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192章 一夏冬播备的细,盼得寒苗的旺

芒种后半月的晨光,已没了收割时的燥热,反倒带着点润凉。列国的农夫都聚在冬播预备田边,秦国的汉子扛着竹制分层浸种槽,槽身隔成三格标着“麦、油、豌”,槽底钻着细孔好沥水,槽沿还缠了防磕碰的软藤;楚国的农妇拎着麻编秸秆覆盖帘,帘里混着晒干的麦秸和油菜秆,软乎乎能贴紧垄面;鲁国的田夫推着木柄齿状碎土耙,耙齿密得像梳齿,齿尖磨得发亮,还带个测土块大小的竹圈——土块能穿过竹圈才算合格。 王二愣子蹲在田边,抓起把上次翻好的土,捏碎了撒在竹圈里:“公孙先生,这土还有点疙瘩,得再耙一遍,不然冬播种子扎不了根!”公孙矩刚把“华夏”剑靠在田边的老桑树上,剑鞘上的“新耕盼纹”旁,新长出的“冬播备纹”像颗浸好的种子,把旧纹路衬得润乎乎的。“冬播是来年收成的根,”他指着浸种槽,“种子得浸得匀,土得碎得细,覆盖得严实,这三样妥了,寒苗才能旺。” 说话间,孟春拎着陶制浸种盆走过来——她是191章提过的魏地农妇孟姬的后代,盆里已泡了半盆油菜种子:“俺按秦地老农的法子,油菜籽浸了两时辰,麦种得浸四时辰,不能混。”小石头也攥着迷你碎土耙,正学着耙田边的小土块,耙得满头汗还不忘喊:“刘婶你看,俺耙的土块都能穿过竹圈啦!”小黄狗围着浸种槽转,尾巴扫过槽沿,溅起的水珠落在地上,惹得大伙都笑。 ## 一、冬播工具的巧调试 整理冬播工具的场面比晨光还暖,列国的器具往田边空地上一摆,分层浸种槽、秸秆覆盖帘、齿状碎土耙排成排,修槽孔的“沙沙”声、缝帘边的“嗡嗡”声、磨耙齿的“霍霍”声缠成团,转眼间,件件工具就收拾得称手,像等着给冬播“打地基”的好帮手。 “这浸种槽得按种子调浸时,”秦国的老竹匠正给槽格补标签,手指捏着种子比对槽深,“麦种粒大,槽格做深点(五寸),浸四时辰;油菜籽小,槽格做浅点(三寸),浸两时辰;豌豆种圆,槽底铺层软布,免得滚来滚去。”王二愣子学着往槽里加水,加到离槽沿一寸就停:“水多了会漫出来,少了浸不透,这深度正好。” 楚国的刘婶正给秸秆覆盖帘补缝,把松了的麦秸重新编进去:“帘得编密点,不然风会把土吹干;但也别太密,得透气,像给土地‘织保温被’,冷不着还闷不死。”她把帘铺在田边试了试,风一吹帘不动,土面还能透着气。 鲁国的王大叔正给碎土耙磨齿尖,磨得比针尖略圆:“太尖会扎深了伤土层,太钝碎不了土块,这样正好,像给土块‘碎小疙瘩’,一耙下去全成细土。”他推着耙试了块硬土,土块“簌簌”碎成渣,都能穿过竹圈。 公孙矩帮着校浸种水温,用手试了试:“麦种得用温水(三十度)浸,油菜籽用凉水(二十度),豌豆种用温凉水(二十五度),水温错了,种子醒不了根。”小石头学着用手试水温,还不忘数着数:“一、二、三……温水摸着手暖暖的,不烫!” “昨儿个编覆盖帘时还吵了两句,”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篮里装着新蒸的麦饼,“秦国的小伙想把帘编厚点,说保墒好;楚国的媳妇想编薄点,讲透气强。最后各让一步,麦垄帘厚、油菜垄帘薄,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 绣娘抱着布包袱走来,里面是新做的工具护具:“耙柄缠了布,浸种槽边缝了棉,免得碰着手。”她给每人递了个,王二愣子接过耙柄就握在手里:“这布软和,握久了不磨手!” ## 二、协作冬播筹备的热乎劲 筹备干活的时候,列国的农夫自发分了三伙。秦国的汉子在前头“浸种”,王二愣子扶着浸种槽,张大哥往槽里加种子,每格按标签加,麦种加得最多,豌豆种最少;楚国的农妇跟在后头“碎土”,刘婶推着碎土耙,孟春跟着捡漏下的大土块,把土块掰碎了再撒回去;鲁国的田夫在最后“铺帘”,王大叔把覆盖帘铺在已碎土的垄上,用土压牢边,免得被风吹走。 “今儿这筹备,比春耕还细!”王二愣子往麦种槽里加温水,嗓门洪亮,“秦国的槽浸得匀,楚国的耙碎得细,鲁国的帘铺得实,三样齐活,冬播准顺!” 公孙矩站在田埂上,看着穿梭的人群和规整的浸种槽,旁边的小石头正学着用小耙碎土,碎得太急差点把耙齿弄歪。“碎的时候别太猛,”公孙矩帮他扶着耙,“慢着点,土块才碎得匀,像给土地‘按摩’,轻着点才舒服。” 小石头学着慢下来,碎了块硬土,还不忘举着竹圈试:“师父你看,俺碎的土都能穿过圈!”王大叔笑着给他竖大拇指:“小石头真能干,等下给你留把浸好的种子尝鲜!” 才干了不到两个时辰,浸种槽里的种子已浸好一半,碎土的垄铺了半亩,覆盖帘也用了十多张。路过的邻村农夫都停下看新鲜:“你们这冬播筹备的法子真妙!还分槽浸种还碎土,比单家单户瞎备强多啦,明年寒苗准旺!” “你看这搭配多妙,”隔壁的老太太坐在田埂上择野菜,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浸种的是秦国的老汉子,碎土的是楚国的大姑娘,铺帘的是鲁国的半大孩,连小石头都能帮忙,像一家子备自家的冬播,热热闹闹的。” 筹备到列国合耕的“共备田”时,田里更热闹了。秦国的农夫数着浸好的种子槽数,楚国的农妇记着碎土的垄数,鲁国的田夫算着铺帘的张数。指尖碰过的种子和泥土,都透着股子盼头,连飞过的麻雀都落下来,在帘边啄着漏下的土粒,好像也在沾冬播的光。 “这混着筹备,备的不光是种子土地,更是咱心里的踏实,”李掌柜蹲在田埂上吃麦饼,粗瓷碗沿沾着土渣,“从芒种收割到现在备冬播,大伙一起忙,像去年咱修的浸种槽,秦国的竹匠做槽、楚国的篾匠编帘、鲁国的铁匠修耙,工具好,活才好干。” 歇晌时,小石头拉着公孙矩去看浸好的麦种,种子吸饱了水,圆滚滚的像小珍珠。“师父你看,”他捏起颗种子,“这种子准能长出壮苗!”公孙矩笑着点头:“是啊,再晒两天,等芽尖冒出来,就能播到土里,冬天冻一冻,明年春天长得更旺。” ## 三、浸种水温低与土块过硬的互助忙 筹备到一半,张大哥突然喊:“麦种槽的水温降太快!”众人凑过去看,原本暖暖的水变凉了,种子沉在槽底没动静,“再不管种子醒不了根,浸了也白浸!” 公孙矩赶紧走过去,先让王二愣子把种子捞出来:“别慌,按老法子来!”他指着杂院的陶灶和温水壶,“秦国的汉子烧点温水,慢慢加到槽里;楚国的农妇用布把槽裹起来,保温;鲁国的田夫把凉了的种子摊在竹席上,晒会儿再浸,三样都得快!” 众人一听,赶紧分头行动。张大哥跑去烧温水,用陶灶煮了半壶,慢慢往槽里加,水温一点点升上来;刘婶找了块厚布,把浸种槽裹得严严实实,只留槽口加种子;王大叔帮着摊种子,竹席铺在向阳处,晒得种子暖暖的。 刚解决完水温,碎土那边又喊:“这块土太硬,耙不动!”原来是孟春遇到块板结的硬土,碎土耙推不动,还差点把耙齿弄弯。“俺家有旧的铁镐,能先把硬土刨松!”西头的张婶扛着铁镐跑过来,一镐下去就把硬土刨出个缝;“俺去烧点姜茶,大伙刨土累了,喝口暖身子!”东头的李叔拎着铁锅往灶房跑,姜茶的香味很快飘满了田间。 过了小半个时辰,水温升上来了,硬土也刨松了,浸种和碎土又接着干。王二愣子捏着颗浸好的麦种,掐了掐能掐出芽尖,笑着露出了牙:“还是大伙一起想办法快,这要是单家单户,得忙到天黑,还不一定能弄好!” 刘婶突然发现南头的几垄覆盖帘没压牢,被风吹得翘起来,赶紧拎着土块过来:“得压重点,不然土会干!”张大哥也跟着过来:“俺帮你拉帘,你压土,别漏缝!” 小石头也跟着帮忙,他帮着递土块,刘婶教他“把土块压在帘角,别压在中间,免得闷着土”,张大哥帮着拉帘,三个人配合得像老搭档。“俺递的土块能帮帘压牢不?”小石头抬头问,脸上沾了点土渣,像只小花猫,引得大伙都笑。 ## 四、种子催芽与土地平整的巧法子 解决完突发问题,列国的人又忙着“种子催芽”和“土地平整”——种子浸好了,得催出芽尖;土碎了,得整得平,不然播种时深浅不一。 鲁国的王大叔把浸好的种子摊在竹筛上,放在向阳处:“催芽得见点光,不然芽会细;但也别晒太狠,不然芽会枯,像给种子‘晒太阳浴’,晒会儿歇会儿。”他每隔半个时辰就翻一次种子,让芽尖长得匀。 楚国的刘婶用长木板刮土地,把高的地方刮平,低的地方填上细土:“土地得平,播种时才深浅一样,芽才出得齐,像给土地‘梳头发’,梳得顺顺的。”孟春跟着帮忙,用小锄把填的土拍实,免得下雨积水。 秦国的张大哥帮着查种子芽尖,把没出芽的挑出来:“没出芽的得再浸会儿,别混在里面,不然播到土里也长不好,像给种子‘选健康娃’,只留好的。” 公孙矩帮着记催芽情况,把出芽的种子数、平整的垄数都记下来:“知道哪些种子好、哪些土地平,播种时才好安排,像给冬播‘画路线图’,顺顺利利的。” 阿柴在旁边给碎土耙上油,把耙齿和耙柄都擦得亮闪闪:“耙上了油,明年冬播还能用,不然生锈了不好使,像给耙‘擦润肤膏’。” “俺家的竹筛不够了,能借你家的用用不?”南头的赵婶过来问。王大叔赶紧递过竹筛:“拿去用,催芽时别堆太厚,不然芽会闷坏!” “俺家的木板太短,刮不平长垄,能借你家的用用不?”北头的孙叔举着短木板过来。刘婶赶紧递过长木板:“拿去用,刮的时候顺着垄刮,别歪了!”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看着催芽的种子和平整的土地,笑着说:“春播秋收,冬播春收,你们这筹备做得细,明年春天准有好收成!”他指着浸种槽:“这槽浸的不光是种子,更是来年的希望;这耙碎的不光是土块,更是往年的板结;这帘铺的不光是土地,更是冬日的温暖啊!” ## 五、冬播筹备小聚的热闹情 筹备完,杂院要办“冬播备宴”,列国的人都动起来。王二愣子杀了只养肥的鸡,刘婶摘了院里的新鲜青菜,王大叔煮了新收的豆子,绣娘蒸了麦饼,摆了满满一桌子。 “咱这宴得叫‘盼苗宴’,”王二愣子举着碗,声音洪亮,“种子浸了,土碎了,帘铺了,就等播种发芽,这宴得吃个踏实!” 公孙矩也举着碗,看着满桌的菜——辣子鸡、炒青菜、煮豆子,笑着说:“今年冬播筹备做得细,明年春天,麦苗、油菜苗准长得旺,再加上小石头帮着干活,秋天又是好收成!” 李掌柜端着麦饼过来,分给大伙:“尝尝新麦做的饼,甜得很!明年播种,咱还一起播、一起管、一起收,人多力量大,啥难题都不怕!” 小石头也举着个小碗,碗里装着麦粥:“明年俺要帮着播种、催芽,还要学管苗,做个能干的小农夫!” “好!”大伙都应着,笑声、说话声、碗碟碰撞声缠在一起,飘出杂院老远,连老桑树上的麻雀都落下来,叽叽喳喳的,像是也在贺冬播筹备。 ## 六、岁月里的盼苗情 芒种后的第二十天,冬播筹备全妥了,浸好的种子催出了芽尖,碎平的土地透着新土香,覆盖帘堆在田边,就等选个好天播种。列国的人扛着工具往家走,阳光照在工具上,亮得晃眼。 “过两天就播种,咱天不亮就下地,先播麦种,再播油菜种,”王二愣子走在最前头,嗓门洪亮,“让种子早扎根,冬天冻一冻,明年春天长得壮!” 公孙矩摸着靠在老桑树上的“华夏”剑,剑鞘上的冬播备纹旁,新的“盼苗纹”已悄悄冒头,像颗刚催出芽的种子。他看着小石头蹦蹦跳跳的样子,笑着说:“明年小石头准能帮更多忙,播种、催芽、管苗,样样都行,成个真正的小农夫!” 后来,这冬播筹备田成了全县的榜样,每年芒种后,邻村的人都会来学浸种、学碎土、学铺帘。老桑树下的剑,依旧靠在那里,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有冬播备纹、盼苗纹、丰收尾纹,像把冬播筹备的盼头都织在了上面。 有个史官路过,蹲在树下看了半天,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道:“冬播之备,非独备种子土地,更备人心。浸种以匀,碎土以细,铺帘以实,此乃春收之基,岁丰之始也。” 而那柄“华夏”剑,依旧靠在老桑树上,剑鞘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着光。有人说这剑沾了新芽的香,摸着总带着点润;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润哪是剑上的,是千万双手筹备的种子在发芽,是千家万户盼苗的心意在滋养,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