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152章 一田融合收的欢,装满仓仓的甜

夏至的日头刚把田垄晒得发烫,列国的农夫已扛着收割家伙往田里赶。秦国的汉子背着月牙镰,镰刃磨得能映出人影;楚国的农妇挎着竹稻桶,桶沿缠着防磨的布边;鲁国的田夫推着木制打谷机,木轮滚过土垄 “咕噜” 响。谷穗被风吹得 “哗啦” 响,像在跟大伙打招呼,引得埂边的野菊都开得金灿灿的,像是来凑丰收的热闹。

“公孙先生,您看这麦子全黄透了!” 王二愣子蹲在麦垄间,揪下颗麦粒放进嘴里 “咯嘣” 一咬,满手都是白花花的粉,“昨儿个按鲁国的法子测了含水率,晒两天就能入仓,今儿咱就开割,您给掌掌眼!”

公孙矩刚把 “华夏” 剑靠在田埂的老椿树上,剑鞘上的 “熟纹” 旁,新长出的 “收纹” 像串沉甸甸的粮囤,把旧纹路衬得满当当的。“这收割跟收庄稼的‘压岁钱’似的,得割得净、收得稳,” 他用镰刀轻轻划了下麦秆,秆子应声断开,“阿柴从鲁地老农那学的法子,秦国的镰刀割秆、楚国的稻桶接穗、鲁国的打谷机脱粒,三样配着来,才不糟蹋一粒粮。”

说话间,小石头抱着个竹编的收割篮跑过来,篮底的编纹刻着谷粒图案,倒跟剑上的收纹一个样。“这是跟楚家婶子学编的‘分镰篮’,” 王二愣子媳妇拎着水壶跟在后头,壶里泡着解暑的薄荷水,“一格放大镰、一格放小镰、一格盛磨刀石,割的时候不混茬,渴了还能喝口水!”

小石头把篮子往剑边一放,剑穗突然晃了晃,坠下块小磨石,正好卡在篮壁的凹槽里 “咔嗒” 卡紧,原本要滑出来的小镰刀顿时稳住了。他学着大人的样子拎起镰刀,却差点把自己绊倒,引得跟着看热闹的小黄狗都围着他转圈圈,尾巴摇得像小扇子。

一、收割前的巧准备

整理收割工具的场面比赶大集还热闹,列国的家伙往院坝里一摆,秦国的月牙镰、楚国的竹稻桶、鲁国的打谷机排成排,磨刀的 “霍霍” 声、擦桶的 “沙沙” 声、调试机器的 “咯吱” 声缠成团,转眼间,件件工具就收拾得亮堂堂的,像等着上战场的 “好帮手”。

“这收割家伙得按庄稼选,” 秦国的老铁匠正给镰刀开刃,火星溅在地上像小烟花,“秦国的镰刀刃硬,适合割麦秆,一刀就能断;楚国的稻桶浅,刚好接稻穗,不撒粒;鲁国的打谷机齿疏,脱粒时不碎壳。就像给不同庄稼选不同的‘吃饭家伙’,得趁手。”

公孙矩帮着改打谷机,把燕国的藤条缠在木柄上做扶手,又在脱粒齿上裹了层楚国的软布,转起来 “嗡嗡” 响,倒跟剑上收纹的节奏对上了。“你看这转速,” 他往机轴上缠了圈麻绳,“麦子粒硬,转快点;稻子粒软,转慢点;谷子居中,一机能脱三捆,不费劲儿。”

阿柴在旁边搭晒粮架,突然指着地上的影子喊:“师父,您看这打谷机的影子,跟剑上的收纹对上了!”

众人扭头一看,可不是嘛!镰刀的影子划着弧线,稻桶的影子圈着圆,打谷机的影子转着圈,三股影子在地上织成张网,把列国的巧思都兜在里头。

“昨儿个试割麦子时差点吵起来,” 李掌柜提着个藤篮过来,篮里的玉米饼还冒热气,“秦国的小伙想快割赶进度,说晚了怕下雨;楚国的媳妇说要慢割,讲得把穗子全接住。最后各让一步,熟得透的快割、稍嫩的慢收,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

绣娘抱着个布包袱走来,里面是列国农夫用的护具:秦国的布手套沾着镰油,鲁国的草围裙打着补丁,楚国的麻护膝缝着软布。“这是给大伙备的,” 她往每个围裙兜里塞了块花生糖,“手套防镰柄硌手,围裙挡谷粒溅身,嘴里含点甜的,干活有劲头。”

小石头突然指着椿树上的喜鹊窝,众人抬头,见阳光穿过枝叶,在地上投出个歪歪扭扭的 “收”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正中间。

二、协作收割的热乎劲

收割的时候,列国的农夫自发分了三伙。秦国的汉子在前头 “开道”,月牙镰 “唰唰” 地扫过麦垄,麦秆应声倒地,整整齐齐像铺了层金毯;楚国的农妇跟在后头 “接穗”,竹稻桶 “啪啪” 地接着落下的穗子,粒儿一颗都不撒;鲁国的田夫推着打谷机殿后,机器 “咯吱” 地转着,金黄的籽粒 “哗哗” 落进接粒斗,像淌着条小金河。

“今儿这割得,比娶媳妇还热闹!”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稻桶吆喝,桶里的麦穗堆得冒了尖,“秦国的镰割得齐,鲁国的机脱得净,楚国的桶接得满,三样齐活,粮食想不装满仓都难!”

公孙矩站在田埂上,看着金黄的麦浪一点点变成堆堆粮捆,旁边的小石头正踮着脚学用小镰刀,镰刃总往麦秆歪处砍。“割的时候要贴着根,” 公孙矩握着他的手往下压了压,“像给麦子‘剪头发’,得齐整才好捆。”

小石头学着割了几棵,虽然歪歪扭扭,却笑得露出了豁牙:“俺也会割麦子啦!明年俺能自己割一亩地!”

才干了不到三个时辰,东头的麦田已割完半亩,西头的稻田刚接满两桶穗,北坡的谷子地正用打谷机脱粒,三伙人配合得像台转得顺溜的机器。路过的货郎都停下担子,踮着脚往田里瞅:“今年这收成真好!你们这混着割的法子,比单家单户快多啦!”

“你看这搭配多妙,” 隔壁的老太太坐在埂上捡谷粒,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割秆的是秦国的老汉子,递桶的是楚国的大姑娘,推机器的是鲁国的半大孩,忙着忙着就忘了谁是哪国的,倒像一家子收自家的粮。”

割到列国合耕的 “共丰田” 时,田里更热闹了。秦国的农夫数着割好的捆数,楚国的农妇记着接穗的重量,鲁国的田夫算着脱粒的产量。指尖碰过的粮食,都透着股子沉实,连飞过的白鹭都落下来,在埂上啄着散落的谷粒,好像也在分享丰收的喜。

“这混着收割,收的不光是粮食,更是咱心里的甜,” 李掌柜蹲在埂上喝茶,粗瓷碗沿沾着泥点,“就像去年咱修的粮仓,秦国的木匠做架、楚国的瓦匠抹缝、鲁国的石匠垒基,仓牢了,粮多了,冬天才踏实。”

歇晌时,小石头拉着公孙矩去看自己割的那堆 “小粮捆”,虽然捆得松松垮垮,却透着认真。刚走到剑旁边,打谷机里溅出的谷粒突然顺着风飘过来,落在剑鞘上,竟和收纹叠在了一起,像给剑鞘盖了层金纱。

“这剑和小石头,怕是一伙的吧?” 有人在埂上大着嗓门笑,引得大伙都跟着乐。

三、突发雨灾的抢收忙

正当大伙割得欢,天边突然飘来团乌云,风也刮得急了,麦穗 “哗啦哗啦” 地晃,刚脱的谷粒也跟着滚。“要下雨啦!” 王二愣子丢下镰刀就往谷堆跑,“快把粮堆盖起来,别让雨浇了!”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田埂上,剑鞘上的收纹被风吹得沾了点谷粒,顺着纹路往下落。“别慌,按老法子来!” 他指着晒粮架,“秦国的汉子往谷堆上盖防雨布,楚国的农妇把割好的粮捆往棚里搬,鲁国的田夫把打谷机推到背风处,再把脱好的粒装进布袋,三样都得快!”

众人一听,赶紧分头行动。秦国的汉子扛着防雨布往谷堆跑,布 “哗啦” 一声铺开,把金黄的谷粒盖得严严实实;楚国的农妇抱着粮捆往杂院棚里搬,捆子堆得像座小山;鲁国的田夫拎着布袋,往打谷机的接粒斗里灌,袋子满了就往棚里送,跑得满头汗。

“俺家还有旧的麻袋,能拿来装粮!” 西头的张婶扛着麻袋跑过来,麻袋上还沾着去年的谷粒;“俺去烧点姜汤,大伙淋了雨喝口暖身子!” 东头的李叔拎着铁锅往灶房跑,姜汤的香味很快飘满了田埂。

雨点 “噼里啪啦” 砸下来的时候,大部分粮食已搬进棚里,剩下的也盖好了防雨布。王二愣子抹着脸上的雨水,看着棚里堆得满满的粮,笑得露出了牙:“还是大伙一起抢收管用,这要是单靠一家,准保得淋透一半!”

雨停后,太阳又钻了出来。众人掀开防雨布一看,底下的谷粒干干爽爽的,没沾半点潮气。楚国的刘婶笑着说:“咱这防雨布没白盖,晚上再翻晒一遍,明天就能入仓了!”

小石头也跟着忙前忙后,帮着递麻袋、捡散落的谷粒,脸上沾着泥点,像只小花猫。“俺也帮着抢收啦!” 他举着颗谷粒跑过来,献宝似的递给公孙矩,“这颗粒真饱!”

四、晒粮入仓的欢喜景

第二天一早,天刚放晴,晒粮场就热闹起来。列国的农夫扛着木锨、推着耙子,把棚里的粮搬到场上摊开。秦国的汉子用木锨 “哗哗” 地扬粮,把碎壳吹走;楚国的农妇用竹筛 “沙沙” 地筛粮,把小石子挑出来;鲁国的田夫用耙子 “唰唰” 地翻粮,让粮晒得均匀。

晒场像铺了层金毯子,阳光照在谷粒上,闪着亮晶晶的光。小石头学着大人的样子,用小耙子翻粮,虽然力气小,却翻得有模有样。“俺翻的粮晒得快!” 他仰着小脸跟王二愣子说,引得王二愣子哈哈大笑。

货郎背着布袋子逛到晒场,见大伙忙得热火朝天,扯开嗓子喊:“瞅瞅俺带啥好东西了!这‘干粒粉’是用列国的草木灰磨的,撒在粮里能吸潮气,还能防虫子!”

他往粮堆里撒了点粉,原本有点潮的粮,过了半天就干得透透的。“这粉掺了秦国的苦参、楚国的艾草,都是好东西,” 货郎举着粮粒笑得满脸褶子,“去年在魏国农庄试了,粮能存大半年不坏!”

“俺家的粮仓还有点地方,谁家粮多先存俺家!” 南头的赵婶拎着仓钥匙过来,笑得合不拢嘴。“俺家的木锨坏了,能借你家的用用不?” 北头的孙叔举着断柄锨过来,秦国的张大哥赶紧把自己的锨递过去:“拿去用,俺还有个旧的!”

晒到晌午,粮晒得干爽了,众人开始往粮仓搬。秦国的汉子扛着粮袋往仓里送,袋子 “咚咚” 地落在粮囤上;楚国的农妇记着每家的粮数,账本记得清清楚楚;鲁国的田夫用木锨把粮摊平,粮囤堆得方方正正。

当最后一袋粮搬进仓,王二愣子锁上仓门,掏出钥匙交给大伙轮流保管:“这粮仓是咱大伙的,钥匙大伙都有份,想吃粮随时来取!”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看着满仓的粮,捋着胡子笑:“你们看,古人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咱这是‘众人收割粮满仓’,不管是哪国的人,心凑在一块儿,日子就能过红火!”

五、岁月里的丰收盼

立秋那天,杂院要新做一批储粮具,列国的巧匠又聚到了一起。秦国的木匠打粮囤,木刨 “沙沙” 地削着木片;赵国的竹匠编粮筐,篾条转得像绿旋风;楚国的布匠缝粮袋,针线 “嗡嗡” 地穿着布。连小石头都拿着把小刀,蹲在旁边给粮囤刻花纹,刻得歪歪扭扭倒也热闹。

“这批家伙得叫‘共甜具’,” 王二愣子媳妇给新做好的粮袋系红绳,绳结打得又大又圆,“不管是秦国的麦子,楚国的稻子,还是鲁国的谷子,用这些家伙装,都能存得甜甜蜜蜜!”

新家伙做好那天,列国的人都来试手:秦国的农夫用粮囤堆粮,楚国的农妇用粮袋盛粮,鲁国的田夫用粮筐挑粮。号子声顺着风飘出老远,引得四邻八乡的人都来看新鲜,连县太爷都骑着毛驴来了,摸着满仓的粮直点头:“你们这‘列国合耕’的法子,真是全县的榜样!”

公孙矩望着满仓的粮,又看了看靠在老椿树上的 “华夏” 剑 —— 剑鞘上的收纹旁,新的 “仓纹” 已悄悄冒头,像座小小的粮仓。小石头跑过来问:“师父,明年咱还能收这么多粮不?”

公孙矩摸着他的头,笑着点头:“只要大伙一起种、一起护、一起收,年年都能粮满仓!”

后来,这收割场成了全县的宝贝地,每年夏至,列国的人都会聚在这里,一起收割、一起晒粮、一起入仓。老椿树下的剑,依旧靠在那里,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有熟纹、收纹、仓纹,像把岁岁丰收的图景织在了上面。

有个史官路过,蹲在树下看了半天,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道:“所谓丰收,不过是把各家的汗水洒在一块地里,你割一垄、我收一穗、他晒一粒,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暖冬甜。”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老椿树上,剑鞘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着光。有人说这剑沾了粮香的气,摸着总带着点甜;只有公孙矩知道,那甜哪是剑上的,是千万双手收割的粮食在飘香,是千家万户的日子在变甜,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