记下:“鲁地藏种,先祭稷神,用猪首一具、粟酒三盏,祭后才装瓮;晋地藏种,需邀邻里共选种,选完分食粟糕,寓意‘种粒共享、收成共得’。” 公孙矩接过竹简,指着其中一段:“赵公,秦地藏种用土窖,得记‘窖口需封青石板,防鼠盗’,还有‘取种时需按“先陈后新”的规矩,先用完去年的陈种,再用今年的新种’。”柳氏也凑过来,补充道:“俺们鲁地还有‘种粒留种’的讲究——得留最饱满的一捧,挂在灶房梁上,说是‘灶神护种,来年丰收’。”赵无恤当即让仆从补在竹简空白处,还在旁批注:“民谚即农法,不可轻弃。” 为了让藏种农法传得更实,众人还做了“藏种示教架”:用竹片搭出陶瓮、竹囤、土窖的模型,标注出“铺苇叶”“垫麦秆”“封石板”的细节,连柳氏说的“灶房挂种”都用小木牌做了演示。小石头看得入迷,还学着用泥巴捏了个小陶瓮,柳氏笑着帮他在瓮上刻了粟种纹:“等你长大了,就能用真瓮藏种啦!” ## 四、秋分传种的农礼小聚 藏种完事后,杂院摆起“传种宴”,桌上的吃食全和“种”有关:粟米粥、麦种糕、豆馅饼,连酒都是用新收的粟米酿的。柳氏端着粟米粥,给每人碗里都舀了一勺:“今年多亏古卷和大伙,种粒没被征走,这粥得让大伙尝尝新粮的味!”王二愣子举着酒碗:“明年春播,咱还按今年的法子选种、藏种,保准收成比今年好!” 公孙矩把《秋分藏种录》传给众人传阅,竹简上还夹着刚画的“藏种三法图”:陶瓮藏、竹囤藏、土窖藏,旁边注着“鲁用陶、晋用竹、秦用土”。“赵无恤说‘藏种即藏农,传种即传礼’,咱这藏种,藏的是来年的收成,传的是老祖宗的农法。”他给每人发了一小捧饱满粟种:“拿着这个,明年播种时就想起今天的传种礼,别断了这农根。” 小石头最兴奋,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做的迷你分选筛——筛格是用软竹编的,不会硌手,“等你再长高点,就能帮着选种了”。小黄狗叼来块麦种糕,蹲在他脚边摇尾巴,像是也在庆祝藏种顺利。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照在剑鞘新长的“传种纹”上,泛着温润的光。 ## 五、岁月沉淀的农法盼 秋分后十日,藏好的种粒都安稳待在陶瓮、竹囤里——陶瓮里的粟种透着沉实,竹囤里的麦种带着干爽,土窖里的豆种裹着暖意。列国农夫每天都来查藏种:秦国汉子查土窖封石,楚国农妇查陶瓮封条,鲁国田夫查竹囤防潮,连小石头都学会了看种粒的好坏:“沉的、圆的就是好种,轻的、扁的就是次种!” 柳氏把藏种的法子刻在自家院墙上,还画了陶瓮和粟种的图:“让村里的人都看着,明年藏种就不会错了。”公孙矩擦拭着“华夏”剑,剑鞘上的纹路又多了几重:从立秋促实到秋分藏种,农耕的智慧就像这藏好的种粒,得用心选、细心藏,才能在来年春天发出新芽。 风吹过杂院,传来“沙沙”的声响,像是陶瓮里种粒呼吸的声音。有人说这是古卷在低语,有人说这是土地在回应。只有公孙矩知道,这是千万双手选种、藏种、传法的心意,在守护着来年的春播,也在传承着生生不息的农耕礼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