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215章 立春返青细管护,古卷传智促苗兴

立春的暖阳刚把田垄上的残霜融成细珠,冬播的麦苗已透着新绿 —— 枯褐色的叶尖下冒出嫩黄芽,像给土地缀了层碎翡翠。列国的农夫踩着化冻的软土往 “共护田” 赶,秦国的汉子扛着竹制返青苗情尺,尺身刻着 “返青三寸为旺、两寸为弱” 的绿痕,尺尾绑着测茎粗的竹环;楚国的农妇挎着麻编返青肥布袋,袋里装着腐熟的豆饼混草木灰,袋口缝着 “匀撒” 的小布标;鲁国的田夫推着木柄扶苗校正架,架上装着可调节的竹夹,还带个小水平仪 —— 扶苗时能对齐垄线。

老桑树下的 “华夏” 剑已没了霜痕,剑鞘上的 “大寒护苗纹” 旁,新长出的 “返青管纹” 像株冒芽的麦苗,把旧纹路衬得嫩生生的。公孙矩从怀里掏出卷浅褐色竹简,是赵氏家族古籍中赵无恤批注的《返青管护要略》,上面用墨写着 “立春返青,宜测苗、施薄肥、扶歪苗,苗旺乃盼夏收”,他用指腹擦去竹简上的浮尘笑:“赵无恤当年在晋地管返青苗,就靠‘尺量芽、手扶苗’,咱今年加了校正架和定量肥袋,比他那时护得更细,苗长得更匀。”

王二愣子蹲在麦垄旁,把苗情尺往苗旁一靠,绿痕正好对齐三寸:“公孙先生,这苗返青旺得很!就是东头几棵歪了,得扶直!” 说话间,孟春拎着陶壶走来,壶里装着浸过柳芽的温水 —— 按她祖母孟姬传的法子,立春浇柳芽水,能促苗返青还防蚜虫;刘婶已把肥布袋摆成排,每袋都敞着口,像等着给麦苗 “喂春肥”;小石头攥着迷你校正架,正学着给小歪苗扶直,竹夹轻轻夹着茎秆还喊:“王大叔你看,这苗不歪啦!” 小黄狗围着苗情尺转,尾巴扫过苗尖,惊得嫩芽轻轻晃,引得大伙都笑。

一、返青工具的巧校准

整理返青工具的场面比立春的暖阳还热乎,列国的器具往田埂上一摆,返青苗情尺、返青肥布袋、扶苗校正架排成排,修尺痕的 “沙沙” 声、缝布袋标的 “嗡嗡” 声、调校正架的 “咯吱” 声缠成团,转眼间,件件工具就收拾得称手,像等着给返青苗 “撑劲” 的好帮手。

“这苗情尺得按作物调刻度,” 秦国的老竹匠正给尺补绿痕,手指捏着麦苗比对,“麦苗返青快,刻度刻密些(每寸一道);豆苗返青慢,刻度刻疏些(每两寸一道);油菜苗矮,尺身做短些(四寸长),免得浪费。” 王二愣子学着量了棵豆苗,绿痕正好对齐两寸:“这尺准得很,一量就知苗旺不旺!”

楚国的刘婶正给肥布袋补 “匀撒” 布标,把松了的布重新缝牢:“袋底得缝三道漏肥线,每道线间距一寸,肥粉能撒得匀;袋口得留两指宽,别扎太紧,像给麦苗‘递食袋’,吃多少漏多少,不烧根。” 她往袋里装了把肥,轻轻一抖,肥粉 “簌簌” 落在苗根旁,没沾着一片叶:“这袋撒得匀,苗吃得舒服!”

鲁国的王大叔正给校正架调竹夹松紧,用手指试了试:“夹得太紧要伤茎,太松扶不直,这样正好,像给苗秆‘搭扶手’,稳当还不疼。” 他把校正架夹在歪苗上,水平仪的气泡正好居中:“这架准得很,扶完的苗都顺着垄线长!”

公孙矩帮着校柳芽水浓度,用手试了试水温:“温水得三十度,太烫会伤苗,太凉没效果;柳芽和水得按一比五泡,太浓会苦,太淡没劲儿。” 小石头学着试水温,还凑到鼻子前闻:“有点像青草味!” 刘婶赶紧递过块薄荷糖:“含着点,就不觉得冲了!”

“昨儿个调校正架时还吵了两句,” 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篮里装着热乎的春饼,“秦国的小伙想把尺做长点,说量得高;楚国的媳妇想做短点,讲好拿。最后各让一步,麦垄用长尺,豆垄用短尺,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

绣娘抱着布包袱走来,里面是新做的返青护具:“手套缝了薄棉,鞋套编了草绳,化冻土滑不摔脚。” 她给每人递了套,王二愣子接过手套就戴上,攥着苗情尺笑:“这棉软和,握久了不硌手!”

二、协作返青管护的热乎劲

返青管护的时候,列国的农夫自发分了三伙。秦国的汉子在前头 “测苗”,王二愣子用量情尺量苗高,张大哥把弱苗(两寸以下)做上蓝记号;楚国的农妇跟在后头 “撒肥”,刘婶往苗根撒肥,孟春给弱苗多撒半勺,每撒一垄就标个 “已肥”;鲁国的田夫在最后 “扶苗”,王大叔用校正架扶歪苗,阿柴跟着查水平仪,扶完的苗都摆得整整齐齐。

“今儿这管护,比给娃添新衣还细心!” 王二愣子量苗的手没停,嗓门盖过风声,“秦国的尺测得准,楚国的肥撒得匀,鲁国的架扶得直,三样齐活,苗准能长得旺!”

公孙矩握着赵氏古籍竹简,沿着田垄慢慢走 —— 见张大哥做的记号太浅,就帮着描深;见孟春撒肥沾了苗叶,就用布轻轻擦掉;见王大叔扶苗时夹太紧,就提醒松点。他还在竹简空白处补记:“今岁立春,测苗用竹尺三寸标,撒肥弱苗多半勺,扶苗凭水平仪,苗无弱、无肥烧、无歪长”,笔尖沾着点露水,倒像把管护的细意写进了字里。

小石头跟在孟春身后学撒肥,他用小手抓着肥粉,轻轻往苗根撒,虽然慢,却没撒到叶上:“孟春姐,弱苗真的要多撒点吗?” 孟春笑着教他:“弱苗像饿肚子的娃,得多喂点才长劲,但不能太多,不然会撑着!”

才干了不到两个时辰,东头的半亩麦垄已测完苗,撒好的肥透着潮气,扶直的苗顺着垄线长;豆垄的弱苗也补了肥,叶片慢慢舒展;油菜垄的小歪苗也扶完,没一棵倒着长。路过的邻村老农都停下看新鲜:“你们这返青管护的法子真妙!还测苗还扶苗,比单家单户瞎管强多啦,苗准旺!”

“你看这搭配多妙,” 隔壁的老太太坐在田埂上择荠菜,银白的头发沾了点阳光,“测苗的是秦国的老汉子,撒肥的是楚国的大姑娘,扶苗的是鲁国的半大孩,连小石头都能帮忙,像一家子护自家的苗,热热闹闹的。”

管护到 “共护田” 的老麦垄时,田里更热闹了。秦国的农夫数着达标的苗数,楚国的农妇记着撒肥的垄数,鲁国的田夫算着扶苗的棵数。指尖碰过的麦苗,都透着股子返青的劲,连飞过的布谷鸟都落下来,在苗间啄着草籽,好像也在盼苗长旺。

“这混着返青管护,管的不光是苗,更是咱心里的踏实,” 李掌柜蹲在田埂上吃春饼,粗瓷碗沿沾着饼渣,“从大寒防冻到立春返青,大伙一起忙,像去年咱做的校正架,秦国的竹匠做架、楚国的篾匠编夹、鲁国的铁匠修水平仪,工具好,管护才尽心。”

歇晌时,小石头拉着公孙矩去看自己扶的苗,每棵都顺着垄线,水平仪的气泡还在居中:“师父你看,这苗能长得比俺还高不?” 公孙矩笑着翻开竹简,指着赵无恤的批注:“你看,赵无恤当年管的返青苗,后来长得比你还高半头,你扶得这么细,肯定也行!”

三、苗情不均与肥袋漏肥的互助忙

管护到一半,张大哥突然喊:“西头的麦垄苗情不均!” 众人跑过去看,有的苗长到三寸(旺苗),有的才一寸半(弱苗),差得太多,“再不管弱苗会被旺苗挡光,长不起来!”

公孙矩赶紧凑过去,翻着竹简找对策 —— 赵无恤在《返青管护要略》里写过 “苗情不均,宜分苗、补肥、调间距,忌混管”,他立刻分了工:“秦国的汉子把旺苗旁的弱苗移栽到空垄,别挤着;楚国的农妇给移栽的弱苗浇柳芽水,补点劲;鲁国的田夫给移栽苗搭小支架,防倒,三样都得快!”

众人一听,赶紧分头行动。王二愣子用小铲小心挖弱苗,连土带根没伤一点;孟春给移栽苗浇柳芽水,水顺着根渗进去;王大叔给每棵移栽苗搭小支架,竹夹轻轻夹着,稳当还不挡光。

刚移栽完,刘婶又发现有个肥布袋漏肥太快 —— 袋底的线断了,肥粉一下漏太多,好几棵苗根都沾了厚肥,“这要是不处理,肥会烧根,苗会枯!”“俺家有旧的细纱布,能补在袋底!” 西头的张婶抱来纱布,帮着缝在漏肥的袋底;“俺去烧点绿豆汤,大伙移栽累了,喝口解解暑!” 东头的李叔拎着铁锅往灶房跑,绿豆汤的香味很快混着柳芽的清香飘满田间。

过了小半个时辰,苗情调匀了,肥袋也补好了,移栽的弱苗慢慢舒展叶片。王二愣子捏着移栽苗的茎秆,比之前硬了点,笑着露出了牙:“还是大伙一起想办法快,这要是单家单户,准保一半弱苗长不旺,今年收成得少一成!”

孟春突然发现几棵搭支架的苗夹太紧,叶片有点卷,赶紧调松竹夹:“得松点,不然苗会疼!” 张大哥也跟着过来:“俺帮你扶着苗,你调夹,别碰着芽!”

小石头也跟着帮忙,他帮着递纱布,刘婶教他 “缝纱布时别缝太密,得留漏肥的缝”,张大哥帮着扶苗,三个人配合得像老搭档。“俺递的纱布能补好肥袋不?” 小石头抬头问,脸上沾了点肥粉,像只小花猫,引得大伙都笑。

四、返青细化管理的巧法子

解决完突发问题,列国的人又忙着 “返青细化管理”—— 苗移了,得查成活率;肥撒了,得查渗情;架搭了,得查松紧,免得来年忘。

鲁国的王大叔查移栽苗成活率,把蔫了的苗挑出来:“活的苗叶会舒展,蔫的会卷,得及时补栽,像给苗‘查健康’,只留活的长。” 他把补栽的苗做上红记号,方便后续重点管。

楚国的刘婶查肥渗情况,用手指挖了点根旁土:“肥都渗进去了,没积在表面,像给苗‘喝甜汤’,全吸进根里了。” 孟春跟着帮忙,把积在叶上的肥粉轻轻擦掉,免得烧叶。

秦国的张大哥帮着查支架松紧,用手试了试每棵的竹夹:“松了的得紧点,太紧的得松点,像给苗‘调扶手’,舒服还稳当。” 他把松了的夹调紧,太紧的夹调松,没漏一棵。

公孙矩帮着记细化管理情况,把移栽的棵数、补肥的垄数、调支架的棵数都写在竹简上,还画了返青管理的后续计划 ——“三日查成活、七日补肥、十日撤支架”,笔尖划过竹简的声响,像把管护的心思刻进了传承里。他还把赵无恤的竹简和今年的记录并排放,虽隔了千百年,却都是 “管得细、护得实” 的农耕真意。

阿柴在旁边给校正架上油,把竹夹和水平仪都擦得亮闪闪:“架上了油,下次用着顺,不然生锈了夹不动,像给架‘擦润肤膏’。”

“俺家的小铲钝了,能借你家的用用不?” 南头的赵婶过来问。王大叔赶紧递过小铲:“拿去用,挖苗时轻点,别伤根!”

“俺家的绿豆汤没了,能借你家的匀点不?” 北头的孙叔端着空碗过来。李叔赶紧往他碗里倒:“拿去用,趁热喝,解乏!”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看着移栽的苗、补完肥的垄、调完的支架,又看了眼公孙矩手里的竹简,笑着说:“赵氏家族传的不只是书,是‘返青细管’的理啊!‘测苗、撒肥、扶苗’,这三步做全了,苗哪能不旺?古书上的理,到现在还管用!”

五、返青小聚的热闹情

管理完,杂院要办 “旺苗宴”,列国的人都动起来。王二愣子杀了只养肥的鸡,刘婶炒了院里的荠菜,王大叔煮了新收的豆子,绣娘蒸了春饼,李掌柜还带来了腌菜,摆了满满一桌子。

“咱这宴得叫‘盼旺宴’,” 王二愣子举着碗,声音洪亮,“苗测了,肥撒了,架搭了,苗准能长得旺,这宴得吃个踏实!”

公孙矩也举着碗,手里还攥着那卷《返青管护要略》:“今年返青按老法子来,又加了咱的巧心思,再过十日,苗就能长到四寸高,夏天抽穗准壮,秋天保准满仓!”

李掌柜把春饼分给大伙,饼里裹着荠菜和鸡蛋,香得很:“尝尝这饼,是用去年的冬播麦磨的面,甜得很!等苗长旺,咱还一起防病虫、促拔节,人多力量大!”

小石头也举着个小碗,碗里装着绿豆汤:“明年俺要帮着测苗、撒肥、扶苗,还要学公孙先生记竹简,把今年的返青法子写下来,传给俺娃!”

“好!” 大伙都应着,笑声、说话声、碗碟碰撞声缠在一起,飘出杂院老远,连老桑树上的布谷鸟都落下来,叽叽喳喳的,像是也在贺返青顺。

六、岁月里的盼旺情

立春后的第十日,返青管理全妥了,测好的苗旺得齐整,撒好的肥渗得透透的,搭好的支架稳当当的,满田都是等着长旺的麦苗。列国的人扛着工具往家走,阳光照在苗叶上,闪着嫩绿的光。

“再过七日咱就来撤支架,给苗松松劲,” 王二愣子走在最前头,嗓门洪亮,“让苗长得壮,夏天抗风,秋天收粮!”

公孙矩摸着靠在老桑树上的 “华夏” 剑,剑鞘上的返青管纹旁,新的 “盼旺纹” 已悄悄冒头,像株舒展的旺苗。他把记满管理的竹简小心收进怀里,看着小石头蹦蹦跳跳的样子,笑着说:“明年小石头准能帮更多忙,测苗、撒肥、扶苗样样行,还能把今年的返青法子写进竹简,像赵无恤那样,给后人留个念想。”

后来,这返青田成了全县的榜样,每年立春后,邻村的人都会来学测苗、学撒肥、学扶苗。老桑树下的剑,依旧靠在那里,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有返青管纹、盼旺纹、大寒护苗纹,像把返青的细意和盼旺的心意都织在了上面。

有个史官路过,蹲在树下看了半天,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道:“农耕之旺,在‘返青’在‘细管’。测苗以准,撒肥以匀,扶苗以稳,方得苗兴。此乃赵氏家族古籍传下的真意,亦是百姓岁岁丰的根基。”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老桑树上,剑鞘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着光。有人说这剑沾了苗叶的嫩,摸着总带着点柔;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柔哪是剑上的,是千万双手返青管护的心意在滋养,是千家万户盼苗旺的念想在扎根,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