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155章 一春融合耕的启,催得岁岁的兴

立春的暖阳刚把田垄的冰碴晒化,列国的农夫已扛着春耕家伙往杂院赶。秦国的汉子背着铁犁,犁尖沾着刚磨出的亮;楚国的农妇挎着竹制秧盘,盘底编着透水的细孔;鲁国的田夫挑着木耙,耙齿裹着防粘的麦秸。脚步踩在融雪的泥地上 “噗噗” 响,像给土地挠着醒盹的痒,引得埂边的草芽都冒了嫩黄,透着股子醒过来的热闹。

“公孙先生,您看这犁尖磨得够不够利?” 王二愣子蹲在磨石旁,手里攥着铁犁,犁尖映着日头晃眼,“昨儿个按秦国的法子磨了半宿,又涂了层桐油防锈,您给瞅瞅,明儿能不能下田试耕。”

公孙矩刚把 “华夏” 剑靠在杂院的老椿树上,剑鞘上的 “春纹” 旁,新长出的 “耕启纹” 像把交错的犁铧,把旧纹路衬得劲鼓鼓的。“这修犁跟给牛备鞍似的,得尖得利、把得稳,” 他用手指碰了碰犁尖,指尖划不出印子,“阿柴从秦地老把式那学的法子,秦国的犁翻土、楚国的秧盘育苗、鲁国的耙碎土,三样配着来,春耕才顺溜,苗才长得齐。”

说话间,小石头抱着个竹编的农具篮跑过来,篮底的编纹刻着犁铧和秧苗的图案,倒跟剑上的耕启纹一个样。“这是跟鲁国家爷学编的‘分犁篮’,” 王二愣子媳妇拎着布包跟在后头,包里装着测土的木铲,“一格放犁钉、一格盛秧盘钉、一格挡耙齿片,修农具时不混茬,木铲还能测土软硬度 —— 一铲能插深,土就松;插不动,就得先翻。”

小石头把农具篮往剑边一放,剑穗突然晃了晃,坠下颗小铜钉,正好卡在篮壁的钉孔里 “咔嗒” 卡紧,原本要滑出来的犁钉顿时稳住了,引得跟着看热闹的小黄狗都凑过来,鼻子凑着犁尖嗅,却被反光晃得眯起了眼。

一、春耕农具的巧检修

修农具的场面比开春的集市还热闹,列国的农具往杂院空地上一摆,秦国的铁犁、楚国的秧盘、鲁国的木耙排成排,磨铁的 “霍霍” 声、编盘的 “沙沙” 声、敲钉的 “当当” 声缠成团,转眼间,件件农具就收拾得称手,像等着下田的 “老伙计”。

“这修农具得按地块选,” 秦国的老铁匠正给犁尖开刃,火星溅在地上像小烟花,“秦国的铁犁沉,适合翻旱地的板结土,一犁能深扎半尺;楚国的秧盘轻,刚好育水田的稻苗,透水还不烂根;鲁国的木耙软,碎刚翻的土不结块,就像给不同地块选不同的‘帮手’,得趁手。”

公孙矩帮着改木耙,把燕国的藤条缠在鲁国的耙柄上做防滑,又在耙齿间加了层秦国的薄铁皮,推起来 “咯吱” 响,倒跟剑上耕启纹的节奏对上了。“你看这耙齿间距,” 他往齿间塞了把碎土,“旱地土硬,间距调宽点,好碎土;水田土软,调窄点,防带泥;菜园子取中,一耙能碎三垄,不费劲儿。”

阿柴在旁边修秧盘,突然指着地上的影子喊:“师父,您看这木耙的影子,跟剑上的耕启纹对上了!”

众人扭头一看,可不是嘛!铁犁的影子划着深沟,秧盘的影子漏着细孔,木耙的影子铺着碎痕,三股影子在泥地上织成张网,把列国的巧思都兜在里头。

“昨儿个试修犁时差点吵起来,” 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篮里的菜饼夹着酱豆,还冒热气,“秦国的小伙想把犁尖磨得更尖,说翻土快;楚国的媳妇说别太尖,讲怕扎伤稻根。最后各让一步,旱地犁尖锐、水田犁尖钝,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

绣娘抱着布包袱走来,里面是列国农夫用的护具:秦国的布手套沾着桐油,鲁国的草围裙打着补丁,楚国的麻护腕缝着软布。“这是给大伙备的,” 她往每个手套里塞了块芝麻糖,“手套防铁硌手,围裙挡泥溅身,嘴里含点甜的,干活有劲头。”

小石头突然指着椿树上的布谷鸟,众人抬头,见阳光穿过枝桠,在地上投出个歪歪扭扭的 “耕”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正中间。

二、土壤调理的细功夫

修完农具,列国的人又忙着调理土壤 —— 地得松透了,种子才好扎根。秦国的汉子用铁犁把旱地翻过来,土块 “咚咚” 地滚落在地,像给土地翻了个身;楚国的农妇用竹筛把水田的土筛细,碎土 “沙沙” 地落在秧盘里,像给苗床铺了层绒;鲁国的田夫用木耙把翻好的土耙碎,耙齿 “唰唰” 地划过土块,把硬块都梳成细粒。

“这调土得像给地梳头,得松得匀,” 楚国的刘婶蹲在秧盘旁,把筛好的土轻轻拍平,“旱地得深翻,让潮气往下渗;水田得细筛,别让石子硌着苗根;菜园子得掺点腐叶,土才肥,苗才壮。”

公孙矩帮着测土温,把燕国的铜片埋在土里,过会儿拿出来摸一摸:“土温够了,种子才好发芽 —— 旱地温低,得晒两天再种;水田温高,明儿就能泡种;菜园子正好,今儿就能整畦。”

小石头也跟着学调土,他拿着个小耙子,学着鲁国田夫的样子耙碎土块,虽然力气小,却把土耙得匀匀的。“俺耙的土能种豆子不?” 他举着满手泥,仰着小脸问公孙矩,引得大伙都笑。

“俺家的旱地有点板结,能借你家的铁犁用用不?” 南头的赵婶拎着空篮过来,有点不好意思地问。秦国的张大哥赶紧把铁犁递过去:“拿去用,俺帮你翻,翻透了才好种麦!”

“俺家的筛子漏了个洞,能借你家的补补不?” 北头的孙叔举着破筛子过来。楚国的刘婶赶紧把自己的筛子递过去:“拿去用,俺还有个旧的,够筛自家的秧盘!”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手里捧着本《春耕要诀》,指着里面的图:“你们看,古人调土也讲‘翻、筛、耙’,跟咱现在一样,这就是‘地肥苗才壮,土松根才深’的理。”

调完土,大伙把地块按作物分好:东头是秦国的麦田,西头是楚国的稻田,北坡是鲁国的豆田,中间是混种的菜园子,每块地都插着木牌,写着作物和负责人,看着就规整。

三、种子催芽的暖互动

调完土,列国的人又忙着催芽 —— 好种得催醒了,才好下田。秦国的张大哥把麦种倒进温水里,“哗哗” 地搅着,让每粒种都泡透;楚国的刘婶把稻种铺在秧盘里,盖上湿纱布,“轻轻” 地拍平,让种贴着湿土;鲁国的王大叔把豆种装进布袋,吊在灶房里,借热气催芽。

“这催芽得像叫醒睡熟的娃,得温得柔,” 秦国的张大哥捞起颗泡好的麦种,掐开一点,里面的芽尖已冒白,“温水泡麦种,得泡三天,每天换次水;湿纱布盖稻种,得每天洒水,别干着;灶房吊豆种,得离火远点,别烫着。”

公孙矩帮着检查芽情,把催好芽的种子放在竹席上晾,时不时翻一翻:“芽长半指就好,太长了易断,太短了难扎根,晾半天就能下种。”

小石头也跟着学催芽,他把自己选的豆种装进小布袋,吊在灶房的挂钩上,每天都跑去看好几遍。“俺的豆子发芽了!” 这天早上,他举着布袋跑出来,里面的豆种都冒了白芽,乐得蹦蹦跳跳。

“俺家的稻种催得慢,能借你家的灶房吊两天不?” 南头的赵婶拎着豆种袋过来。鲁国的王大叔赶紧把挂钩挪出块地方:“挂这,离火近点,催得快!”

“俺家的麦种泡多了,能分你家点不?” 北头的孙叔端着满盆麦种过来。秦国的张大哥赶紧往自己的盆里倒:“倒进来一起催,催好的一起种!”

绣娘也来帮忙,她给每个催芽的布袋系上红绳:“系上红绳,芽长得壮,来年收成好!” 秦国的麦种袋、楚国的稻种袋、鲁国的豆种袋,都系上了红红的绳,看着就喜庆。

四、协作试耕的热乎劲

芽催好,土调好,列国的人决定先试耕 —— 看看农具好不好用,土适不适合下种。秦国的张大哥驾着牛,拉着铁犁往东头的麦田走,犁尖 “噗” 地扎进土里,翻出的土块整整齐齐;楚国的刘婶端着秧盘,往西头的稻田走,把催好芽的稻种 “均匀” 地撒在秧盘里;鲁国的王大叔推着木耙,跟在铁犁后头,把翻好的土耙碎,耙过的地像铺了层细绒。

“今儿这试耕,比过年还热闹!” 王二愣子举着鞭子,帮着赶牛,“秦国的犁翻得深,楚国的种撒得匀,鲁国的耙耙得细,三样齐活,春耕准能顺顺当当!”

公孙矩站在田埂上,看着试耕的场面,旁边的小石头正踮着脚学赶牛,虽然力气小,却把牛引得乖乖走。“赶牛得轻吆喝,” 公孙矩握着他的手,轻轻晃了晃鞭子,“别使劲抽,牛也疼,顺着它的劲走,才好翻地。”

试耕到一半,货郎背着布袋子逛到田边,见大伙忙得热火朝天,赶紧扯开嗓子喊:“瞅瞅俺带啥好东西了!这‘壮苗肥’是用列国的粪肥和草药混的,下种时撒点,苗长得壮还抗病!”

他往土里撒了点肥,原本干硬的土,看着都松软了些。“这肥掺了秦国的粪肥、楚国的腐叶、鲁国的草木灰,都是好东西,” 货郎举着肥块笑得满脸褶子,“去年在魏国农庄试了,苗比往常高半尺!”

“俺家要多买点!” 王二愣子赶紧说,“明年争取比今年收得还多!”

试耕完,大伙坐在田埂上歇晌,李掌柜拿出藤篮里的饼,分给大伙吃。“这试耕顺,来年收成准好!” 他咬着饼,看着翻好的土地,笑得满脸褶子。

五、盼春仪式的实光景

试耕完的第二天,列国的人聚在杂院,办了个简单的盼春仪式 —— 在老椿树下摆上种子、农具和新调的土,祈求来年丰收。秦国的张大哥捧着麦种,楚国的刘婶捧着稻种,鲁国的王大叔捧着豆种,一起放在供桌上;公孙矩拿着铁犁,王二愣子拿着木耙,一起放在供桌旁。

“咱不求别的,就求今年风调雨顺,粮满仓!” 王二愣子领着大伙拜了拜老椿树,声音洪亮。

小石头也捧着自己催芽的豆种,放在供桌上,学着大人的样子拜了拜:“求豆子长得高高,俺能自己收!”

拜完树,大伙把供桌上的种子分了,每家都拿到不同的种子,混着种;把农具也分了,谁家缺啥就拿啥,用完再还。“这叫‘混种混耕’,” 公孙矩笑着说,“你种我的麦,我种你的稻,他种你的豆,混着种,混着管,收成才好。”

仪式完了,大伙又聚在杂院吃春饭 —— 秦国的麦饼、楚国的年糕、鲁国的花生粥,摆了满满一桌子。列国的人围着桌坐,你敬我一杯酒,我给你夹块饼,小黄狗蹲在桌下,小石头也给它夹了块饼,它吃得尾巴直晃,引得大伙都乐。

“这春饭吃了,春耕就正式开始了!” 李掌柜喝着酒,笑着说,“来年收了粮,咱还在这吃庆丰饭!”

六、岁月里的春耕盼

惊蛰那天,田里的土已全部调好,种子也已催好芽,列国的人扛着农具往田里走 —— 秦国的犁、楚国的秧盘、鲁国的耙,排着队像支队伍。阳光照在翻好的土地上,泥香飘满田垄,像撒了满田的希望。

“今年这春耕启得顺,准能有好收成!” 王二愣子扛着犁走在最前头,嗓门洪亮,“咱还按去年的法子,混着种、混着管,让每块地都长满粮!”

公孙矩走在中间,看着身后的队伍 —— 列国的人说说笑笑,小黄狗跟着跑,小石头扛着个小耙子,跟在最后头,时不时蹲下来摸把土,像在跟土地说话。他摸了摸腰间的 “华夏” 剑,剑鞘上的耕启纹旁,新的 “苗纹” 已悄悄冒头,像刚冒芽的种子。

“师父,俺种的豆子能长到俺腰高不?” 小石头跑过来问,眼睛亮得像芽尖上的露珠。

公孙矩笑着点头:“能!到时候你还能自己收豆子,给大伙做豆饭吃!”

后来,这春耕场成了全县的榜样,每年惊蛰,列国的人都会聚在这里,一起春耕、一起播种、一起护苗。老椿树下的剑,依旧靠在那里,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有耕启纹、苗纹、春纹,像把岁岁春耕的图景织在了上面。

有个史官路过,蹲在树下看了半天,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道:“所谓春耕,不过是把各家的希望种在一块地里,你犁一垄、我撒一粒、他耙一片,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岁岁兴。”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老椿树上,剑鞘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着光。有人说这剑沾了泥土的气,摸着总带着点劲;只有公孙矩知道,那劲哪是剑上的,是千万双手耕过的土地在发力,是千家万户的希望在生长,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