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204章 麦浪验丰岁,仓廪藏新方

青史照山河 第204章 麦浪验丰岁,仓廪藏新方

作者:川东血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1 09:10:46

芒种的日头刚爬过老桑树顶,共耕田的麦浪已泛着琥珀色的光。饱满的麦穗把秸秆压成弧形,穗尖垂落的姿态竟如列国农夫弯腰劳作的剪影。秦国汉子腰间别着竹制的 “验丰尺”,尺身刻着 “穗长三寸为丰,二寸为歉” 的刻度;楚国农妇篮里装着青铜 “辨种镜”,镜面打磨得能照见麦粒纹路;鲁国田夫推着改良的 “风扬车”,车斗里新添了分级筛网 —— 这些昨日刚赶制的新家伙,正等着给今年的收成定个虚实。

老桑树下的 “华夏” 剑鞘上,去年的 “育苗纹” 已被新长出的 “验穗纹” 覆盖。公孙矩展开赵氏家族传下的《辨麦七法》竹简,泛黄的竹片上赵无恤亲笔批注:“麦之丰歉,非独在量,更在质。穗满而粒瘪,终是虚收。” 他用指尖轻叩竹简上 “穗、粒、色、质、重、味、藏” 七个朱字:“今年咱们不仅要收得多,更要收得好,这七字验麦法可得记牢了。”

王二愣子刚割倒的麦捆还冒着热气,他抓起麦穗在验丰尺上一比,正好齐着三寸刻度线:“公孙先生您看!这穗长够数,就是颗粒松紧不一,有得穗子饱满,有的却发瘪。” 说话间孟春提着陶甑走来,甑里飘出草木灰的清香 —— 按她祖母传下的古法,用槐叶灰水浸泡新麦可辨优劣,饱满麦粒会沉底,空瘪的则浮在水面。小石头蹲在田埂边,正用辨种镜细看麦粒:“这颗麦壳上有虫眼!俺得挑出来!”

一、验麦新法的巧较量

验麦工具刚在晒场摆开,列国农夫就起了争执。秦国的张大哥把验丰尺往麦堆里一插:“按咱秦地规矩,穗长过三寸就算好麦!” 楚国的刘婶却举着辨种镜反驳:“光长没用!你看这麦粒有黄斑,定是遭了夜露,藏不住的。” 鲁国的王大叔干脆转动风扬车摇柄,车斗里的麦粒立刻分出轻重两堆:“空瘪的被风吹走,留下的才是真收成。”

“都别急着争。” 公孙矩让人取来五国麦穗各一束,分别插在陶盆里,“赵无恤当年在晋阳验麦,用的是‘五感法’。” 他先让众人闭眼摸麦穗:“秦国麦穗粗硬,楚国麦秆柔韧,这是水土之别。” 再让小石头咬破麦粒:“鲁麦微甜,燕麦带涩,味不同则藏法各异。” 最后教大伙用验丰尺量穗长、用称麦斗称千粒重,五种方法试过,原本各执一词的农夫们都露出了信服的神色。

秦国竹匠正在修改验丰尺,在三寸刻度下又加了 “粒距半分” 的细痕:“穗长够了还不行,麦粒间距得匀,不然容易掉粒。” 他给尺尾装了小秤砣,“现在既能量长短,又能称轻重,一杆两用。” 楚国农妇们则把辨种镜镶在木框上,框边刻上对比图谱:“这是饱满粒,这是虫蛀粒,一看就明白。”

最热闹的要数改良风扬车。王大叔给车斗加了三层筛网,上层滤秸秆,中层分大小粒,下层接麦糠:“往年扬三遍才干净,现在一遍就成。” 他往车里倒了半斗混着碎壳的麦粒,摇动手柄,清麦落进底仓,碎壳从侧槽飞出,引得围观者连声叫好。

二、跨族验麦的真学问

验麦开始后,列国农夫自发结成五组,每组都有秦、楚、鲁三国人。秦国汉子负责量穗长称重量,楚国农妇专司辨色挑虫粒,鲁国田夫掌管风扬分级,配合得竟比种麦时还默契。王二愣子组刚验完东头半亩地,竹牌上已记满数据:“穗长三寸二,千粒重六钱,虫蛀率不到一成,这收成顶呱呱!”

公孙矩沿着晒场巡查,见孟春正教秦国姑娘用槐叶灰水验麦:“浮着的这些得单独晒,不能入粮仓。” 又看到小石头帮鲁国大叔摇风扬车,踮着脚够把手的样子让人心疼,便给他做了个垫脚木凳:“验麦要细心,更要省力。” 李掌柜提着新蒸的麦饼走来,饼香混着麦糠味飘满晒场:“验麦累了,垫垫肚子再干!”

验到西头地块时出了岔子。楚国农妇发现这里的麦粒普遍偏瘦,风扬后轻粒占了三成。“这地块去年种的豆,怎么麦质反倒差了?” 刘婶犯了嘀咕。公孙矩翻开《辨麦七法》,指着 “轮作需补肥” 那条:“豆类吸地力,种麦前得施草木灰。看来今年秋耕要记着这事。” 他让大伙把瘦麦单独存放:“这种麦做麦麸最好,磨面反而费功夫。”

夕阳西斜时,验麦结果汇总到公孙矩手中。竹简上密密麻麻记着:共耕田亩产比去年增两成,其中中上品麦占七成,虫蛀霉变率不足三成。“按赵无恤的标准,这是‘上丰’年成!” 公孙矩把竹简举得高高的,晒场上顿时爆发出欢呼声。小石头举着他挑出的最大麦粒跑来:“师父你看!这颗能当种子不?”

三、突遇霉变的巧应对

正当大伙准备分装粮食时,刘婶突然惊呼:“南头几捆麦发霉了!” 众人赶过去一看,果然见麦穗上长了白霉,原来是昨日雨后没及时翻晒。“这可咋办?扔了可惜,留着怕坏了好粮!” 王二愣子急得直搓手。

公孙矩却不慌不忙:“赵无恤在竹简里写了‘霉变急救法’。” 他立刻分派人手:秦国汉子负责把霉麦挑出来摊开暴晒,楚国农妇取来干艾草铺在底下吸潮,鲁国田夫烧起无烟火堆熏杀霉菌。“记住要离地二尺晾晒,让风从底下过。” 他边示范边讲解,“霉斑轻的还能做饲料,重的只能当燃料,绝不能入仓。”

张大哥发现霉麦多在捆心,恍然大悟:“定是收割时捆得太实,潮气散不出去。” 他当即把验丰尺改了用途,用尺尾的铁钩挑松麦捆:“以后收麦得留透气缝,宁慢三分,不霉一粒。” 孟春则找来干谷壳,垫在霉麦底下:“祖母说谷壳吸潮,比艾草还管用。”

忙活至深夜,霉变麦总算处理妥当。王大叔蹲在火堆旁烤霉麦,忽然眼前一亮:“这烤焦的麦粉能做记号!” 他用麦粉在粮仓门上画了防潮符:“既除霉味,又好记验麦日期。” 小石头也学着在自己的储麦罐上画小记号,歪歪扭扭的样子引得众人发笑。

四、仓廪藏新的大学问

处理完霉变麦,储粮准备正式开始。鲁国的王大叔带着人给粮仓做最后检查,在仓底铺了三层防潮物:最下层是晒干的芦苇,中间铺草木灰,上层盖油纸:“这样保管三年不发霉。” 秦国的张大哥则在仓壁上划刻度,每尺标上日期:“按月查粮,少了多少一眼便知。”

楚国农妇们的工作最细致。她们把验好的麦按品级分装,上品麦用陶罐密封,中品麦装麻袋,下品麦编草囤存放。刘婶教大伙在罐口盖松针:“松针防潮还驱虫,比麻布强。” 孟春则把公孙矩批注的储粮口诀抄在布上:“干、净、隔、透、查,五字记牢不犯傻。”

公孙矩特别关注种子粮的储藏。他让小石头把挑出的饱满麦粒倒进陶瓮,每装一层就铺层干沙:“沙藏麦种来年出芽齐。” 又在瓮口糊泥密封,只留个透气小孔:“既防鼠又保气,这是赵无恤的‘瓮藏法’。” 史官路过见了,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道:“赵氏藏麦之法,虽隔千年,用之仍效,所谓古法新用,莫过于此。”

阿柴在粮仓周围撒了圈苍术粉,这是他从山里学的土办法:“这药粉驱虫,比硫磺好闻。” 李掌柜则带来新做的粮票,竹片刻着 “壹斗”“伍升” 字样:“凭票领粮,免得乱拿。” 小石头也想要粮票,公孙矩便给他做了个迷你版:“等你学会验麦,就给你正式粮票。”

五、验丰宴上的新感悟

收仓完毕,杂院摆起 “验丰宴”。桌上的菜都带着麦香:麦仁粥、麦粉糕、麦秆熏肉,连酒都是新酿的麦酒。王二愣子端起酒碗:“今年收得多,更收得明白!这验麦的法子得传下去。” 刘婶给大伙分麦粉糕:“明年咱把辨种镜再改改,让小姑娘也能学会。”

公孙矩把《辨麦七法》竹简传给众人传阅:“赵无恤说‘验麦如验人,表里需如一’。种地不光要下力气,更要懂门道。” 他给每人发了块竹牌,上面刻着各自负责的验麦任务:“来年咱们分组竞赛,看谁验得准、藏得好。”

小石头最兴奋,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做的小验丰尺。“俺明年要学全套验麦法!” 他举着尺给大伙看,尺尾还刻着个小麦穗。小黄狗叼来块麦饼,蹲在他脚边摇尾巴,像是也在庆祝丰收。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照在剑鞘新长的 “藏丰纹” 上,泛起温润的光。

六、岁月沉淀的丰岁道

芒种后半月,粮仓上的藤蔓已爬满仓顶。列国农夫常来查看粮食,按公孙矩教的方法每月翻晒一次。秦国汉子发现麦堆下沉,立刻补填新麦;楚国农妇闻到潮气,马上开窗通风;鲁国田夫检修风扬车,为下次扬粮做准备。

王二愣子把验麦数据刻在石碑上,立在老桑树下:“让后人知道咱今年的收成多实在。” 小石头则把验麦工具画下来,贴在杂院墙上:“等俺老了,就教娃娃们认这些家伙。” 有个老农夫感慨:“种了一辈子地,今年才明白,好收成是种出来的,更是验出来的。”

公孙矩擦拭着 “华夏” 剑,剑鞘上的纹路又多了几重。从育苗到收割,从验麦到储藏,农耕的智慧就像这层层纹路,刻进木头里,也刻进人心间。他望着仓廪前忙碌的身影,忽然明白:所谓丰收,不只是仓廪充盈,更是把每粒粮食都看得金贵的心意。

风吹过粮仓,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数着仓里的麦粒。有人说这是粮食在生长,有人说这是古法在低语。只有公孙矩知道,这是千万双手共同书写的农耕史诗,每一粒粮食都在诉说:丰岁从来不是偶然,而是藏在细节里的必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