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青史照山河 > 第138章 一田融合松的透,养着根根的壮

夏至的日头刚把田垄晒得发烫,列国的农夫已扛着家伙往地里赶。秦国的汉子抡着长柄锄,锄刃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楚国的农妇攥着短柄薅,竹柄上还缠着防滑的麻线;鲁国的田夫推着耘荡,木轮滚过土块 “咕噜” 作响。农具划过地皮的 “沙沙” 声,像给禾苗挠痒,引得埂边的野菊都笑得垂下了花瓣。

“公孙先生,您看这草势得趁早除不?” 王二愣子蹲在谷垄间,手指捏着棵扎得老深的马唐草,“昨儿个李掌柜从铁匠铺新打的家伙,秦国的铁锄、赵国的薅锄、楚国的镰刀,混着使既快又不伤苗。”

公孙矩刚把 “华夏” 剑靠在田边的老榆树上,剑鞘上的 “旺” 字纹旁,新长出的 “松纹” 像串交错的根须,把旧纹路衬得更鲜活。“这松土除草得像给娃梳头,” 他用手扒开禾苗根部的土,“阿柴从河东学的法子,秦国的锄深松根,楚国的薅浅除杂,鲁国的荡平土面,三样轮着来,根才扎得牢。”

说话间,小石头抱着个竹编草筐跑过来,筐沿的编纹竟和剑上的松纹一个样。“这是跟楚家婶子学编的‘分草筐’,” 王二愣子媳妇拎着水壶跟在后头,壶里飘出薄荷的清香,“一格装大草、一格放嫩草、一格盛要沤肥的杂棵,除下来的草各有用场。”

小石头把草筐往剑边一放,剑穗突然晃了晃,坠下根细麻绳,正好缠在筐柄的裂缝处 “啪” 地拉紧,原本要散架的筐顿时结实了,引得跟着看热闹的黄狗直围着打转。

一、松土机巧的门道

摆家伙的时候最热闹,列国的农具往田埂上一摊,秦国的三齿锄、赵国的钉耙、楚国的镰刀摆成排,磨刃的 “霍霍” 声、敲打的 “当当” 声、说笑的 “哈哈” 声缠成团,转眼间,件件家什就收拾得称手,像等着上战场的兵。

“这松土家伙得按地块挑,” 老农夫用拇指试了试锄刃,“秦国的铁锄硬,适合板结的旱地;楚国的竹薅软,刚好薅水田边的草;鲁国的耘荡轻,松菜园子的土正合适。就像吃饭用筷子勺子,各有各的用场。”

公孙矩帮着改耘荡,把燕国的藤条缠在韩国的木框上做扶手,又在底部加了层秦国的铁齿,推起来 “咯吱咯吱” 响,倒跟剑上松纹的节奏对上了。“你看这深浅调节,” 他往木轮下垫了块木片,“谷子地要深松,垫厚点;稻田地怕涝,垫薄点;菜园子取中,一荡能松三垄。”

阿柴在旁边挖沤草坑,突然指着地上的影子喊:“师父,这锄刃的影子,跟剑上的松纹对上了!”

众人扭头一看,可不是嘛!铁锄的影子在地上划着深沟,竹薅的影子扫着碎线,耘荡的影子铺着浅痕,三股影子在地上织成张网,把列国的巧思都兜在里头。

“昨儿个试松‘共荣田’时差点吵起来,” 李掌柜提着个藤篮过来,篮里的绿豆汤还冒热气,“秦国的小伙想猛锄快松,楚国的媳妇说要轻薅护苗。最后各让一步,密处用薅、稀处用锄,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

绣娘抱着个布包袱走来,里面是列国农夫用的护具:秦国的布护膝沾着桐油,鲁国的草草帽编着花纹,楚国的麻手套打着补丁。“这是给大伙备的,” 她往每个草帽里塞了块酸梅糕,“护膝防硌,手套防扎,嘴里含点酸的,干活不犯困。”

小石头突然指着榆树顶,众人抬头,见阳光穿过叶缝,在地上投出个歪歪扭扭的 “松”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正中间。

二、松土场上的协作

干活的时候,列国的农夫自发分了伙。秦国的汉子在前头开道,长柄锄 “咚咚” 地扎进土里,一薅就是半尺深;楚国的农妇跟在后头拾掇,短柄薅 “唰唰” 地扫净根边草,还不忘把土坷垃敲碎;鲁国的田夫推着耘荡殿后,木轮 “咕噜噜” 碾过,把松土盖得平平整整。

“今儿这土松得,比揉面还匀!”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薅锄吆喝,锄上的草汁顺着竹柄往下滴,“秦国的锄子开得深,鲁国的耘荡盖得平,楚国的薅子拾掇得净,三样齐活,苗根想不壮都难!”

公孙矩站在田埂上,看着松土像波浪似的往后推,旁边的小石头正踮着脚学用小锄,锄刃总往苗根上凑。“松苗边的土要像挠痒痒,” 公孙矩握着他的手往旁边偏了偏,“离根一指远,既除了草又不伤须根。”

才干了不到一个时辰,新翻的泥土香就漫了整个村子。东头的谷子地刚松过,西头的稻田已薅净了草,北坡的菜园子正用耘荡碾平,三伙人配合得像台转得顺溜的水车,引得路过的货郎都停下担子瞅。

“你看这搭配多妙,” 隔壁的老太太坐在埂上纳鞋底,线绳 “嗤啦” 穿过布面,“挥大锄的是秦国的老汉子,捡草的是楚国的大姑娘,推耘荡的是鲁国的半大孩,忙着忙着就忘了谁是哪国的,倒像一家子拾掇自家地。”

松到列国合种的 “同心垄” 时,田里更热闹了。秦国的农夫用步量着行距,楚国的农妇数着苗棵,鲁国的田夫记着松土深度。指尖碰过的地方,土块碎成细粒,连飞过的戴胜鸟都落下来,在埂上蹦跳着啄虫,好像也在帮着护苗。

“这混着松土,松的不光是地,更是人心,” 李掌柜蹲在埂上喝茶,粗瓷碗沿沾着泥点,“就像去年修的引水渠,秦国的石匠垒岸,楚国的木匠做闸,鲁国的瓦匠抹缝,渠通了水,土松了气,日子才顺溜。”

歇晌时,小石头拉着公孙矩去看自己松的那片地,方方正正像块棋盘。刚走到剑旁边,土里的潮气突然顺着风冒出来,和剑鞘上的松纹在阳光下融成一片,像给土地盖了层发亮的薄纱。

“这剑和小石头,怕是一伙的吧?” 有人在埂上大着嗓门笑。

三、突发风雨的应对

午后突然刮起了风,乌云像泼翻的墨汁往天上涌。列国的农夫赶紧收拾家伙:秦国的汉子把锄头往棚下挪,楚国的农妇用塑料布盖着草筐,赵国的田夫往沤草坑上压石头。风声 “呜呜” 地穿过田垄,倒像在给大伙打警钟。

“这雨怕是不小,” 王二愣子往松土的地块上盖草席,“去年这时候也闹过急雨,松土没盖好,被冲得坑坑洼洼。”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棚檐下,剑鞘上的水珠顺着纹路汇成小水流,滴在地上晕出个圆,把所有的农具和人影都圈在里面。

“你看这应对劲,”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忙碌的人,胡子上沾着雨星,“《泛胜之书》说‘春松土,夏防涝’,松土后遇雨得护根,就像人淋了雨要添衣,透着个‘顺’字。”

雨点子 “噼里啪啦” 砸下来时,有片刚松的谷子地开始积水。众人赶紧七手八脚救场:秦国的汉子挖排水沟,鲁国的田夫往垄上培土,楚国的农妇用草捆挡水。折腾了小半个时辰,积水顺着沟流进了水塘,松土地块倒像盖了层油布,平平整整的。

“这么一弄,倒比没下雨还强,” 王二愣子用脚踩了踩新培的垄,泥点溅了满裤腿,“这就跟过日子似的,遇着事大伙搭把手,再大的坎都能过去。”

雨停的时候,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田边的泥地上印着个歪歪扭扭的 “壮” 字 —— 是用秦国的锄尖划的笔画,楚国的薅柄点的撇捺,正好落在剑的影子里。

“这剑成精了?” 李掌柜用袖子擦着脸笑,眼角堆着褶子,“知道咱盼着根壮呢。”

公孙矩摸着剑上润润的松纹,突然明白过来:哪是剑成精了,是大伙的心凑在一块儿,连风雨都帮着添劲。

四、农具改良的巧思

过了几日,杂院要新做一批松土家伙,列国的巧匠又聚到了一起。秦国的铁匠锻锄刃,火星溅得像烟花;赵国的木匠做耘荡,木刨 “沙沙” 地削着木片;楚国的竹匠编草筐,篾条转得像绿旋风。连小石头都拿着把小刀,蹲在旁边给锄柄刻花纹,刻得歪歪扭扭倒也热闹。

“这批家伙得叫‘共壮具’,” 王二愣子媳妇给新做好的锄柄系红绳,绳结打得又大又圆,“不管是秦国的旱地,楚国的水田,还是鲁国的菜园子,用这些家伙松土,根都能长得壮壮的。”

新家伙做好那天,列国的人都来试手:秦国的农夫挥锄像劈柴,楚国的农妇薅草如梳头,鲁国的田夫推耘荡似碾场。号子声顺着风飘出老远,引得四邻八乡的人都来看新鲜,连县太爷都骑着毛驴来了,摸着新做的三齿锄直点头。

“这就叫‘松土如养根’,” 教书先生捋着胡子笑,阳光照得他满脸红光,“就像养娃得常梳头,地里的根也得常松松,日子才能扎得牢。”

孩子们在田边玩 “松土” 游戏,秦国的娃用瓦片划沟,楚国的娃用树枝扒土,燕国的小石头用泥巴堆垄,嘻嘻哈哈的笑声比蝉鸣还响亮。

傍晚收拾家伙时,王二愣子发现老榆树下多了道刻痕,把列国的松土具都刻在上面:秦国的三齿锄、楚国的短柄薅、鲁国的耘荡,凑成个圆,倒跟剑鞘上的新纹一模一样。“准是哪个老匠人刻的,” 他用袖子擦了擦刻痕,“这是想让大伙记着这份情呢。”

公孙矩看着剑上的松纹,旁边又多了道 “壮” 字纹,摸上去潮乎乎的,像刚从土里捞出来似的。“师父,这剑上的纹,咋越来越像咱这田地了?” 阿柴蹲在旁边,手指轻轻划着剑鞘。

公孙矩望着田里来来往往的人影:有人在擦锄刃,有人在捆草筐,有人在给新松的地块插标记。列国的土气混在风里,像股用不完的劲儿。“因为这日子啊,就是用锄头松出来的,” 他说,“你挥你的锄,我薅你的草,你推你的荡,我培我的垄,干着干着就忘了谁是哪国的,只记得要让这地喘匀气,让这日子扎深根。”

后来,这松土场成了全县的宝贝地,每年都有新法子加进来:秦国的锄刃加了弧度,楚国的薅柄缠了软藤,鲁国的耘荡装了轴承。老榆树下的刻痕被摸得锃亮,像块油光的墨玉。

有个史官路过,蹲在树下看了半天,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道:“所谓厚土,不过是把各家的力气用在一块地里,你松一寸,我培一分,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底气。”

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老榆树上,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像幅活的松土图。有人说这剑沾了土气,摸着总带着点湿润;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湿润哪是剑上的,是千万双手松过的土地在呼吸,是千家万户的日子在扎根,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