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171章 一春拔节稳的巧,养得秆秆的挺

清明的暖阳刚把小苗晒得拔了节,列国的农夫已扛着护秆家伙往田里赶。秦国的汉子背着竹竿扶苗架,竿子削得溜直还缠了软布;楚国的农妇挎着铁柄控旺镰刀,镰刃磨得亮闪闪却留了钝边;鲁国的田夫挑着陶制液体肥桶,桶嘴接了根长竹管能送肥到根。脚步踩在拔节苗垄的土上 “噔噔” 响,像给长高的小苗喊 “加油”,引得埂边的苦苣菜都长到半尺高,却不敢往苗垄里钻,怕抢了小苗的养分。

“公孙先生,您看这稻秆咋往一边歪!” 王二愣子蹲在稻垄间,扶着棵歪了的苗秆,指尖能摸到秆上凸起的节,“昨儿个一场小风,就吹倒了好几棵,按秦国的法子插了两根木棍,却总滑出来,您给瞅瞅咋扶才稳。”

公孙矩刚把 “华夏” 剑靠在田埂的老柳树上,剑鞘上的 “壮苗纹” 旁,新长出的 “拔节纹” 像根挺直的苗秆,把旧纹路衬得劲鼓鼓的。“这拔节期护秆跟给娃搭‘拐杖’似的,得扶得稳、剪得准、补得够,” 他捏了捏苗秆,节间还透着嫩,“阿柴从秦地老把式那学的法子,秦国的架扶秆防倒、楚国的镰控徒长、鲁国的桶浇拔节肥,三样配着来,秆子才能长得挺、不疯长、孕穗稳。”

说话间,小石头抱着个竹编的护秆篮跑过来,篮底的编纹刻着扶苗架和肥桶的图案,倒跟剑上的拔节纹一个样。“这是跟鲁国家爷学编的‘分具篮’,” 王二愣子媳妇拎着布包跟在后头,包里装着测节间的竹片,“一格放扶苗架、一格盛控旺镰刀、一格挡肥桶管,干活时不混茬,竹片还能测节长 —— 稻秆节超三寸扶、麦秆节超两寸剪,不早不晚。”

小石头把护秆篮往剑边一放,剑穗突然晃了晃,坠下根细麻绳,正好缠在篮柄的挂环上 “啪” 地系牢,原本要滑出来的竹片顿时稳住了。跟着看热闹的小黄狗凑过来,鼻子凑着扶苗架嗅了嗅,被竿子上的软布蹭得直蹭脸,引得大伙都笑。

一、护秆工具的巧调试

整理护秆工具的场面比春日的集市还热闹,列国的器具往院坝里一摆,秦国的扶苗架、楚国的控旺镰刀、鲁国的液体肥桶排成排,削竹竿的 “沙沙” 声、磨镰刃的 “霍霍” 声、洗肥桶的 “哗哗” 声缠成团,转眼间,件件工具就收拾得称手,像等着给拔节苗 “撑劲” 的帮手。

“这扶苗架得按苗高选,” 秦国的老竹匠正给竹竿缠软布,手指捏着布边调整松紧,“稻苗高,用五尺长的竿;麦苗矮,用三尺长的竿;豆苗爬架,用带杈的竿,像给不同苗选‘专属拐杖’,扶着不晃还不磨秆。”

王二愣子学着缠软布,缠得太松一扯就掉。“你这是给竹竿‘穿松鞋’呢!” 秦国的张大哥笑着递过细麻绳,“每缠三寸就系个活结,又紧又能随秆长松劲。”

公孙矩帮着改控旺镰刀,把楚国的镰刃尾磨钝,又在柄上缠了层燕国的棉线,“这样割徒长枝时不砍伤主秆,握着手也不滑,” 他对着徒长枝试了试,“咔嚓” 一声只断了旁枝,主秆完好无损,“像给小苗剪‘疯长的头发’,只剪乱的,不剪主的。”

楚国的刘婶正给液体肥桶配肥,把豆饼熬的汁和骨粉水按比例混:“这肥得稀点,浓了烧根,稀了没劲,像给小苗喝‘壮骨汤’,刚好补劲不胀肚。”

阿柴突然指着地上的影子喊:“师父,您看这肥桶的影子,跟剑上的拔节纹对上了!”

众人扭头一看,可不是嘛!扶苗架的影子立着直线,控旺镰刀的影子划着短弧,肥桶的影子坠着长管,三股影子在地上织成张网,把列国的巧思都兜在里头。

“昨儿个试配肥时还吵了两句,” 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篮里的玉米粥还冒热气,“秦国的小伙想多掺骨粉,说补劲快;楚国的媳妇说少掺点,讲别烧根。最后各让一步,稻苗多掺、麦苗少掺、豆苗不掺,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

绣娘抱着布包袱走来,里面是列国农夫用的护具:秦国的布手套沾着竹屑,鲁国的草围裙打着补丁,楚国的麻护腕缝着软布。“这是给大伙备的,” 她往每个手套里塞了块芝麻糖,“手套防竹竿硌手,围裙挡肥汁溅身,嘴里含点甜的,干活有劲头。”

小石头突然指着柳树上的燕子,众人抬头,见阳光穿过枝叶,在地上投出个歪歪扭扭的 “扶”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正中间。

二、协作护秆的热乎劲

护秆的时候,列国的农夫自发分了三伙。秦国的汉子在前头 “搭架”,扶苗架 “噗噗” 地插进苗垄旁,每两棵苗立一根竿,再用软绳轻轻绑住秆子,像给小苗架了 “小拐杖”;楚国的农妇跟在后头 “控旺”,控旺镰刀 “咔嚓” 地割掉徒长的旁枝,剪过的地方很快冒出新叶芽;鲁国的田夫提着液体肥桶殿后,长竹管 “哗哗” 地把肥汁送进苗根旁,不沾叶不浪费。

“今儿这护秆,比给娃绑鞋带还细!”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控旺镰刀吆喝,剪下来的旁枝堆在竹篮里(能沤肥),“秦国的架搭得稳,楚国的镰剪得准,鲁国的肥浇得匀,三样齐活,秆子想不挺都难!”

公孙矩站在田埂上,看着搭好架的苗垄像排小士兵,旁边的小石头正踮着脚学搭小架,总把竹竿插歪。“插竿得离苗根两指远,” 公孙矩握着他的手往旁边挪,“太近勒着根,太远撑不住,像给娃扶胳膊,刚好借劲不费劲。”

小石头学着插了几棵,虽然慢,却把竹竿都插正了,乐得举着空竿喊:“俺搭的架能扶苗啦!苗秆能长直直的!”

才干了不到两个时辰,东头的稻田已搭完半亩架,西头的麦田刚剪完徒长枝,北坡的豆田正浇着拔节肥,三伙人配合得像台转得顺溜的机器。路过的老农都停下锄头瞅新鲜:“你们这给苗搭架的法子真妙!比单家单户插木棍稳多啦,还不磨秆!”

“你看这搭配多妙,” 隔壁的老太太坐在埂上择荠菜,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搭架的是秦国的老汉子,剪枝的是楚国的大姑娘,浇肥的是鲁国的半大孩,忙着忙着就忘了谁是哪国的,倒像一家子护自家的苗。”

护到列国合耕的 “共挺田” 时,田里更热闹了。秦国的农夫数着搭好的架数,楚国的农妇记着剪枝的株数,鲁国的田夫算着浇肥的垄数。指尖碰过的苗秆,都透着股子劲,连飞过的黄鹂都落下来,在竿子上停了停,好像也在夸秆子长得挺。

“这混着护秆,护的不光是秆子,更是咱心里的盼头,” 李掌柜蹲在埂上喝玉米粥,粗瓷碗沿沾着肥汁,“就像去年咱修的灌溉渠,秦国的石匠垒岸、楚国的木匠做闸、鲁国的瓦匠抹缝,渠里有水,架上有撑,秆子才能拔得稳。”

歇晌时,小石头拉着公孙矩去看自己搭的那片 “小稻田”,虽然架间距有点稀,却没倒一棵苗。刚走到剑旁边,田风突然吹过,扶苗架的影子落在剑鞘上,竟和拔节纹叠在了一起,像给剑鞘盖了层直挺的竹影。

“这剑和小石头,怕是一伙的吧?” 有人在埂上大着嗓门笑,引得大伙都跟着乐,小黄狗也 “汪汪” 叫了两声,像是在附和。

三、突发大风的互助忙

护秆到一半,天边突然刮起了大风,风裹着尘土吹过田垄,刚搭好的扶苗架被吹得晃悠悠,有的软绳都松了,苗秆又开始往一边歪。“风要吹倒苗啦!快加固!” 王二愣子丢下扶苗架就往田边跑,“别让秆子折了,孕不了穗今年就白忙活!”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田埂上,剑鞘上的拔节纹被风吹得沾了点土,顺着纹路往下落。“别慌,按老法子来!” 他指着杂院的备用竹竿和麻绳,“秦国的汉子往架底培土,把竿子扎稳;楚国的农妇给松了的绳重绑,多绕两圈;鲁国的田夫把没搭架的苗先扶起来,用临时小竿撑着,三样都得快!”

众人一听,赶紧分头行动。秦国的汉子扛着小锄往田里跑,给每根扶苗架底培上土,踩得实实的,竿子像扎了根似的稳;楚国的农妇拎着麻绳,把松了的绳 “咔咔” 重绑,绕着苗秆和竹竿各两圈,活结留着松紧;鲁国的田夫抱着临时小竿,往没搭架的苗垄插,每棵苗旁插一根,像给小苗递了 “应急拐杖”。

“俺家还有旧的麻袋片,能裹在竹竿和苗秆中间,不磨秆!” 西头的张婶扛着麻袋跑过来,麻袋片撕得匀匀的;“俺去烧点姜茶,大伙跑累了喝口暖身子!” 东头的李叔拎着铁锅往灶房跑,姜茶的香味很快飘满了田埂。

等风小的时候,田里的扶苗架都稳稳的,松了的绳也绑牢了,没搭架的苗也撑了临时竿。王二愣子摸着扶直的苗秆,节间还是挺的,笑着露出了牙:“还是大伙一起想办法管用,这要是单家单户,准保一半苗秆折了,今年就少收不少!”

楚国的刘婶突然发现南头的几垄麦苗,徒长枝没剪干净,被风吹得缠在了一起,赶紧拎着控旺镰刀过来:“得再剪点,不然缠在一起长不好,还耗养分!” 秦国的张大哥也扛着竹竿过来:“俺帮你扶着苗,你剪枝,快得很!”

小石头也跟着帮忙,他帮着递麻袋片,刘婶教他 “把片裹在竿子上,别裹太厚”,张大哥帮着扶稳苗秆,三个人配合得像老搭档。“俺递的麻袋片能护苗秆不?” 小石头抬头问,脸上沾了点土,像只小花猫,引得大伙都笑。

四、拔节补肥的巧法子

风停后,列国的人又忙着给苗秆 “补拔节肥”—— 光扶稳剪枝还不够,拔节期得补 “劲”,秆子才能长粗,孕穗才有力。鲁国的田夫调试肥桶,把豆饼汁再兑点温水,“温水能让根吸得快,” 他边搅边说,“像给小苗喝‘热汤’,暖乎乎的好吸收。”

楚国的农妇帮着扶苗,把歪了的苗秆再扶直,让肥汁能顺着根流:“浇肥得绕着苗根浇,别浇在秆上,秆子沾了肥容易烂。”

公孙矩帮着查苗情,把秆子细的苗做上红记号,单独多浇点肥。“这些苗拔节快,秆子没跟上,” 他指着记号,“得多补点磷钾,秆子才能长粗,风再大也不怕倒,咱得让每棵苗都有‘硬骨头’。”

阿柴在旁边给临时小竿做标记,在竿上系根红绳:“这些临时竿得记着,明天换正式架,别漏了拔,不然苗长粗了会勒着。”

“俺家的肥汁不够了,能借你家的用用不?” 南头的赵婶拎着空桶过来,有点不好意思地问。鲁国的王大叔赶紧往她桶里倒:“拿去用,这汁多的是,等你家苗壮了,再还俺点豆饼就行!”

“俺家的麻绳用完了,能借你家的匀点不?” 北头的孙叔举着空绳卷过来。楚国的刘婶赶紧往他手里塞了卷新绳:“拿去用,这绳软,不磨苗秆!”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手里捧着本《护秆要诀》,指着里面的图:“你们看,古人护拔节苗也讲‘扶架、控旺、补肥’,跟咱现在一样,这就是‘一扶二剪三补肥,秆粗穗满不用愁’的理。”

补肥到夕阳西下,田里的苗秆都透着劲,临时小竿系着红绳像串小灯笼,肥汁渗进土里,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豆饼香。王二愣子拍着手上的土:“今年这拔节期护得好,秆子挺、养分够,秋收准能结满穗!”

五、岁月里的拔节盼

谷雨那天,田里的苗秆都拔得挺实了,稻秆粗、麦秆直、豆秆壮,绿油油的铺了满田,风一吹像片绿海,节间上的芽尖已透着孕穗的迹象。列国的农夫扛着工具往杂院走,要把护秆工具收起来,等着孕穗期。秦国的扶苗架、楚国的控旺镰刀、鲁国的液体肥桶,摆得整整齐齐,阳光照在上面,亮得晃眼。

“今年这拔节期护得妥,秆子挺、养分够,孕穗就有谱了!” 王二愣子扛着扶苗架走在最前头,嗓门洪亮,“咱还按去年的法子,混着管、混着护,让每棵苗都结满穗!”

公孙矩走在中间,看着身后的队伍 —— 列国的人说说笑笑,小黄狗跟着跑,小石头扛着自己做的小肥桶,跟在最后头,时不时蹲下来摸把苗秆,像在跟秆子说话。他摸了摸腰间的 “华夏” 剑,剑鞘上的拔节纹旁,新的 “孕穗纹” 已悄悄冒头,像个刚鼓胀的穗芽。

“师父,孕穗的时候,俺能帮着看穗芽不?” 小石头跑过来问,眼睛亮得像苗叶上的露珠。

公孙矩笑着点头:“当然能,到时候你还能帮着数穗芽,看哪棵苗结得最多,说不定你护的那垄,穗芽长得最密呢!”

后来,这护秆田成了全县的榜样,每年谷雨,列国的人都会聚在这里,一起扶架、一起控旺、一起补肥。老柳树下的剑,依旧靠在那里,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有拔节纹、孕穗纹、壮苗纹,像把拔节期护秆的图景织在了上面。

有个史官路过,蹲在树下看了半天,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道:“所谓秆挺,不过是把各家的力气撑在秆上,你搭一架、我剪一枝、他浇一肥,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岁岁丰。”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老柳树上,剑鞘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着光。有人说这剑沾了苗秆的劲,摸着总带着点硬;只有公孙矩知道,那硬哪是剑上的,是千万双手护过的苗秆在长粗,是千家万户的孕穗盼头在扎根,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